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詞牌名。雙調(diào)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闋句句用葉韻者,而此詞上下闋各三平韻,,應(yīng)為其變體。每句并用平收,,聲情低抑,。此調(diào)因此詞而又名“玉簟秋”。
玉?。╠iàn):光滑如玉的竹席,。
輕解:輕輕地提起。羅裳(cháng):猶羅裙。
蘭舟:船的美稱,?!妒霎愑洝肪硐轮^:“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于此,,用構(gòu)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云‘木蘭舟’出于此,?!币徽f“蘭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錦書:書信的美稱,?!稌x書·竇滔妻蘇氏傳》云:“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竇滔,,可宛轉(zhuǎn)循環(huán)以讀之,詞甚凄婉,,共八百四十字,。”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雁字:雁群飛行時,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稱“雁字”,。相傳雁能傳書。
飄零:凋謝,,凋零,。
閑愁:無端無謂的憂愁。
無計:沒有辦法,。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yuǎn)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西邊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我兩個人,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遣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地纏繞上了心頭。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dāng)作于婚后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gòu)钟洝芬锻鈧鳌吩疲骸耙装步Y(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fù)笈遠(yuǎn)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xí)兑患裘贰吩~以送之?!倍F(xiàn)代詞學(xué)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xué)生,,無負(fù)笈遠(yuǎn)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冬?gòu)钟洝纺藗螘蛔銚?jù),?!?/p>
根據(jù)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后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xiāng),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qiáng)調(diào)協(xié)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并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fēng)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此詞通過女詞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另辟蹊徑地揭示出中華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審美體驗,,又有精妙的審美傳達(dá),,堪稱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佳作。
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具有多重妙處,。這句中的“秋”字,是女詞人情懷觸發(fā)的景點,,是緣景生情的契機(jī),。女詞人把季節(jié)業(yè)經(jīng)抽象化的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體特征的“紅藕香殘”表達(dá)出來,。因而,,“秋”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了,。此為妙處之一,。妙處之二是,“香”是女詞人得來的嗅覺感受,。她不是對節(jié)候作判斷性的說明,,而是獨特地用感覺器官去進(jìn)行感受,從“香殘”的“殘”中感知到?jīng)銮锝蹬R了,。這種感知方式與眾不同,,頗有特色,。而女詞人用她感知方式(主要是嗅覺)所感知到的對象的屬性,又起到了暗喑提示作用,,暗示著“秋”的季節(jié)來臨,。妙處之三是,,涼秋的“香殘”景象和清颯氛圍最容易激惹人們的愁情幽緒,,這在古典詩詞中例證甚多。它說明了審美上的對象特征和心理意緒的對應(yīng)同構(gòu)關(guān)系,。女詞人并沒有讓自然景象淹沒主體的心理意緒,,使讀者產(chǎn)生審美上的偏向,如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而是把客體的自然物象作為引發(fā)情緒的媒介,。既非意大境小,亦非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幽的秋思的兩相契合,。
女詞人淡淡地起筆,先勾勒季節(jié)特征,,然后微微推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二句,,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拜p”,,言其悄悄;“獨”,,標(biāo)示僅己身一人,。這里可引人懸思抒情主人公這些行動的原因和目的所在。詞中可謂不著一字,,而意脈潛隱,。到“云中誰寄錦書來”,原先潛隱著的意脈開始顯豁,,上升到表層意象,。女詞人眺望秋際云天,原來是企待著丈夫的“錦書來”,,所以,,緊接著才有“雁字回時”一句?!把阕帧笨梢允茄矍皩嵕?,雁陣回歸,,嘹唳長空;亦可以是寄興之景,,因為鴻雁傳書,,已成為具有民族色彩的傳統(tǒng)意象,含有象征意義,。當(dāng)翹首企足,、引領(lǐng)秋空,是為著等待丈夫的書信的意識一旦成為顯性意識時,,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包蘊的深意也就得到解釋?!拜p”,悄然而行,;“獨”,,獨自一人是為著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里,在孑然只身中,去慢慢等待那雁傳的尺素,,去細(xì)細(xì)咀嚼那離別的傷情,,去悄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這種情緒只屬于她,,因而無需有人結(jié)伴同來,,更不必張揚開去,。一切只有在“輕”中、“獨”中,,オ會回味,、咀嚼,,才體驗、領(lǐng)略得到。唯其如此,方顯出思婦之情的獨特,,益見其情之深摯,。上闋的煞尾處,突然跳成一個景象描述句:“月滿西樓?!边@一收煞,,不但呼應(yīng)了起筆“紅藕香殘”的景象,而且組合成了一個空間系列環(huán)境:紅藕,、蘭舟,、雁字、西樓,。占據(jù)這空間一角的則是滿懷幽思的女詞人,。如果化為丹青,就是一幅繪畫,,產(chǎn)生出繪畫美,。“月滿西樓”,,以空間感透現(xiàn)出時態(tài)感,。“滿”字顯示出時間的推移,。女詞人獨上蘭舟,,引領(lǐng)眺望,已有相當(dāng)長的時間了,。她深情,,繾綣,執(zhí)著,直等待到“月滿西樓”,。這里汩汩流轉(zhuǎn)的是女詞人的情和意,,于是前述的繪畫美便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美學(xué)層次:意境美,。
