《改行》是相聲傳統(tǒng)曲目,。對口,。短段。又名《八大改行》,。原由清末鐘子良創(chuàng)作,。
甲:現(xiàn)在演的這個節(jié)目啊,有很多都是演員自己創(chuàng)作的,。
乙:是?。?/p>
甲:能寫,。
乙:哦,。
甲:過去呀,藝人哪,,像相聲這一行啊,。多是街頭藝人。
乙:可不是嘛,。
甲:撂土地,。
乙:哎,沒有上舞臺的,。
甲:沒有多大學(xué)問,。
乙:是嗎?
甲:不會寫字兒,。解放以后,,學(xué)文化、學(xué)政治,。
乙:哎,。
甲:不但人翻身,藝術(shù)也翻身啦,!
乙:是嘛,。
甲:現(xiàn)在曲藝界里邊,也有作家,。
乙:作家,?
甲:不簡單哪,。
乙:沒有,。我們這里頭哪有作家呀?
甲:有,!
乙:誰呀,?
甲:我,。
乙:你?
甲:啊,。
乙:你不就是一個演員嗎,!
甲:不僅是演員,還是作家,。
乙:這我倒沒注意,。
甲:沒注意?
乙:??!
甲:我凈在家里坐著。
乙:噢,,家里坐著呀,!你就這么個“坐家”呀?
甲:正在家里作著呢,。
乙:您得說呀,,正在家里頭寫著呢。
甲:哎,,寫著呢,,寫作嘛。
乙:哎,,寫作,。
甲:今天是有這個條件。
乙:是嘛,。
甲:你要過去哪行,?過去藝人,天橋撂土地,。
乙:可不是嘛,。
甲:累一天,掙這倆錢兒,,也不夠買兩棵白菜的,。
乙:收入啊,就那么少,。
甲:就是啊,,后來有些人上劇場了,劇場也分不了多少錢,。
乙:那一定是生意不太好,。
甲:生意不錯??蜐M,!總是滿座,。
乙:既然要是客滿,我們的收入就多呀,。
甲:收入不多呀,!
乙:怎么呢!
甲:買票的主兒少,。
乙:買票的主兒少,?
甲:哎,規(guī)矩人,,老實人買票,。是那有錢、有勢力的那都不買票,,竟是搖頭票,。
乙:什么叫“搖頭票”?
甲:那會兒劇場里不查票嗎,?
乙:是啊,。
甲:到時候下去查票去,“先生,,您這兒有票嗎,?”你看他這勁兒,翻眼,、一搖頭,。完啦!
乙:這個是怎么意思呢,?
甲:這個說明他有勢力,,不買票。
乙:怎么連句話他都不說呀,?
甲:他不說還好啊,,他一說你更倒霉啦!
乙:怎么,?
甲:他說話,?“先生,您這是,?有票嗎,?”“哼!全是我?guī)淼?!?/p>
乙:全是他帶來的,。
甲:就拿手這么一指啊,這一大片都不買票啦!
乙:那就全白聽啦,?
甲:那年頭就這樣。
乙:嘿,,您說那個年月,,沒有窮人的活路。
甲:這還是說我們這一代,。比我們更老的那一代,,更倒霉啦!
乙:怎么,?
甲:你像劉寶全,、白云鵬啊,金萬昌啊,,那些老前輩,,他們趕上帝制。
乙:帝制時代是有皇上時候,。
甲:那年頭兒,,名演員進宮當(dāng)皇差。
乙:對呀,。
甲:給皇上家唱去,。
乙:是啊。
甲:特別是那個西太后,,給她唱去,。今兒要是瞧你不高興,一句話就把你發(fā)了,。
乙:發(fā)啦,?
甲:發(fā)啦!
乙:那么演員犯什么罪啦,?
甲:什么叫犯什么罪呀,?瞧你長得別扭。
乙:噢,,這就給發(fā)啦,!
甲:哎,什么樣兒???黑了咕嘰的,發(fā)啦,!
乙:這玩藝兒,,發(fā)啦!
甲:你還甭說皇上家,你就說做大官兒的家里頭,,他家有喜壽事叫堂會,,把藝人叫到家里去唱。進門先得問什么字兒,,有不許說的,,可別說。
乙:這叫忌字兒,。
甲:哎,,忌諱。哎,,老爺?shù)拿纸泄僦M,。
乙:那能說嗎?
