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見寒梅發(fā),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孟津河:指河南洛陽北部的黃河南岸一帶,,為古代交通要道。
來日:來的時候,。綺(qǐ)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玉階:石階,一作“階前”,。
其一
我家住在孟津的大河邊,,門前正對孟津的渡口。
那里常有開往江南的船,,你有書信寄回家中否,?
其二
你從故鄉(xiāng)剛剛到京洛來,,故鄉(xiāng)的事你應了然于懷。
你來時我家的明窗之前,,冬梅枝上的花兒是否開,?
其三
才見冬梅開過花,又聽到春鳥嚶嚀,。
含愁思來看那新生春草,,最怕它玉階畔日漸青青。
這首詩作于詩人隱居孟津時,。安史之亂之后,,詩人便在孟津隱居多年,留下了許多輝煌的詩作,,其中詠孟津的詩就達九首,。這組詩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yōu)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一般的選者,只選第二首,,也只對第二首評賞換言之,,即選家對其一、其三往往不選,,也更不加評賞,。其實三首,三個片斷,,大類蒙太奇的三個畫面,,既是獨立的,又是連貫的,,具有邏輯關(guān)系上的因果性,。陳貽焮先生也認為:“這三首詩雖然各自成章,而意思又互有關(guān)聯(lián),,因此不能將它們分割開來解釋”(《王維詩選》),。一般的解釋,認為這三首詩是寫愛情的,,陳貽焮先生就這么說:“這是一組描寫男女愛人別后相思的詩”(《王維詩選》),。陳鐵民先生也持此說。但另一面講,,與其說是寫人,,不如說是自寫;與其解讀為寫相思,,不如說是寫鄉(xiāng)愁,。
第一首“寄書”。見有家鄉(xiāng)來船,,生成寄書之念,,然卻用“寄書家中否”的問句表達,也妙在用問句,,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己問自己:寄過了沒有,?寄過了,,似乎又沒有寄,。這種疑問,是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了,,更是因為“常有江南船”至而不見家書反饋陳鐵民先生注曰:“二句渭常有江南的船,,不知客寓江南的丈夫是否捎信回家?”(《王維集校注》卷七)但更有可能是,,此乃游子復雜而微妙的家園之思,,詩人久居京城,,懷念故土,然懷歸不得而生鄉(xiāng)愁,,連自已是否寄過家書都記不得了,。這樣的解讀,此詩內(nèi)涵會更加豐厚,,而具有格外撼人心魄的魅力,。杜甫的《述懷》也是以寄書的題材來反映極其復雜的想家心情的。其詩云:“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詩中所表達的情感非常復雜,,也非常沉重。寄書家中,,目的是想得到回復而知道家中情況,,然又怕家中發(fā)生什么意外而害怕有家書來。同時還雜有漂泊沉淪而沒有信心正視家人,、面對鄉(xiāng)親的羞慚,。
第二首問梅,其對于家園的斷腸之思,,凝練于一個“問梅”的細節(jié)上,。仿佛只是一般性的寒暄,很尋常的詢問之辭,。而從深層看,,則是一種精神煎熬后的過望大喜,是一種久處孤獨后而急于消渴的情感沖動,。見到故鄉(xiāng)來人,,生成一種驚喜狀與探知欲。身在異地,,久為異客,,長期處于一種“失空”中,家鄉(xiāng)的梅成為詩人心底最溫馨的記憶,,梅也具體為家鄉(xiāng)的所有,,具體為詩人所想問的一切,問“梅”是詩意的,,也是詩的作法宋之問有一首叫作《渡漢江》的詩,,可以比照來讀,其詩云:“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币驗樵妼懺谄湓赓H瀧州而從貶所逃歸時,。此詩寫得極為精彩的就是欲知家中近況而又不敢動問的矛盾心理,表達了詩人此在所特有的萬般痛楚,。王維的急于要問,,與宋之問的不敢動問,表現(xiàn)的同是一種復雜難言的人生況味,。王維以反觀家園的姿態(tài),,其情感指向極其明朗,流露出對于當下的厭倦,,對于異鄉(xiāng)的逃離,,正因為作者當見到家鄉(xiāng)來客時,才頓然升騰起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與溫暖感,。一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人、事,、物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所謂“鄉(xiāng)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xiàn)在思鄉(xiāng)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xiāng)的一種象征,。它已經(jīng)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思鄉(xiāng)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zhì)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zhì)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xiàn)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zhì)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xiàn)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樸質(zhì)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fā)問,,其藝術(shù)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正可深長思之,。
第三首詩是問“梅”過后,,承“梅”而發(fā)?!耙岩姟薄皬吐劇?,不僅是動作的連續(xù),也是程度的加深,,是愁心隨著時問的流逝而加劇的過程“寒梅”開過,,“春草”又生,人生進入了鄉(xiāng)愁的季節(jié),,愁心如春草猛長,。一個“畏”字,是備受懷鄉(xiāng)之精神熬煎而迫生出來的畏怯心理,。愁心生“畏”,,是寫一種心理逃避,是“畏”對現(xiàn)實的逃避,,非常想定格在一個特定的時空里,,非常需要有一種特別溫馨的慰藉。此“畏”中包含了詩人急切懷鄉(xiāng)時的那種忐忑慌亂,、緊張疑慮,、焦灼煩躁。這種心理刻畫,,非常獨特而微妙,,骨子里都有一種孤獨情結(jié),是一種遺世孤獨的寂寞,是一種渴望還鄉(xiāng)的期待,。
總評
宋·劉辰翁《王孟詩評》:顧云:三詩皆淡中含情,。
明·唐汝詢《唐詩歸》:鐘云:前二章問人,倉率得妙,;后二章自語,,閑緩得妙。各自含情,。
清·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意甚濃至,,沖淡雋永。閑雅之思,,極其悠長,。
其一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注》:蔣春甫曰:遠思卻如此說來。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此系憶遠之詩,。言家在津口,,江南船來,寄書甚便,。語質(zhì)直而意極纏綿,。
其二
明·唐汝詢《唐詩解》:“應知”二字括下聯(lián)意。又一首同一問人,,此作有味,。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與前首俱口頭語,寫來真摯纏綿,,不可思議,。著“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
清·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問得淡絕,、妙絕。如《東山》詩“有敦瓜苦”章,,從微物關(guān)情,,寫出歸時之喜。此亦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guān)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那得知,?
清·王文濡《唐詩評注讀本》:通首都是訊問口吻,而游子思鄉(xiāng)之念,,昭然若揭,。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趙松谷曰:陶淵明詩云:“爾從山中來,,早晚發(fā)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幾叢菊,。”王介甫詩云:“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云今如許長,。”與右丞此章同一杼軸,,皆情到之辭,不假修飾而自工者也。然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欲于此下復贅一語不得,。
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故鄉(xiāng)久別,釣游之地,,朋酒之歡,,處處皆縈懷抱,而獨憶窗外梅花,。論襟期固雅逸絕塵,,論詩句復清空一氣。所謂妙手偶得也,。
其三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徐中行曰:情致亦達,。周明輔曰:閑緩,看他安頓之法,。
明·李攀龍《唐詩選》:玉遮曰:“畏向”二字更與“愁心”句穩(wěn)貼,。
清·吳烶《唐詩直解》:翻用《楚詞》“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意,,脫胎換骨,,更為深婉。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心心”字妙,,若作“愁心”,,淺矣,。
清·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何感春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