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離愁:指去國之愁,。
別是一般:一作“一種意味”,、另作“別是一番”。別是,,一作別有,。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后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断嘁姎g》便是后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李煜(937—978年),五代時期南唐后主,。字重光,,號鐘隱。繼位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經(jīng)稱帝三年,,宋朝已先后滅掉后蜀,、南漢,南唐形勢岌岌可危,。繼位十年后,,自貶國號為江南,改稱國主(世稱李后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聲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過每年向宋朝進貢來茍延求存,。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師南伐,,次年攻占金陵,,將李煜俘獲到汴京。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毒死,。
李煜善于寫詞,,詞作內(nèi)容大部分都是描寫宮廷的腐化生活,風(fēng)格浮靡,。進入汴京以后,,他的詞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后人將他的詞作與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詞作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宋史》、《五代史》有傳,。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昨夜風(fēng)兼雨》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作者爭議
《花草粹編》引《古今詞話》認為這首詞為后蜀主孟昶所作,,《十國春秋》也認為是孟昶作,。《十國春秋》記載:“帝(指孟昶)好學(xué)為文,,皆本于理,。居恒謂李昊、徐光溥日:王衍浮薄,而好輕艷之辭,。聯(lián)不為也,。”下注“按后主亦善辭,,有《相見歡》詞,。”孟昶,、李煜同稱后主,,這是產(chǎn)生爭議的原因?!妒畤呵铩废伦ⅲ骸坝小断嘁姎g》詞”,,而并未引錄詞文?!度圃姟肪戆税侔耸旁诶铎厦?,列《相見歡》二首,先是“林花謝了春紅”一首,,后是“無言獨上西樓”一首,,而后蜀主孟昶名下,僅列《木蘭花》一首,。學(xué)術(shù)界對作者是李煜比較贊同,。
這首詞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fā)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fā)真摯的感情,。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tài),,“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tài)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nèi)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叭玢^”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fēng)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fēng)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xiāng)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nèi)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zhuǎn)而又無奈的筆調(diào),,表達了心中復(fù)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庇媒z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fēng)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tài)炎涼,,經(jīng)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內(nèi)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xù);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詞人悲痛沉郁的感情,。全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沈際飛《草堂詩余續(xù)集》“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畡e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句妙?!?/p>
茅?!对~的》卷一:“絕無皇帝氣??扇?,可人?!?/p>
譚復(fù)堂:“前半闕濡染大筆,。”
王壬秋:“詞之妙處,、亦別是一般滋味,。”
劉永濟《詞論》:“純作情語,,比托情景中為難工也,。此類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p>
陳延焯《詞則·大稚集》卷一:“哀感頑艷,只說不出,?!薄对粕丶肪硪唬骸捌鄾鰶r味,欲言難言,,滴滴是淚,。”
王閣運《湘綺樓詞選》前編:“詞之妙處,,亦別是一般滋味,。”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后閩僅十八字,,而腸回心倒,,一片凄異之音,傷心人固別有懷抱,?!?/p>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上半閱言所處之寂寞。下半例滿腹離怨,,無語可以形容,,故樸直說出,。“別是”句,,尤為沉痛,。蓋亡國君之滋味,實盡人世悲苦之滋味無可與比者,。故曰:‘別是一般’,。此二首表面似春秋閨怨之詞,因不敢明抒已情,,而托之閨人離思也?!?/p>
俞平伯《讀詞偶得》:“其實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六字之中,,已攝盡凄婉之神矣?!薄短扑卧~選釋》“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凄涼的氣象,,卻融會全篇,,如起筆“無言獨上西樓”一句,已攝盡凄婉的神情,,‘別是一番滋味’,,也是離愁。剪不斷,,理還亂,,還可形狀,這卻說不出,,是更深一層的寫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詞寫別愁,,凄惋已極,。‘無言獨上西樓’一句,,敘事直起,,畫出后主愁容。其下兩句,,畫出后主所處之愁境,。舉頭見新月如鉤,低頭見桐陰深鎖俯仰之間,,萬感縈懷矣,。此片寫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顯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換頭三句,,深刻無匹,,使有千絲萬縷之離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斷,理還亂’,,則離愁之紛繁可知,。所謂‘別是一般滋味’,是無人嘗過之滋味,,唯有自家領(lǐng)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云‘別是一般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