甲:不能說,。忌諱嘛,。什么“死啊、亡啊,、殺呀,、剮呀”,這個字都不吉祥,,不許說,!
乙:噢,這也不能說,。
甲:哎,!
乙:你瞧,說相聲的就難啦,!
甲:難啦,,說相聲拿誰逗哏呢?拿自己開玩笑吧,!
乙:也就那樣啦,!
甲:“這回咱們倆說段相聲,說不好啊,,咱們反正賣賣力氣,。”
乙:對,。
甲:“誰不賣力氣誰是小狗子啊,。”
乙:這話沒錯啦,!
甲:老爺生氣啦,!
乙:這他生什么氣呀,?
甲:老爺小名兒叫“狗子”。
乙:這誰能知道???
甲:就說是啊。在那年頭做藝更難啦,!
乙:是嗎,?
甲:一般相聲演員呢,都是在道邊上畫個圈兒,,這就說起來。
乙:噢,,道邊兒上,。
甲:說半天,快要錢了,,那邊兒官來了,。看街的一喊:“閑人散開,,大老爺過來嘍,!”“稀里呼嚕”——全跑啦,!
乙:噢,,這人都散啦,!
甲:官來了,誰不怕?
乙:那么,,沒有給錢的啦?
甲:誰能跑出八里地給你送錢來呀,?
乙:這話對呀,。
甲:就是這樣的生活,平常還不能天天演,。
乙:怎么,?
甲:皇上家有祭日。齋祭辰,,禁止娛樂,。
乙:禁止娛樂,怎么樣,?
甲:歇工,。
乙:他有他的祭日,咱們說咱們的,、唱咱們的,,歇工干嗎?
甲:那年頭專制,就這個制度,。
乙:就得歇工,。
甲:哎,皇上要死啦,,你就更倒霉啦,!皇上死啦,有國服啊,。
乙:就是皇上死啦,。死啦倒好啦!
甲:???
乙:死了就死了吧?
甲:啊,,你倒蠻大方,。“死了就死了吧,!”那年頭說這么句話,,有罪啦!殺頭,!
乙:這怎么有罪啦,?
甲:輕君之罪。
乙:怎么啦,?
甲:皇上死啦,,不能說死。
乙:說什么,?
甲:專有好的字眼形容他的死,。
乙:那“死”說什么?
甲:死了叫“駕崩”,。
乙:駕崩,?
甲:哎!
乙:這倆字怎么講???
甲:“駕崩”啊,?大概就是“駕出去把他崩啦,!”
乙:“架出去崩啦?”
甲:反正是好字眼兒吧,!
乙:哎,,是好字眼兒,。
甲: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上死了,,一百天國服,。
乙:噢,就禁止娛樂,。
甲:人人都得穿孝,。
乙:那是啊。
甲:男人不準(zhǔn)剃頭,,婦女不準(zhǔn)搽紅粉,。
乙:掛孝嗎!
甲:不能穿紅衣服,。
乙:那是?。?/p>
甲:梳頭的頭繩,,紅的都得換藍的,。
乙:干什么,?
甲:穿孝嘛,。
乙:掛孝。
甲:家里房子那柱子是紅的,?拿藍顏色把它涂了,。
乙:這房子也給他穿孝啊,?
甲:那年頭就那么專制,。
乙:太厲害啦!
甲:賣菜都限制嘛,。
乙:賣菜受什么限制?。?/p>
甲:賣茄子,、黃瓜,、韭菜這都行。賣胡蘿卜不行,。
乙:胡蘿卜怎么不行呢,?
甲:紅東西不準(zhǔn)見。
乙:那它就那么長來的,。
甲:你要賣也行啊,,得做藍套兒把它套起來。
乙:套上,?我還沒見過套上賣的呢,?
甲:那年頭兒吃辣椒都是青的,。
乙:沒有紅的?
甲:誰家種了辣椒一看是紅了,,摘下來,,刨坑埋了,不要了,。
乙:別埋呀,,賣去呀!
甲:不夠套兒錢,!
