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山海經十三首》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首篇為序詩,,詠隱居耕讀之樂,后十二首從《山海經》《穆天子傳》中擷取題材而寫成,。這組詩可看作當時詩人思想狀態(tài)的全面映照,,世間的傳說、神話,、寓言,、史實,通過其“魔鏡”,,或被化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為哀婉的嘆息,或被化為驚天的怒吼,,或被化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為剎那的頓悟,,或被化為玄妙的虛幻,或被化為警世的宣言,,以抒發(fā)詩人的壯志豪情和對現(xiàn)實不滿的感慨,。全詩主要運用借古諷今手法,文筆自然,,意蘊深廣,。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關于這組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界尚有爭議,。逯欽立認為這組詩大約作于晉安帝義熙三年(407)或四年(408),,陶淵明處于歸園田居前期,耕種之余便以琴書自娛,。這期間他讀了《山海經》及另一些神話,、歷史書如《穆天子傳》之類,有感而作這十三首詩,。而鄧小軍認為這組詩當系作于劉裕篡晉之后,,孟二冬則說這組詩大約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淵明五十八歲,。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后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向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第一首寫耕余讀書之樂,。一起先從良辰好景敘開,,結穴到“得其所哉”的快樂?!懊舷摹彼脑?,是緊接暮春的時序,?!澳捍喝拢喜蓍L,,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到四月,,樹上的雜花雖然沒有了,,但草木卻更加茂密,蔚為綠陰,?!懊舷牟菽鹃L,繞屋樹扶疏”,,“扶疏”便是樹木枝葉紛披的樣子,,陶氏山居籠在一片樹陰之中,,這是何等幽絕的環(huán)境。鳥群自然樂于到這林子中來營窠,?!氨婙B欣有托”一句,是賦象,。然而聯(lián)下“吾亦愛吾廬”之句,,又是興象——儼有興發(fā)引起的妙用?!靶劳小倍?,正是“吾亦愛吾廬”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廬”之堂華而宅高,,而是如同張季鷹所謂:“人生貴得適意爾”,。淵明此時已棄“名爵”而歸來,于此“衡宇”中,,自可“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愛吾廬”,,平平常常五個字,,飽含有欣喜之情和無窮妙理。詩人推己及物,,才覺得“眾鳥”“有托”之“欣”,。故“眾鳥”一句,又可視為喻象,。比較詩人自己的“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二句,“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更能反映陶淵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狀態(tài),,“觀物觀我,純乎元氣”,,頗有泛神論的哲學趣味,,大是名言。
緊接詩人就寫“吾”在“吾廬”的耕讀之樂及人事關系,?!凹雀嘁逊N,,時還讀我書”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時還”等鉤勒字反映的陶潛如何擺放耕種與讀書之關系,。耕種在前,讀書其次,。這表現(xiàn)了詩人淳真樸質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觀:“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薄暗搁L如此,,躬耕非所嘆?!?/p>
熱愛生產勞動,,正是陶淵明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到孟夏,,耕種既畢,,收獲尚早,正值農閑,,他可以愉快地讀書了,。當然他還不是把所有的時間用來讀書,這從“時還”二字可以體味,。然而正是這樣的偷閑讀書,,最有讀書的興味。關于陶潛是否接待客人,,回答應是肯定的,。他生性是樂群的人,,“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便是他的自白,?!端螘る[逸傳》則云:“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钡绻麑Ψ接械K難而不來,,他也不會感到遺憾。這種怡然自得之樂,,比清人吳偉業(yè)《梅村》詩句“不好詣人貪客過”還要淡永,。讀者正該從這種意義上來理解“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边@里,詩人信筆拈來好句,,無意留下難題,,使后世注家有兩種完全對立的解會。一種認為這兩句都為一意:“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車而去,,意謂和世人很少往來”;另一種認為兩句各為一意:“車大轍深,,此窮巷不來貴人,。然頗回故人之駕,歡然酌酒而摘蔬以侑之,?!睙o論哪一說,都無害淵明詩意,。但比較而言,,后說有顏延之“林間時宴開,頗回故人車”參證,,也比較符合陶潛生活的實際情況,。蓋“獨樂樂,不如與人樂”也,,雖然“門雖設而常關”的情況也有,。
