鏌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子細看,。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傅巖叟:傅為棟,,字巖叟,,江西鉛山人,曾為鄂州州學(xué)講師,,與稼軒來往甚密,,彼此唱和頗多。
鏌邪:一作莫邪,,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吳人干將與妻莫邪善鑄劍。嘗鑄二劍,,分別以干將,、莫邪名之,獻給吳王(見《吳越春秋·閻閭內(nèi)傳》四),,后以此作名劍代稱,。
“試與挑燈仔細看”句:稼軒《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樓蘭:漢時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傅介子奉命前往,,計殺樓蘭王,,立功異域。事見《漢書·傅介子傳》,。后泛指侵擾西北地區(qū)之?dāng)?。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贝水?dāng)借指北方的金國,。
鑄造成寒光照人的三尺莫邪長劍,夜里拿出寶劍挑亮油燈細細品賞,。(這么好的寶劍)如今只能權(quán)且空掛書齋與琴為伴,,(邊敵猖獗)我卻無法帶著它前往邊關(guān)赴邊殺敵。
辛棄疾早年參加淪陷區(qū)耿京領(lǐng)導(dǎo)的義軍抗金,。在他奉表南下聯(lián)系南宋朝廷聯(lián)合抗金北返時,,聞知張安國殺耿京降金,便星夜疾馳擒獲叛徒,,送到臨安正法,。但南歸后他未被重用。于是辛棄疾贈劍給友人時并寫下這首詩,,寄托了諸多的感慨,。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鏌耶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鏌耶三尺”,,指劍;“鏌耶”亦作莫耶,、莫邪,,古寶劍名。雄劍名干將,,雌劍名奠邪,。干將進雄劍于吳王而藏雌劍,雌劍思念雄劍,,常在匣中悲鳴,。“照人寒”,,言寶劍光亮耀目,,觀之令人膽寒?!疤魺簟?,撥亮燈燭。作者撥亮燈燭看劍,,浮想聯(lián)翩,,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得攜去斬樓蘭——寶劍本是殺敵之器,,但今卻空無所用,不能用在殺敵的戰(zhàn)場,,只能高高掛在空空如也的書齋中,,與琴棋書畫為伴。劍無所用,,實指作者才無所施,、能無所發(fā),未能夠在戰(zhàn)場上殺敵擊賊,。這是一個多么可悲的場面,。
本詩雖僅四句,但抒發(fā)的感情卻是激烈慷慨,,充滿一股悲憤之氣。想辛棄疾自南歸以來,,念念不忘的是收復(fù)失地,,以成一個完整的南北統(tǒng)一的太平世界,。但腐朽的南宋王朝卻在與金人的長期對壘中日漸喪失了自己的優(yōu)勢,詩人也在這無限期的閑置中虛度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所有這一切,,鑄成詩人這一首表達自己痛心疾首、極度遺憾之情的詩篇,。
張高評:“稼軒詠物詩又或妙脫蹊徑 ,以指見月 ;或寓物言理 ,藉象得意 ,詩思不犯正位處 ,有宋人之創(chuàng)造思維存焉 ,。”《稼軒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