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詞牌名,,又名“采桑子”。雙調(diào)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韻,。
博山:在今江西省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峰,,故名,。
少年:指年輕的時候。不識: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為賦”句: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有愁,。強(qiǎng),,勉強地,硬要,。
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欲說還休:內(nèi)心有所顧慮而不敢表達,。休,,停止。
少年時我不懂什么是憂愁,,閑來時喜歡登上高樓,。我喜歡登上高樓,為寫新詞無愁也要勉強說愁,。
如今我已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愁而又不說愁。想說愁而又不說愁,卻說“天氣涼爽好一個秋,!”
此詞作于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上饒帶湖時期,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當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間,。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期間,,常到博山游覽。博山風景優(yōu)美,,他卻無心賞玩,。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zhuǎn)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zhèn)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此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qū)。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fā)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jié)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fā)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lián)系起來,將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表現(xiàn)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xié)力,,共建恢復大業(yè),。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fā)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
“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zhuǎn)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jié)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zhuǎn)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diào)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fā)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zhuǎn)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jié)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xiàn)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并以此為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jīng)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卓人月《古今詞統(tǒng)》:前是強說,,后是強不說,。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這首詞上片四句是說少年時沒有嘗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做“愁”,為了要作新詞,,沒有愁勉強說愁,。這四句是對下片起襯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說“而今識盡愁滋味”,,按一般寫法,,接下應該描寫現(xiàn)在是怎樣的憂愁。但是它下面卻重復了兩句“欲說還休”,,最后只用“卻道‘天涼好個秋’”一句淡話來結(jié)束全篇,。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許多憂愁不能明說,。我們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遭遇來看,,是能體會他這一句話的深長的含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