乙:對了,,那得多少套啊。
甲:商店掛牌子,,底下有個紅布條,,紅的,換藍的,。
乙:也得換藍的,?
甲:簡直這么說吧,連酒糟鼻子,、赤紅臉兒都不許出門兒,。
乙:那可沒辦法!這是皮膚的顏色,!
甲:出門不行,。我聽我大爺說過,我大爺就是酒糟鼻子,。
乙:鼻子是紅的,?
甲:出去買東西去啦??唇值倪^來,,“啪”!就給一鞭子,。趕緊站住了,,“請大人安!”“你怎么回事兒,?”
乙:打完人問人怎么回事兒,?
甲:“沒事呀,我買東西,?!薄安恢绹幔俊薄爸?!您看,,沒剃頭哇,。”“沒問你那個,,這鼻子什么色兒,?”“鼻子是紅了點兒,天生長的,,不是現(xiàn)弄的,。”“不讓出門兒,?!薄安蛔尦鲩T兒不行啊,!我媽病著,,沒人買東西啊,!”“要出門來也行啊,,把鼻子染藍了!”
乙:染了,?
甲:那怎么染哪,?
乙:那沒法染。
甲:就是啊,,弄藍顏色把臉涂上,,更不敢出去啦,!
乙:怎么,?
甲:成竇爾墩啦!
乙:好嘛,!
甲:那年頭吃開口飯的全歇工了,。
乙:全歇了?
甲:很多藝人,、有名的藝術(shù)家改行啦,!做小買賣,維持生活,。
乙:改行啦,?那么您說說都什么人改行啦?
甲:唱大鼓的劉寶全,,唱的好不好,?
乙:好啊。
甲:那年頭,,不讓唱啦,!
乙:改行啦,?
甲:改行啦。
乙:干嗎去啦,?
甲:賣粥,。
乙:賣粥?
甲:北京的早點啊,,粳米粥,,沙鍋熬的粳米粥。燒餅,、麻花,、煎餅馃子。
乙:下街賣粥,。
甲:哎,,就在口上擺攤兒。
乙:瞧瞧,,那玩藝兒得會吆喝,。
甲:就是啊,!
乙:還得……填難,。
甲:你說這吆喝就不容易,藝術(shù)家他哪會吆喝呀,?
乙:不會呀,?
甲:一想這些日子,因為禁止娛樂,,嗓子都不敢遛,,借這機會遛遛嗓子。
乙:唱什么呀,?
甲:自己會編詞兒,,把所賣的東西看了一下,編了幾句詞兒,,合轍押韻,。吆喝出來,跟唱大鼓完全一樣,。
乙:是啊,,唱大鼓得有鼓啊。
甲:他不有那沙鍋嘛,。
乙:噢,,沙鍋就當(dāng)鼓。
甲:哎,。
乙:打鼓這個鼓楗子呢,?
甲:沒有啊,,有勺。
乙:那么這個鼓板哪,?
甲:沒板,,拿套燒餅馃子。
乙:嘿,,他倒會對付,。
甲:一和弄這粥。(學(xué)過門兒,,唱)“吊爐燒餅扁又圓,,那油炸的麻花脆又甜,粳米粥賤賣倆子兒一碗,,煎餅大小你老看看,,賤賣三天不為把錢賺,所為是傳名啊,,我的名字叫劉
寶全,。……咚……嘩啦,!”
乙:怎么啦,?
甲:沙鍋碎啦。
乙:沙鍋碎啦,!
甲:要怎么說外行干什么都不行,。
乙:他被生活擠兌的嘛。
甲:唱京戲的也有改行的,。
乙:哪位呀,?
甲:唱老旦的龔云甫。
乙:哦,,龔云甫,。
甲:老旦唱的最好,。拿手戲呀,,是《遇后》、《龍袍》,。
乙:不錯呀,!
甲:后臺一叫板——“苦啊,!”
乙:就這句,。
甲:是可堂的彩聲。
乙:真好聽啊,。
甲:那年頭不讓唱啦,!
乙:也改行啦,?
甲:賣菜去啦。
乙:賣青菜去啦,?哎喲,!那可不容易。
甲:是嗎,?
