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驅(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前338):本衛(wèi)國公孫,。后入秦輔佐孝公變法,國以富強,。因功封于商,,號為商君,故又稱商鞅,。孝公死,,商鞅被誣謀反,遭車裂,。
驅(qū)民:驅(qū)使,、役使百姓。信誠:誠實守信,。
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百金:泛言其多,。秦以一鎰(二十兩)為一金?!妒酚洝ど叹袀鳌份d,,商鞅即將頒布新法,恐人不信,,乃先立三丈之木于都市南門,,募民有能移置北門者給予重金,以示不欺,。卒下令,。《漢書·高祖皇帝紀》:“得黃金百鎰,,不如季布一諾,。”
今人:指宋朝的大地主頑固派和道學(xué)家,。非:詆毀,,誹謗。
令:使得,,做到,。政:指政策、法令,。必:必定,。
從古以來統(tǒng)治人民在于信誠,一言為重百金為輕立法嚴明,。
現(xiàn)今的儒士不可任意詆毀商鞅,,商鞅能使法令政策堅決施行。
據(jù)宋人陳了翁《四明尊堯集》記載,,王安石曾問宋神宗:秦孝公能“擇術(shù)濟事”(采用商鞅的建議),,皇上比他怎樣?可見,,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變法。為此,,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保守派紛紛攻擊商鞅,,其實際矛頭是指向王安石,。于是,約在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寫了這首詩來表明自己的政治見解以及推行新法的決心,。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漢族,,撫州(今江西撫州市東鄉(xiāng)縣上池)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等,并稱“唐宋八大家”,。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商鞅》是王安石頌揚先秦法家商鞅的一首七言詠史絕句。商鞅在秦國推行了一條比較完整的法家路線,,他所領(lǐng)導(dǎo)的變法運動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開始實行變法時,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商鞅采取措施,,先“立木”取信于民,以嚴明法令,?!白怨膨?qū)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二句,,對商鞅令出必行的做法給予高度的贊揚,。商鞅開始變法,,就遭到?jīng)]落奴隸主貴族的反對,商鞅根據(jù)“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規(guī)定,,堅決鎮(zhèn)壓了奴隸主貴族復(fù)辟勢力使變法得以繼續(xù)推行,。“商鞅能令政必行”,,就是對商鞅能取信于民和堅決鎮(zhèn)壓復(fù)辟勢力使變法勝利推行的進一步頌揚,。
王安石寫了這首詩,對商鞅作了高度的評價,,肯定了商鞅的歷史功績,,粉碎了頑固派的破壞陰謀。特別是:“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兩句直言不諱地表明了王安石的尊法反儒立場,,針鋒相對地回答了頑固派對革新事業(yè)的咒罵,表明了王安石要繼承和發(fā)揚商鞅的法家精神,,堅決推行新法的決心,。
上海大學(xué)兼職教授曹曉波《法家詩話》:《商鞅》篇筆法利索,音調(diào)鏗鏘,,讀來叫人精神振奮,。如果作者沒有深刻敏銳的思想和駕馭語言的才能,是無法達到這一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