如從“次寫好友”一說,則以下就是寫田園以時鮮待客,,共樂清景了,。“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二句極有田園情趣,。農村仲冬時釀酒,經春始成,稱為“春酒”,,初夏時節(jié),,正好開甕取酌。舉酒屬客,,不可無肴,。詩人卻只寫“摘我園中蔬”,蓋當時實情有此,。四月正是蔬菜旺季,,從地中旋摘菜蔬,是何等新鮮愜意的事,。而主人的一片殷勤欣喜之情,,亦洋溢筆端?!皻g言”猶“歡然”,。“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風”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謂和風細雨,。風好,,雨也好,吹面不寒,,潤衣不濕,,且俱能助友人對酌之興致。在很容易作成偶句的地方,,淵明偏以散行寫之,,雨“從東來’、風“與之俱”,,適見神情蕭散,,興會絕佳,“不但興會絕佳,,安頓尤好,。如系之‘吾亦愛吾廬’之下,正作兩分兩搭,,局量狹小,,雖佳亦不足存”,蓋中幅墊以寫人事的六句,,便見“尺幅平遠,,故托體大”。
詩人就這樣次第將欣托愜意,、良辰好景,、遇友樂事寫足味后,復落到“時還讀我書”即題面的“讀山海經”上來,,可謂曲終奏雅,。“泛覽周王傳,,流覽山海圖”,,雖點到為止,卻大有可以發(fā)揮之奧義,。蓋讀書,,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一是出于現(xiàn)實功利目的,,拼命地讀,,由于壓力很大,有時得“頭懸梁,,錐刺股”,,可名之為“蘇秦式苦讀”。一是出于求知怡情目的,,輕松地讀,,愉悅感甚強,“樂琴書以銷憂”,、“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輒欣然忘食”,,可名之為“陶潛式樂讀”。陶淵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雖讀經書,已有“樂讀”傾向,。而在歸園田居后,,又大有發(fā)展。這里讀的就不是圣經賢傳,,而是《山海經》,、《穆天子傳》?!渡胶=洝饭倘皇枪糯裨捴疁Y藪,,而《穆天子傳》也屬神話傳說。它們的文藝性、可讀性很強,。毛姆說:“沒有人必須盡義務去讀詩,、小說或其它可以歸入純文學之類的各種文學作品。他只能為樂趣而讀,?!?/p>
可以說陶潛早就深得個中三昧。你看他完全不是刻苦用功地讀,,也不把書當敲門磚,;他是“泛覽”、“流觀”,,讀得那樣開心而愉快,,讀得“欣然忘食”——即“連飯也不想吃”。從而感到很強的審美愉悅,。同時,,他有那樣一個自己經營的美妙的讀書環(huán)境,籠在夏日綠蔭中的廬室,,小鳥在這里營窠歡唱,,當然宜于開卷,與古人神游,。他的讀書又安排在農余,,生活上已無后顧之憂。要是終日展卷,,沒有體力勞動相調劑,,又總會有昏昏然看滿頁字作螞蟻爬的時候。而參加勞動就不同,,這時肢體稍覺疲勞,,頭腦卻十分好用,坐下來就是一種享受,,何況手頭還有一兩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書呢。再就是讀書讀到心領神會處,,是需要有個人來談上一陣子的,,而故人回車相顧,正好“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呢,。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它直接地,,是承上“泛覽”“流觀”奇書而言。孟夏日月幾何,?就是人生百歲,,也很短暫。如何可以“俯仰終宇宙”呢,?此五字之妙,,首先在于寫出了“讀山海經”的感覺,,由于專注凝情,,詩人頃刻之間已隨書中人物出入往古、周游世界,,這是何等快樂,。就陶潛有泛神論傾向的人生哲學而言,他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精神上物我俱化,,古今齊同,這是更深層的“俯仰終宇宙”之樂,。就全詩而言,,這兩句所言之樂,又不僅限于讀書了,。它還包括人生之樂,,其間固然有后人所謂“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安于所適的快樂,;是因陶潛皈依自然,并從中得到慰藉和啟示,,樹立了一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的緣故,。在傳統(tǒng)上,是繼承了孔子之徒曾點的春服浴沂的理想,;在實踐上,,則是參加勞動,親近農人的結果,。是一份值得重視的精神遺產,。
雖然不乏要言妙道,此詩在寫法上卻純以自然為宗,。它屬語安雅,,間用比興,厚積薄發(fā),,深衷淺貌,,在節(jié)奏上舒緩適度,,文情融合臻于絕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