乙:頭一樣說,,你得有那么大力氣。
甲:過去北京賣菜的都講擔(dān)挑,。擔(dān)這一副挑啊,,二三百斤菜,走起來這人得精神,,不但人精神,,連菜都得精神。
乙:菜怎么還精神呢,?
甲:內(nèi)行賣菜嘛,,先到水井那兒上足了水,泥土沖下去,。上足了水,,你看那菜看著就精神。那韭菜多細(xì)呀,,一捆兒,,啪!往那一戳,,你看韭菜那樣,。
乙:倍兒挺!
甲:你不信曬它倆鐘頭,,全趴下啦,。
乙:那可不。鮮魚水菜嘛,。
甲:賣菜的還得會吆喝,。
乙:那是啊。
甲:北京的這個賣菜的,,那吆喝出來跟唱歌的一樣,。嘿,那個好聽,。
乙:是啊,。
甲:十幾樣、二十幾樣一口氣兒吆喝出來。
乙:您學(xué)一學(xué)怎么吆喝,。
甲:吆喝出來這味兒,,(學(xué)叫賣聲)“香菜辣蓁椒哇,溝蔥嫩芹菜來,,扁豆茄子黃瓜,、架冬瓜買大海茄、買蘿卜,、紅蘿卜、卞蘿卜,、嫩芽的香椿啊,、蒜來好韭菜呀?!?/p>
乙:吆喝的好聽,。
甲:這外行哪干得了啊,?
乙:是啊,。
甲:龔云甫是位藝術(shù)家。
乙:對呀,,
甲:老旦唱的好,,干這不行。
乙:外行,。
甲:沒辦法,。弄份挑子,買了幾樣菜,,走在街上邁著臺步,。
乙:怎么還帶著身段呢?
甲:習(xí)慣啦,!遛了半天沒開張,。
乙:怎么會沒人買呢?
甲:人家不知道他給誰送去,。
乙:原因是什么呢,?
甲:他不吆喝。
乙:那哪開得了張啊,。
甲:他一想,,我得吆喝吆喝。
乙:那是?。?/p>
甲:自己也會編詞兒,一看所賣的菜,,編了幾句,,吆唱出來跟他唱戲一樣。
乙:您學(xué)一學(xué),。
甲:(學(xué))“唉,!臺臺臺令臺今臺……”(小鑼鳳點頭)
乙:還帶著家伙呢!
甲:走道兒的都奇怪啦,!賣菜的怎么要開戲呢,!
乙:是嗎?
甲:吆喝出來好聽,!
乙:怎么吆喝的,?
甲:(唱二簧散板)“香菜、芹菜辣蓁椒,、茄子扁豆嫩蒜苗,、好大的黃瓜你們誰要,一個銅子兒拿兩條,!”
乙:還真沒有這么吆喝的呢,。
甲:真出來一個買主。
乙:哦,,開張啦,。
甲:出來一個老太太買黃瓜,“賣黃瓜的過來,,買兩條,。”他一想賣兩條黃瓜能賺多少錢呢,?
乙:那也得賣給人家呀,!
甲:總算開了張吧!
乙:對呀,!
甲:北京的老太太買黃瓜麻煩,,不是給完錢拿起就走,她得嘗嘗,,掐一塊擱嘴里頭,。
乙:她干嗎嘗嘗啊,?
甲:不甜她不要,,“過來買兩條啊,!”把挑兒挑過來,,往這兒一放,,他一扶肩膀這個疼啊。
乙:壓的嘛,。
甲:他想起那叫板來啦,,
乙:哪句呀?
甲:“唉,!苦?。 崩咸`會啦,!
乙:怎么,?
甲:黃瓜苦的?不要啦,!
乙:嗨,!好容易出了個買主,這下子又吹啦,!
甲:還有一位唱花臉的也改行啦,。
乙:哪位呀?
甲:金少山,。
乙:嗬,,那花臉可好!
甲:唱的好,!嗓筒也好,,架子也好!
乙:是啊,。
甲:那年頭兒,,不讓唱,改行啦,!
乙:他干什么去啦,?
甲:賣西瓜。
乙:賣整個的,?
