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1.蜀道難:南朝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diào)曲》。
2.噫(yī)吁(xū)嚱(xī):驚嘆聲,,蜀地方言,,表示驚訝的聲音。宋庠《宋景文公筆記》卷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
3.蠶叢及魚鳧(fú):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
4.何茫然:指古史傳說悠遠難詳,不知道,。何,,多么。茫然,,渺茫,,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據(jù)西漢揚雄《蜀本王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瓘拈_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p>
5.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夸張而大約言之,。
6.秦塞(sài):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通人煙:人員往來。
7.西當:西對,。當,,在;一說對著,,向著,。太白:秦嶺峰名,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陜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只有鳥能飛過,,人跡所不能至,。
8.橫絕:橫越。峨眉:山名,,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巔,頂峰,,一作“顛”,。
9.“地崩”句:《華陽國志·蜀志》: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接人?;氐借麂ń袼拇▌﹂w之南)的時候,,看見一條大蛇進入穴中,一位壯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來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都被壓死。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便是有名的“五丁開山”的故事。摧:倒塌,。
10.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棧(zhàn):棧道,。相:一作“方”,。
11.六龍回日之高標:一作“橫河斷海之浮云”。六龍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币馑季褪莻髡f中的羲和駕駛著六龍之車(即太陽)到此處便迫近虞淵(傳說中的日落處),。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峰,。標,,標尺,標志。
12.沖波:水流沖擊騰起的波浪,,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卮ǎ河袖鰷u的河流,。
13.黃鶴:即黃鵠(hú),善飛的大鳥,。尚:尚且,。得:能。
14.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援:一作“緣”,。
15.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陜西略陽縣北,。《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盤盤:曲折回旋的樣子,。
16.百步九折:百步之內(nèi)拐九道彎,。縈(yíng):盤繞,。巖巒:山峰,。
17.捫(mén):用手摸。歷:經(jīng)過,。參(shēn),、井:都是古代天文學上的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于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兇。參星為蜀之分野,,井星為秦之分野,。脅息:屏氣不敢呼吸,。
18.膺(yīng):胸。坐:徒,,空,。
19.問君:一作“征人”。君,,入蜀的友人,。時:一作“當”。
20.畏途:可怕的路途,。巉(chán)巖:險惡陡峭的山壁,。
21.但見:只聽見。號(háo)古木:在古樹木中大聲啼鳴,。古,,一作“枯”。
22.從:跟隨,。
23.“又聞”二句:一本斷為“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子規(guī),,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云“不如歸去”,。《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杜宇化為子規(guī),。子規(guī),鳥名也,。蜀人聞子規(guī)鳴,,皆曰望帝也,?!?/p>
24.凋朱顏:紅顏帶憂色,如花凋謝,。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
25.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煙幾千尺”,。去,距離,。盈,,滿。
26.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鬧聲,,這里指急流和瀑布發(fā)出的巨大響聲。
27.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砯,,水沖擊石壁發(fā)出的響聲,這里作動詞用,,沖擊的意思,。轉(zhuǎn):使?jié)L動。壑(hè):山谷,。
28.如此:一作“若此”,。
29.嗟(jiē):感嘆聲。爾:你,。胡為:為什么,。來:指入蜀。
30.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余里,。崢嶸、崔嵬(wéi):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
31.“一夫”兩句:《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段倪x》卷五十六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一夫,,一人,。當關,守關,。萬夫,,一作“萬人”,。莫開,不能打開,。
32.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或匪(fěi)親: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颍热?。匪,,同“非”。親,,一作“人”,。
33.朝(zhāo):早上。
34.吮(shǔn)血(xuè):吸血,。
35.錦城:錦官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古代以產(chǎn)棉聞名,,朝廷曾經(jīng)設官于此,,專收棉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对涂たh志》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p>
36.長咨(zī)嗟:一作“令人嗟”。咨嗟,,嘆息,。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于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頂端,。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于攀援,。青泥嶺多么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nèi)縈繞巖巒轉(zhuǎn)九個彎彎,??梢悦絽⒕墙腥搜鍪灼料ⅲ檬謸嵝伢@恐不已徒勞地長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游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蜀道真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么不臉色突變?
