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漸老,汀蕙半凋,,滿目敗紅衰翠,。楚客登臨,正是暮秋天氣,。引疏砧,、斷續(xù)殘陽里。對晚景,、傷懷念遠,,新愁舊恨相繼。
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雨歇天高,,望斷翠峰十二,。盡無言、誰會憑高意,?縱寫得,、離腸萬種,奈歸云誰寄,?
卜算子慢:詞牌名,,又名“卜算子”,柳永《樂章集》注“歇指調(diào)”,。雙調(diào)八十九字,,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八句五仄韻,。
江楓漸老:江岸上的楓葉漸漸發(fā)紅,。江楓,,江邊楓樹。漸老,,指楓葉漸紅,。
汀(tīng)蕙(huì)半凋:沙汀上的蕙草也多半都凋謝了,。汀,,水中或水邊的平地。蕙,,香草名,。凋,衰落,。
敗紅:指漸老的楓葉,。衰翠:指半凋的汀蕙。
楚客:客居楚地的人,。戰(zhàn)國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币虼怂斡癖环Q為千古悲秋之祖,。此處是以宋玉自比。登臨:登山臨水,。
引:傳來。疏砧(zhēn):稀疏的搗衣聲,。古人每臨秋季搗布縫制棉衣以御冬,,尤以思婦最重搗衣,故搗衣常與離愁別恨相聯(lián),。砧,,搗衣石。
傷懷念遠:既自己傷懷,,又思念遠方的妻子,。
脈脈(mò mò):本作“眽眽”(mò mò),凝視貌,。后多用于表示含情欲吐之意。
“念兩處”兩句:謂天各一方,,雖思念之情相同,,卻隔著萬水干山。風情,,男女相愛之情,。
望斷:目光被阻斷。翠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短熘杏洝罚骸拔咨绞?,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云,、飛鳳,、登龍、圣泉,。”此處暗示男女戀情,,典出宋玉《高唐賦》序中所述楚懷王和巫山神女交合的故事,。
盡無言:盡管無言。誰會:誰能理解,。
離腸:別離的心懷情緒,,猶離情。
奈:怎奈,。歸云誰寄:以歸云托歸心,,猶言歸心誰寄。歸云,,歸去之云,指懷歸之心,。
江岸的楓葉漸漸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滿眼衰敗的紅花綠葉。楚鄉(xiāng)作客,,登高望遠,,正逢這樣的暮秋天氣。傳來了稀疏的搗衣聲,,斷斷續(xù)續(xù)回響在殘陽里,。面對這傍晚景象,我悲傷懷抱,,思念遠人,,新愁和舊恨,接連涌起,。
脈脈含情的人相隔千里,,惦念著分處兩地的風情,重重煙霧,,濛濛水汽,。雨住了,天高氣爽,,我的眺望,,停留在青翠的巫山十二峰里。我一任默默無言,,誰理會我登高的心意,?縱然我寫得出萬千種離情別緒,奈何誰能把這一片歸云遠寄,?
