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
好味止園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營衛(wèi)止不理。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
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⑴止酒:停止飲酒,即戒酒,。止,,已,停止的意思,。
⑵居止次:家住在,。居止,居住,。次,,舍止之處。
⑶閑:閑靜,。止:句末助詞,。一說閑止即閑居,家居無事之意,。
⑷蓽(bì)門:猶柴門,。蓽,同“篳”,,用荊條或竹子編成的籬笆或其他遮攔物,。
⑸止園葵:只有園中的葵菜。
⑹大懽(huān):最大的歡快,、樂趣,。懽,,同“歡”。止稚子:莫過于和幼兒在一起,。
⑺營衛(wèi):氣血經(jīng)脈與御病機能,。中國古代醫(yī)學認為營和衛(wèi)是維持、調(diào)節(jié)人體機能的兩大要素,。營,,指由飲食中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有生化血液,,營養(yǎng)周身的作用,。衛(wèi),指人體抗御病邪侵入的機能,。止:止酒,。不理:不調(diào)理,不調(diào)順,。
⑻將止:將到,。扶桑涘(sì):指神仙所居之處。扶桑,,古人認為是日出之處,。涘,水邊,。
⑼“清顏”句:謂停到清癯的仙顏代替舊日的容貌,。宿容,平素的模樣,。
⑽奚止:何止,。祀(sì):年。
我家住在縣城邊,,自任逍遙得悠閑,。
高樹清蔭下面坐,散步只到柴門前,。
園中葵菜味道好,,最喜幼兒在眼前,。
平生一向不戒酒,,戒酒我心不喜歡。
晚上不飲睡不安,,早晨不飲起床難,。
天天打算把酒戒,又恐經(jīng)脈不循環(huán),。
只知戒酒心不樂,,不知戒酒身健全,。
開始感覺戒酒好,真正戒酒在今天,。
從此一直戒下去,,一直戒到成神仙。
戒得仙顏換舊容,,豈止戒它千萬年,!
此詩大約作于晉安帝元興元年(402),是陶淵明閑居時的作品,。此詩與《和郭主簿二首》創(chuàng)作時間相近,。這時陶淵明住在上京里(今江西九江市郊)老家,家境尚有略見優(yōu)裕的底子,。估計是親人再三勸其戒酒,,陶淵明也“決心”戒酒(事實上后來破戒,親人們也不再阻止了),,便寫了這首詩,。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后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nóng)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向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yīng)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shù)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zhì)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
陶淵明可以辭官,,可以守窮,但不可一日無酒,,飲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對于他來說,停止飲酒將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淵明卻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說明自己對于酒的依戀和將要戒酒的打算。詩中每句用一“止”字,,讀來風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調(diào)。
這首詩大意并不難懂,,總體來說是因為飲酒傷身,,要“止酒”(戒酒)罷了。但這首詩的“止”字解釋起來還真麻煩,,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釋,,“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這四句就解釋不通了,?!爸埂惫糯€有一個意思,就是“止于”,,說得直白點,,就是“停留在……上面”,那么“高蔭”“蓽門”“園葵”“稚子”就是陶淵明樂意停留在這上面了,。但按這個意思解釋后面“止酒”又解釋不通了,。因為“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這兩句明顯是說“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對自己又好處”。這篇中的“止”字,,是前后分成兩個意思的,。
另外,這首詩在形式上有個特點,,每句都帶一個“止”字,。朱自清推測此體早已有之,。既然早有此體,,就應(yīng)該有所留傳,。但在陶淵明此詩之前,又沒有例子流傳下來,。這未免讓人對朱自清的推測難以信服,。清代陳祚明和吳瞻泰都認為這種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寫法是陶淵明開創(chuàng)的。即使如朱自清所說,,此前已有此體,,陶也當是此體較早的作者之一。當然這種寫法被后人發(fā)揚廣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賀雙卿,,有一首詞《春從天上來·餉耕》,就是這種詩詞極至,。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止酒詩》云:“坐止高蔭下,,步止篳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余嘗反復味之,,然后知淵明之用意,,非獨止酒,而于此四者,,皆欲止之,。故坐止于樹蔭之下,則廣廈華堂吾何羨焉,?步止于篳門之里,,則朝市聲利吾何趨焉?好味止于瞰園葵,,則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歡止于戲稚子,則燕歌趙舞吾何樂焉,?在彼者難求,,而在此者易為也。淵明固窮守道,,安于園丘,,疇肯以此而易彼手?
清代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故作創(chuàng)體,,不足法也,。
清代吳瞻泰《陶詩匯注》:一句一“止”字,創(chuàng)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