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塔是全國較大的樓姓聚居區(qū),,也是蕭山有史志記載的較為古老的鎮(zhèn)。樓塔擁有1120多年建鎮(zhèn)史,,始于唐末(897年),,發(fā)展于兩宋,繁盛于明清,,并于清代形成樓塔集鎮(zhèn),,成為諸蕭富地區(qū)的商貿重鎮(zhèn)之一,歷代文人輩出,,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民樂《細十番》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樓塔鎮(zhèn)“四圍山色九曲溪”,,如果從空中鳥瞰,溝壑、溪流分布如葉脈,,山塘,、水庫星羅棋布,如一粒粒珍珠,,點綴于山鄉(xiāng)的角角落落,,盡顯湖光山色美麗風光。
樓塔古鎮(zhèn)有橫,、直,、上、下之區(qū)域劃分,??v橫交錯的古街舊弄里,令人眼花繚亂,。不過,,假如你穿梭在古宅巷道上,兩側卵石,、中間石板鋪路面,,狹窄的弄堂拐彎處墻角設計成圓形,人們叫它為拐彎摸角墻,。樓塔古鎮(zhèn)現(xiàn)保存明清古宅40余幢,,有建有明正德年間前后花廳-龍鳳雕墻、清乾隆年間石扶梯,,這些古宅粉墻高聳,,鴛瓦黛青,雕梁畫棟,,兩疊式馬頭墻高低錯落,,風韻獨特盡顯浙派山鄉(xiāng)建筑特色的鱗次櫛比。
東紀塢水庫始建于1969年,,庫容35萬立方米,,是蕭山第二大水庫,位于樓塔古鎮(zhèn)西南約1公里的山岔里,。1999年11月,,樓塔鎮(zhèn)東紀塢水庫列入標準水庫建設試點,庫容量達到74萬立方米,。
古時,,洲口橋是越州(蕭紹地區(qū))與睦州(建德,、淳安等)間交通咽喉。據(jù)地方史志記載,,民國之前,,洲口橋皆系木橋,屢建屢毀,。民國8年(1919年)10月,由樓氏先賢樓履蛟等率眾集資3萬銀元,、歷時10年建成,,該橋系樓塔村民自行設計,石結構五孔橋,,孔呈五邊形,,為并列分節(jié)法砌筑,墩設分水間以減小山洪對橋的沖力,。兩邊設仰復蓮及獅子望柱欄板,。此橋久經歲月風雨和戰(zhàn)火的考驗而幸存至今,是杭州市文保單位,。
樓塔古鎮(zhèn)水系始建于明代,,水網迂回交錯,設計精致巧妙,,清泉長流不涸,。樓塔祖先將洲口溪上游的溪水和東紀塢清澈的山泉水引入村內,在烏泥潭攔堰設壩,,利用自然落差修建水渠,,九曲十彎,經橫街,、上街,、下街,總長2000多米,。自源頭流入水渠,,分流入古鎮(zhèn),匯聚至方塘,,灌溉至農田,,最后匯入洲口溪,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沿途建有多個埠頭,,方便百姓取水、浣洗,、防火,。
樓塔林道總長約40公里,,主要由百藥山雪環(huán)山林道和仙巖山林道組成,并與各村的進山支道貫通,。其中的百藥山雪環(huán)山林道是蕭山區(qū)四大骨干林道之一,,婉轉于群山峻嶺之間,風光無限美好,。
李可染畫院是經文化部批準成立并直管的國家級畫院,,成立分中心則是該畫院在鄉(xiāng)鎮(zhèn)的首次嘗試。現(xiàn)樓塔藝術中心是由義廳弄12-13號老房子修繕改建而成,,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作品展陳、文化交流與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樓塔位于杭州都市經濟圈的腹地,、杭州南大門,在建的杭州繞城西復線(杭州都市經濟圈高 速),、G235國道穿境而過,,10分鐘可進入在建的時代大道高架,是杭州南花園的核心區(qū),,旅游南 進的主陣地,,游客入杭的橋頭堡。
樓塔鎮(zhèn)歷史悠久,,地處蕭山,、富陽、諸暨三市要沖,。境內群山環(huán)峙,、嶺高峰峻、地勢險要,。尤其是蕭山與富陽界嶺大黃嶺,,是浙東與浙西往來的咽喉通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末期藩鎮(zhèn)割據(jù),,各地戰(zhàn)亂紛起。臨安董昌招募鄉(xiāng)兵,,錢镠為偏將,。后董昌為杭州刺史,錢镠出任都知兵馬使,。中和二年(882)八月,,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圖謀兼并浙西,,發(fā)兵屯于錢塘江邊的西興寨,。錢镠領兵三千,,兩渡錢江殺入大營,大挫劉漢宏,。翌年三月,,劉漢宏調兵分屯黃嶺、巖下,、貞女三鎮(zhèn),。錢镠又率兵攻破三鎮(zhèn),劉漢宏敗退諸暨,。
錢镠在打敗劉漢宏后,,在巖塢口的山崗上建旗祝捷。在州口山麓,,錢見州口溪如龍之蟠,仙巖山如虎之踞,,且地扼兩浙要沖,,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便想在此筑城設州,?!袄^以地類沙積,恐不堪萬年基”,,便在州口山石壁上以斧驗石,。連劈了十八斧頭,發(fā)現(xiàn)巖石脆軟,,就放棄了設州打算,,而決定在黃嶺設軍鎮(zhèn)守,并令甥樓晉駐守,。
樓晉守黃嶺后,,見州口溪沿岸山明水秀,有田可耕,,有薪可樵,,就在州口溪南的沙丘上肇基發(fā)族,形成村落,,發(fā)展成集鎮(zhèn),,名為樓家塔(塔是土丘的意思),簡稱樓塔,。
樓塔鎮(zhèn)魏晉時期稱皋屯,,唐中晚期至宋代屬長山鄉(xiāng),元時析分為十都,、十一都,、十二都,,清宣統(tǒng)二年(1910)仍為長山鄉(xiāng)。民國19年(1930)始稱樓塔鎮(zhèn),,民國28年(1939)仍改為長山鄉(xiāng),,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0月設樓塔鎮(zhèn),,屬河上區(qū),;1956年樓塔與青山、大山,、筆架,、大同鄉(xiāng)合并為樓塔鄉(xiāng),仍屬河上區(qū),;1958年公社化時為河上公社樓塔管理區(qū),;1959年為河上公社樓塔、巖山兩管理區(qū),;1961年樓塔,、巖山兩管理區(qū)合并,建立樓塔公社,;1981年大同塢從樓塔公社劃出另建大同公社,;1984年政社分設改稱樓塔鄉(xiāng);同年,,巖山從樓塔劃出另建鄉(xiāng),;1985年8月樓塔鄉(xiāng)改建為建制鎮(zhèn);1992年5月,,大同,、巖山兩鄉(xiāng)并入樓塔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