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李十一:即李健,,字杓直。元九:即元稹,。
破:破除,,解除。
酒籌:飲酒時用以記數(shù)或行令的籌子,。
天際: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計程:計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陜西漢中一帶,。
花開時我們一同醉酒以銷春之愁緒,醉酒后攀折了花枝當(dāng)做喝酒之籌碼,。
突然間,,想到老友遠(yuǎn)去他鄉(xiāng)不可見,屈指算來,,你今天行程該到梁州了,。
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這首詩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詩壇上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東川。白居易在長安,,與他的弟弟白行簡和李杓直(即詩題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飲酒,席上憶念元稹,,就寫了這首詩,。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渭南)人。800年(貞元十六年)中進(jìn)士,,歷任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所寫的 《秦中吟》、《新樂府》,,敢于針對當(dāng)權(quán)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dǎo)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F(xiàn)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此詩的首句,,據(jù)當(dāng)時參加游宴的白行簡在他寫的《三夢記》中記作“春來無計破春愁”,照說應(yīng)當(dāng)是可靠的,;但《白氏長慶集》中卻作“花時同醉破春愁”,。一首詩在傳鈔或刻印過程中會出現(xiàn)異文,而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也會反復(fù)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詩來說,白行簡所記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長慶集》所錄則是最后的定稿,。詩人之所以要作這樣的修改,是因為在章法上,,詩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當(dāng)是“轉(zhuǎn)”,。從首句與次句的關(guān)系看,,把“春來無計”改為“花時同醉”,就與“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緊密,,而在上下兩句中,,“花”字與“醉”字重復(fù)顛倒運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與第三句的關(guān)系看,,“春愁”原是“憶故人”的伏筆,但如果一開頭就說“無計破春愁”,,到第三句將無法顯示轉(zhuǎn)折,。這樣一改動,先說春愁已因花時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憶”兩字陡然一轉(zhuǎn),,才見波瀾起伏之美,從而跌宕出全篇的風(fēng)神,。
這首詩的特點是,,即席拈來,不事雕琢,,以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表達(dá)了極其深厚,、極其真摯的情意,。而情意的表達(dá),主要在篇末“計程今日到梁州”一句,?!坝嫵獭庇缮暇洹昂鰬洝眮恚恰皯洝钡纳罨?。故人相別,,居者憶念行者時,隨著憶念的深入,,常會計算對方此時已否到達(dá)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這里,詩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寫出這一生活中的實意常情,,給人以特別真實、特別親切之感,。
白居易對元稹行程的計算是很準(zhǔn)確的,。當(dāng)他寫這首《醉憶元九》詩時,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寫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元稹對這首詩的說明是:“是夜宿漢川驛,,夢與杓直,、樂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諸院,,倏然而寤,,則遞乘及階,郵吏已傳呼報曉矣,?!鼻傻氖牵拙右自娭袑懙恼媸戮古c元稹寫的夢境兩相吻合,。這件事,,表面上有一層神秘色彩,其實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現(xiàn)的巧合,,而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為基礎(chǔ)的。唐代長安城東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當(dāng)時的游賞勝地,。而且,,進(jìn)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賜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進(jìn)士題名之處。他們兩人應(yīng)當(dāng)常到這兩處共同游宴,。對元稹說來,,當(dāng)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懷念故人、追思昔游時,,這兩處長安名勝,,不僅在日間會時時浮上他的心頭,當(dāng)然也會在夜間進(jìn)入他的夢境。由于這樣一個夢原本來自對故人,、對長安,、對舊游的朝夕憶念,他也只是如實寫來,,未事渲染,,而無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與白居易的詩比美的,。
讀者更可見兩人的交誼之篤,,也更可見白居易的這首詩雖像是偶然動念,隨筆成篇,,卻有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基礎(chǔ),。如果把兩人的詩合起來看:一寫于長安,一寫于梁州,;一寫居者之憶,,一寫行人之思;一寫真事,,一寫夢境,;詩中情事卻如《本事詩》所說,“合若符契”,。而且,,兩詩寫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韻,。這是兩情的異地交流和相互感應(yīng),。讀者不僅可以領(lǐng)略詩篇的藝術(shù)魅力,而且可以從它的感情內(nèi)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本事詩》:元相公稹為御史,,鞠獄梓潼。時白尚書在京,,與名輩游慈恩,,小酌花下,為詩寄元曰:“花時同醉破春愁……”
《唐詩絕句類選》:前二句以近者言,,后二句以遠(yuǎn)者言,,此詩家之遠(yuǎn)近格。
《唐詩訓(xùn)解》:一味天真,。
《唐詩解》:樂天語尚真率,,然淺而不俚,方是妙境,此詩得之,。
《刪訂唐詩解》:吳昌祺曰:亦情文相生矣,。
《唐宋詩醇》:意淺情深,格調(diào)最近王龍標(biāo),。
《詩境淺說續(xù)編》:首二句言與李十一芳時同醉,,借解春愁,以花枝作酒籌,,想見其風(fēng)趣,。后二句言我輩歡娛,而故人行役,,遙計征程辛苦,,計此日可抵梁州。非特臨觴懷遠(yuǎn),,其平日之掄指征程,,關(guān)心驛路,可知矣,。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王元美云:“元輕白俗,,如此詩淺而較真,猶勝填詞一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