該詞具體作年不詳,,當是詞人宦游吳越之間時所作。柳永過了半生羈旅漂泊生活,,常年的漂泊流離使他對“羈旅行役”這一題材情有獨鐘,,并為此創(chuàng)作了許多相同題材的作品。該詞是詞人登高望遠,,衰敗的秋景觸發(fā)羈旅之感和離別之情而作,。
柳永(987?—約1053)字耆卿,。初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生潦倒。善為樂章,,長于慢詞,以描寫歌妓生活,、城市風光以及失意文人羈旅行役的生活等題材為主,,語多俚俗,尤善鋪敘形容,,曲盡其妙,。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詞作流傳較廣,,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之說。有《樂章集》傳世,。詞存二百一十三首,。
這首詞是傷高懷遠之作。上片寫景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寫情為主,而情中有景,。
詞的上片寫江南暮秋之景,,引出懷人之情。起首兩句是登臨所見,?!敖瓧鳚u老,汀蕙半凋”,,表現(xiàn)草木的衰殘之狀,,雖然衰殘,然而色彩依然鮮麗,。江邊楓葉已老,,雖未著紅,但難掩其紅,;汀洲蘭蕙凋殘將半,,雖未言綠,但其綠已經(jīng)不夠精神,。所以“滿目敗紅衰翠”順理而出,。“敗紅”就是“漸老”的“江楓”,,“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用一個“滿目”,,則是舉楓樹、蕙草以概其余,,說明已經(jīng)到了深秋,。接下來的“楚客”兩句,引用宋玉《九辯》之意,,用以點出登臨,,并暗示悲秋之意。以上是登高所見,。
“引疏砧”句,,續(xù)寫所聞。秋色凋零,,已足發(fā)生悲感,,何況在這“滿目敗紅衰翠”之中,又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稀稀朗朗的砧杵之聲,,在殘陽中回蕩。古代婦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搗練,,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所以在他鄉(xiāng)作客的人,每聞砧聲,,就生旅愁,。這里也是暗寓長期漂泊,“傷懷念遠”之意,?!澳呵铩笔且荒陮⒈M,“殘陽”則是一日將盡,,都是“晚景”,。對景難排,所以下文正面揭示“傷懷念遠”的主旨,?!靶鲁睢本涫菍χ髦嫉难a充,可見這種“傷”和“念”并非偶然觸發(fā),,而是本來心頭有“恨”,,才見景生“愁”?!芭f恨”難忘,,“新愁”又起,所以叫做“相繼”,。
過片承接上片末尾,,直寫愁恨之由,。“脈脈”,,本作“眽眽”,,相視之貌。相視是妻子望著詞人,,詞人也望著妻子,。但是二人遠隔千里,只能相互思念而無法相見,,所以才有后面兩句?!皟商庯L情”,,從“脈脈”來;“萬重煙水”,,從“千里”來,。細針密線,絲絲入扣,?!坝晷旄摺保坏菍懙桥R時天氣的實況,,而且補出紅翠衰敗乃是風雨所致,。“望斷翠峰十二”既是寫實,,又是寓意,。就寫實方面說,是講雨過天開,,視界遼闊,,極目所見,唯有山嶺重疊,,連綿不斷,,坐實了“人千里”。就寓意方面說,,巫山有十二峰,,詞人用了宋玉《高唐賦》中“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典故,。由于天氣轉(zhuǎn)晴,,云收雨散,巫山神女也看不見了,,“望斷翠峰十二”不過是徒然,。這里不但暗抒了相思之情,,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是神女、仙子一般的人物,。
“盡無言”兩句深進一層,。“憑高”之意無人理解,,唯有默默無言,。“憑高”是總結(jié)上文情景而言,,“無言”“誰會”是就“脈脈人千里”而言,。憑高念遠,已是堪傷,,何況又無人可訴此情,,無人能會此意。結(jié)尾兩句再深進兩層,。第一層,,既然此時此地無人可訴、無人能會此意,,那么這“離腸萬種”,,就只能寫到詞中去了。第二層,,可是即使寫了,,怎么寄去、托誰寄去還是問題,。一種無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轉(zhuǎn)中傾吐而出,增強了感染力,。
這首詞用襯托渲染的手法烘托意境和離思氛圍,,婉轉(zhuǎn)往復地表達相思之意,通過“念”“望”"“會”“寫”“寄”一系列的內(nèi)心活動,,將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波瀾迭起,于層層深入中生發(fā)出無窮意緒,,耐人賞會,。
清代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后闋一氣轉(zhuǎn)注,聯(lián)翩而下,,清真最得此妙,。
清代陳廷焯《詞則·別調(diào)集》卷一:(“雨歇天高”以下)曲折深婉。
清代蔡嵩云《柯亭詞論》:柳詞勝處,,在氣骨,,不在字面,。其寫景處,遠勝其抒情處,。而章法大開大闔,,為后起清真、夢窗諸家所取法,,信為創(chuàng)調(diào)名家,。如《卜算子慢·江楓漸老》,寫羈旅行役中秋景,,均窮極工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