甲:門口擺攤兒,。
乙:擺攤兒是賣零塊兒。
甲:哎,。人家常年做小買賣的,,有這套家具:手推車往這兒一頂,上面搭好板子,,鋪塊藍布,,拿涼水把它潲濕了。
乙:瞅著那么干凈,。
甲:用草圈把西瓜碼起來,,你看著就涼快,。切西瓜刀,一尺多長,、二寸多寬,,切開這個西瓜一看:脆沙瓤,。先賣半個,,上面擱半個做廣告。讓你走這兒一瞧:嗬,,西瓜好?。〕詢?/p>
塊,。切開這西瓜一瞧:生的,?塞了邊兒。
乙:那就不要啦,?
甲:天黑以后才賣那個呢,!
乙:噢,蒙人呢,?
甲:拿把扇子總得轟著蒼蠅,。(學(xué)叫賣聲)“吃來唄鬧塊咧,哎殺著你的口兒甜咧,,兩個大子兒咧,,吃來唄鬧塊嘗啊?!?/p>
乙:哎,,就這么吆喝。
甲:這是內(nèi)行,。這位唱花臉的,,外行啊。
乙:就這位金少山先生,?
甲:做小買賣不行啊,,門口買八個西瓜,把家里鋪板搬出來擺攤兒,。
乙:刀哪,?
甲:就是家里用的切菜刀。
乙:切菜刀切西瓜,?
甲:切出來有塊兒大,、有塊兒小。
乙:他不會切呀,。
甲:應(yīng)該賣完一個再切一個呀,。
乙:是啊,。
甲:他一塊兒八個全宰啦!
乙:他倒急性子,。
甲:唱花臉的架子,,攥著切菜刀,往那兒一站,,看著西瓜,,這樣!走路的人都不敢過去啦,!
乙:是瘆人,。
甲:走他跟前兒嚇一跳。
乙:這位愣住啦,!
甲:怎么回事,?賣西瓜的要跟誰玩兒命?攥刀直瞪眼,,繞著點兒走吧,!
乙:怎么繞著走啦?
甲:沒事的人老遠就看著他,。這怎么回事,?他跟誰呀?
乙:不知道,。
甲:他跟前兒沒人,。
乙:是啊。
甲:大概是對門兒的,。
乙:這位還胡琢磨,。
甲:他站這兒這么一看:老遠好幾十人,怎么不過來吃???
乙:過來吃?
甲:你那樣,,誰敢過去呀,?
乙:說的是呢。
甲:他想啊,,他們愛聽我的唱,。我給他們唱幾句,他們就吃啦,!
乙:唱,?
甲:可是賣西瓜的詞兒,一叫板就這樣,?!昂摺?!”
乙:叫板呢。
甲:往后點兒吧,!
乙:躲開吧,。
甲:(學(xué)京劇搖板)“我的西瓜賽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兒一塊不要謊,,你們要不信請嘗嘗!(白)你們吃??!”
乙:吃,!
甲:全給嚇跑啦,!
乙:那還不跑!
敘咸豐皇帝駕崩后,,“國喪”百日,,禁止諸般彩扮及動響器之演唱。一些貧苦的戲曲,、曲藝藝人,,被迫改行做小買賣謀生,由于不熟悉經(jīng)營之道,,鬧出種種笑話,。
作品列舉了八位藝人,即:唱花臉的賣餛飩,、賣西瓜,;唱老生的賣饅頭,賣硬面餑餑,,賣豆汁,;唱武生的賣包子,拉人力車,;唱青衣的賣晚香玉,;唱老旦的賣青菜;唱大鼓的賣粳米粥,;唱蓮花落的賣切糕,;唱梆子老生的賣酸梅湯等。
表演這個曲目時,,藝人們常將所說人物說成當(dāng)時觀眾所熟悉的藝人姓名,,如三十年代初仿學(xué)的是老旦龔云甫、花臉金少山等,,四十年代則改成了學(xué)老旦李多奎,、花臉侯喜瑞等,。
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侯寶林整理的演出本,,刪除了一些脫離生活實際,,單純逗笑、趣味不高的內(nèi)容,,突出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壓迫藝人這一主題,,提高了曲目的思想性,成為侯寶林,、郭啟儒合說的代表性曲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于1956年錄音播放。
曲本選入1980年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侯寶林相聲選》,。另有張杰堯與緒德貴,、陳子貞與廣闊泉、孫寶才與王文祿等擅長說演這一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