如果說,,上闋更多地是從境中隱隱顯顯地透現(xiàn)出相思之意,,那么,,下闋則側(cè)重于直宣情愫,。換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借眼前之景來抒發(fā),暗合流水落花的傷感和無奈,,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二)之恨,。“相思”的全詞意脈徑露紙面,。上闋的一切描述匯聚,、綰合到這里,為它下了注腳,。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女詞人和丈夫在兩處作同一的感受、感應(yīng),,表明女詞人和丈夫的心靈感應(yīng)是同一個節(jié)拍,,可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其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rèn)為,,相對于范句,,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兩句詞是女詞人對相思情的獨特體驗和捕捉。相思之情,,特別是心心相印的思念情,,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斷,,理還亂”,,一旦萌發(fā),難以消遏,,它銘心刻骨,,像游絲一般地粘附著。它可以從外在情態(tài)的“眉頭”消除,,卻又會不自禁地鉆入“心頭”,。女詞人對這種情感作了獨特、深細(xì)的體察和把握,。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dāng)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女詞人以獨特的方式感知到人類最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又以獨特的技巧表達(dá)出這一情感,,凝為審美的晶體,,于是這首詞就產(chǎn)生了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
明·楊慎批點楊金本《草堂詩馀》卷三:“離情欲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guān)漢卿諸人,又是效顰,?!?/p>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李易安‘此情無計可消除,方下眉頭,,又上心頭,。’可謂憔悴支離矣,?!?/p>
明·吳從先《草堂詩馀雋》卷五眉批:“多情不隨雁字去,空教一種上眉頭,?!痹u語:“惟錦書、雁字,,不得將情傳去,,所以一種相思,眉頭心頭,,在在難消,。”
明·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卷二:“時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調(diào)。是元人樂府妙句,。關(guān),、鄭、白、馬諸君,,固效顰耳,。”
明·李廷機(jī)《草堂詩馀評林》卷二:“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p>
明·茅暎《詞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申集引《才婦錄》:“易安詞稿一紙,,乃清秘閣故物也,。筆勢清真可愛。此詞《漱玉集》中亦載,,所謂離別曲者耶,?卷尾略無題識,僅有點定兩字耳,。錄具于左:‘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艺{(diào)《一剪梅》?!?/p>
明·徐士俊《古今詞統(tǒng)》卷十:“‘樓’字上不必增‘西’字,。劉伯溫‘雁短人遙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p>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詞云:‘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曇装病畔旅碱^,,卻上心頭’,可謂此兒善盜,。然易安亦從范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語脫胎,,李特工耳,。”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為善,。劉后村換頭亦用平字,,于調(diào)未葉。若‘云中誰寄錦書來’,,與‘此情無計可消除’,,‘來’字、‘除’字,,不必用韻,,似俱出韻。但‘雁字回時月滿樓’,,‘樓’字上失一‘西’字,。劉青田‘雁短人遙可奈何’,‘樓’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詞家復(fù)就單調(diào),別名‘剪半’,。將法曲之被管弦者,,漸不可究詰矣?!?/p>
清·萬樹《詞律》卷九:“‘月滿樓’,,或作‘月滿西樓’。不知此調(diào)與他詞異,。如‘裳’‘思’‘來’‘除’等字,,皆不用韻,原與四段排比者不同,?!阕帧淦咦郑允枪耪{(diào),。何必強(qiáng)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湊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別體在也,?!?/p>
清·張宗橚《詞林紀(jì)事》卷十九:“此《一剪梅》,變體也,。前段第五句原本無“西”字,,后人所增。舊譜謂脫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閣宋詞》,此闋載入《惜香樂府》,,恐誤,。”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易安《一剪梅》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識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jīng)意語也,。”
清·陳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梁紹壬謂: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結(jié)更凄絕,?!薄栋子挲S詞話》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p>
清·況周頤《〈漱玉詞〉箋》:“玉梅詞隱云,,易安精研宮律,所以何至出韻,。周美成倚聲傳家,,為南北宋關(guān)鍵,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韻,,詎皆出韻耶,?竊謂《一剪梅》調(diào)當(dāng)以第四句不用韻一體為最早,晚近作者,,好為靡靡之音,,徒事和暢,,乃添入此葉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