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南鄉(xiāng)子: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韻,,一韻到底,。
帝王州:指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三國的吳,、東晉,、南北朝的宋,、齊,、粱,、陳,、五代的南唐等朝代在此建都,,故稱為“帝王州”。
郁郁蔥蔥:草木茂盛,。佳氣:指產(chǎn)生帝王的一種氣,,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四百年: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建都金陵的王朝,共三百六十七年,,四百年是舉約數(shù)。
冠:古代士以上的穿戴,,衣冠連稱,,是古代土以上的服裝,后引申為世族,、紳士,。古丘:墳?zāi)埂?/p>
恣(zì)行游:盡情地繞著江邊閑行游賞。恣: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更:再,又,。
悠悠:長久遙遠的樣子,。
回頭:指透徹醒悟。佛家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檻:欄桿.
這自古以來帝王居住的州城,,郁郁蔥蔥氣象萬千,。四百年的繁盛如今變成舊夢,晉代顯赫一時的名士高官也早已入土作古,。這歷史的滄桑使人悲愁。
沿著水邊盡情地漫步游賞,,登上層層城臺又登上高高的城樓,。你不必去追問那悠悠往事的是非功過?;仡^眺望,,那欄干外的長江浩浩蕩蕩、獨自奔流。
王安石自從少年時期隨任江寧府通判的父親到金陵后,,王安石便與金陵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即使踏上仕途離開金陵之后,,他也時常思念虎踞龍盤的鐘山,,風(fēng)光旖旎的江南。晚年當(dāng)離開了風(fēng)云變幻的政治舞臺之后,,他又把金陵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金陵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的足跡,金陵的歷史風(fēng)云牽動起他的情思,,他在這里寫下了許多描繪山水風(fēng)光,、寄托興亡之感的作品,這首《南鄉(xiāng)子》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關(guān)于此詞的作年,,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評》定于治平四年(1067)前后,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系年》定于治平元年(1064),,皆在變法之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qū)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fù)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zhí)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jīng)》《尚書》《周官》,,時稱《三經(jīng)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上片懷古,,盛贊六朝古都金陵的繁華,。唐代劉禹錫曾作《西塞山懷古》一詩:“王睿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比欢?,王安石看到的與劉禹錫所見大不相同,這里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王氣正盛之地,,佳氣上浮,。但那是晉代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四百年了,,晉代的白衣勝雪,,衣冠之族,已經(jīng)成為一座座古墓,,回首往事的時候,,這些是不堪回首的。末句借用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的名句,表達的是同樣的昔盛今衰的悵然之情,。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過去的時代里,,這是詩歌中常用的寫法,借此來表明自己對現(xiàn)實的不滿,,同時使詩歌具有一種“高古”的氣象,。
下片寫登樓覽勝,抒發(fā)往事似水的惆悵,。作者登上高樓,,極目遠眺,心情難平,。王安石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實現(xiàn)強民富國的愿望,,然而由于守舊派的阻撓,,他心愿未遂,又心有不甘,?!袄@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緒或不平事的一種辦法,在這里,,作者借這種典型的動作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無邊愁緒,。好在這種“繞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隨意地到處走走,。但是,這是一種多么無奈的自由,,王安石所追求的,,是推行新法,實現(xiàn)強民富國的愿望,,而現(xiàn)在,,只能是“繞水游”而已,慨嘆之聲,,達于紙上,。“上盡層樓”含有中國古代的“登高懷遠”“登高而愁”意思,。從南北朝時期的王粲寫《登樓賦》開始,,這個動作就被賦予了思念故國之情。而唐代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則是從人生哲學(xué)意味上詮釋了這一個典型的動作,、典型的場景,。通過上文的表面閑適與內(nèi)心焦慮,可以看到他所思念的,正是重回故國,,再造宏業(yè),;通過后文的回憶往事,又可以知道作者這時的心理是放棄思念故國的想法,,而注重對往事的追尋,,注意對往事從文化意義上進行思考;還可以認(rèn)定,,作者是想“登高望遠”,,而這里的“遠”,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表明作者獨特的意趣和別具懷抱?!案蠘恰?,不是上到樓的頂端再往上走,而是不斷地一次又一次地登樓,。結(jié)句也是化用唐人詩句:王勃《滕王閣詩》:“檻外長江空自流,。”作者在這里卻別有懷抱:可以理解為,,歷史是無情的,,就像東流之水,一直向前,,或許人類所為的一切只是這水的片刻停留,,沒有太大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不論目前我的遭遇如何,,但我所做的一切,都如長江水一般,,是一種永恒的存在,;或者聯(lián)系《滕王閣詩》原文前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的反問,,問當(dāng)今的皇帝“今何在”,,表達自己期待著重回朝廷的愿望。
這首小詞允分體現(xiàn)王安石詞的藝術(shù)特點,。王安石以詩文大家著稱,,詞作不多,但風(fēng)格高峻,,能“一洗五代習(xí)”(劉熙載《藝概》),。他在開拓詞的題材和以詩入詞這兩個方面給后人以影響。王安石的以詩入詞,不僅在于讓詞具有與詩同樣的言志詠懷的內(nèi)容,,而且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也借鑒了詩的某些方法,,即以這首《南鄉(xiāng)子》而言,其吊古詠懷的內(nèi)容就是王安石詩中常見的題材,。這首詞下片結(jié)句兩用唐人詩句入詞,,儼然己作,也正是王安石詩中常用的手法,。由此可見,,王安石的詞在宋詞發(fā)展史上也占據(jù)著一席地位。
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趙木蘭:王安石是個政治家,,對于歷史的滄桑巨變有著異于常人的深沉感觸,。透過六朝四百年的帷幕,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對有宋一代歷史命運的關(guān)切和擔(dān)憂,。這首詞的情緒是深沉厚重的,,頗有杜甫的沉郁之氣。這首詞的語言質(zhì)樸自然,,無所雕飾,。然而選詞用語壯闊博大,,“帝王州”,,“佳氣浮”,“四百年”,,“往事悠悠”,,“長江”……所有這一切構(gòu)成了此詞雄放的氣勢。(《全宋詞鑒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