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zhuǎn)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zhuǎn)動像萬壑鳴雷一般,。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么要來到這個險要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占。駐守的官員若不是皇家的近親,;難免要變?yōu)椴蚶蔷岽藶榉窃旆础?/p>
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范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關于《蜀道難》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學界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jù),不聽朝廷節(jié)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并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璠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fā)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于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jù)。章仇兼瓊鎮(zhèn)蜀時一直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后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于作品實際,。
唐孟棨《本事詩》及五代王定?!短妻浴肪匈R知章在太子賓客任上讀到此詩的記載,據(jù)此,,則李白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742)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之時,。這可能是一首贈友詩。詹锳認為此詩是李白天寶年間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guī)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quán)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zhuǎn)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gòu)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shù)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蜀道難》是李白的代表作,。詩人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并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diào),。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xiàn),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沖,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夸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并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沖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夸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云雨”(《元和郡縣志》),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回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xiàn)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jié)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shù)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jié)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zhuǎn)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shù)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后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鑒戒,警惕戰(zhàn)亂的發(fā)生,,并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fā)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于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fā)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zhì),因而才呈現(xiàn)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tài),。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云,鞭撻海岳”(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guī)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shù)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關于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jīng)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唐代殷璠《河岳英靈集》: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
唐代孟棨《本事詩》: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孕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足稱譽光赫,。
元代范梈《木天禁語》:七言長古篇法……舊題乃篇末一,、二句繳上起句,又謂之“顧首”,、如《蜀道難》,、《古別離》、《洗兵馬行》是也,。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劉須溪云: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語次崛奇,,自不在言,。
明代謝榛《四溟詩話》:九言體,無名氏擬之曰:“昨夜西風搖落千林梢,,渡頭小舟卷入寒塘坳,。”聲調(diào)散緩而無氣魄,。惟太白上篇突出兩句,,殊不可及,,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是也。
明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辭旨深遠,,雄渾飄逸,,杜子美所不可到。歐陽子以《廬山高》方之,,殊為哂,。
明代李沂《唐詩援》:太白創(chuàng)體,空前絕后,。諸說紛紛不一,,然細觀此詩,定為明皇幸蜀而作,。蕭說是,。
明代郝敬《批選唐詩》:太白長歌,,森秀飛揚,疾于風雨,,本其才性獨詣,,非由人力。人所不及在此,,詩教大壞亦在此,。后生學步,奮猛亢厲之音作,,而溫柔敦厚之意盡,,露才揚己,長慠負氣,、辭人所以多輕薄,,由來遠已。嗟乎,,西日東流,,又豈人力哉!但可謂之唐體而已矣,。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蜀道難》自是古曲,,梁陳作者,止言其險,,時不及其他,。白則兼采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夬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等語用之,為恃險割據(jù)與羈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說事理,,故苞括大,而有合樂府諷世立教本旨,。若第取一時一人事實之,,反失之細而不足味矣。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蜀道難》近賦體,,魁梧奇譎,,知是偉大。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一夫當關”四句,,設意外之憂,;“朝避猛虎”四句,指階見之恐,見變生肘腋,,地終不可居,。總言蜀道之難也,。劈空落想,,竅鑿幽發(fā),應使筆墨生而混沌死,。
明代許學夷《詩源辨體》:屈原《離騷》本千古辭賦之宗,,而后人摹仿盜襲,不勝厭飫……至《遠別離》,、《蜀道難》,、《天姥吟》,則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實與屈子互相照映。
明代邢昉《唐風定》:變幻神奇,,仙而不鬼,,長吉魔語視之何如?亙古代無能仿象,,才涉意即入長吉魔中矣,。通篇奇險,不涉旁意,,不參平調(diào),,其勝《天姥》、《鳴皋》以此,。
清代翁方綱《王文簡古詩平仄論》:(七言古)又有長短句者,,唐惟李太白多有之,然不必學,。如《蜀道難》……效之而無其才,,洵難免滄溟“英雄欺人”之誚。
清代黃生《增訂唐詩摘鈔》:倏起倏落,,忽虛忽實,。真如煙水杳渺,絕世奇文也,。
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蜀道難》一篇,真與河岳并垂不朽,。即起句“噫吁戲,,危滬高哉”七字,如累棋架卵,,誰敢并于一處,?至其造句之妙:“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扯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虛轉(zhuǎn)石萬壑雷,。”每讀之,。劍閣,、陰平、如在目前,。又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不惟劉璋、李勢恨事如見,,即孟知祥一輩亦逆揭其肺肝,。此真詩之有關系者,豈特文詞之雄,!
清代錢良擇《唐音審體》:篇中三言蜀道之難,,所謂一唱三嘆也。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jié),,創(chuàng)格也。
清代吳震方《放膽詩》:太白《蜀道難》,、《遠別離》等篇出鬼入沖,,惝恍莫測。
清代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匯編》:《蜀道難》,、舊題也,,太白為之,加奇肆耳,。此千古絕調(diào)也,,后人妄意學步,何其不知量也,!“噫吁嚱,,危乎高哉”,七字五句,?!斑B峰去天不盈尺”無理之極,俗本作“連峰入煙幾千尺”,有理之極,。無理之妙,,妙不可言。有理之不妙,,其不妙亦不可勝言,。舉此一隅,即是學詩家萬金良藥也,。
清代徐增《而庵說唐詩》:“爾來四萬八千歲”,,此云總非實據(jù)也。人言文人無實語,,而不知文章家妙在跌宕,;每說到已甚,太白用此,,正跌宕法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再一提,,此句妙有關鎖,上來筆氣縱橫,,逸宕不如此,,則散無統(tǒng)束矣?!板\城雖云樂”:上面說到蜀如此可驚,、可畏,而忽下一“樂”字,,妙極,。“不如早還家”:此雖是樂,,不可久居,,“不如早還家”之句尤樂也。文勢至此甚緊,,必須一放,,方得寬轉(zhuǎn),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復提此句為結(jié)束,,妙,。篇中凡三見,,與《莊子·逍遙游》敘鯤鵬同。吾嘗謂作長篇古詩,,須讀《莊子》,、《史記》。子美歌行純學《史記》,,太白歌行純學《莊子》,。故兩先生為歌行之雙絕,不誣也,。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筆陣縱撗,,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任華,,盧仝輩仿之,適得其怪耳,,太白所以為仙才也,。
清代喬億《劍溪說詩》:太白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句,,凡三疊,。管子曰:“使海于有蔽,渠彌于有渚,,綱山于有牢,。”谷梁氏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一篇之中,,三番敘述,,愈見其妙。所謂“閉戶造車,,出門合轍”者也,。
清代宋宗元《網(wǎng)師園唐詩箋》:造語奇險(“地崩山摧”二句下)。玩此,,為明皇幸蜀作無疑(“問君西游”句下),。兜來何等力量。(“其險”句下),!高文險語,,動魄驚心(“磨牙”二句下),。主意在此(“不如”句下)。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提“蜀道難”,,篇中三致意,;用“噫吁戲”三字起,非無謂,。后人學襲,,便成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