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的源頭瓦罕河(Wakhan)出自帕米爾高原東南部和興都庫什山脈海拔的4900米的山岳冰川,,西流匯合源出帕米爾高原的帕米爾河,,稱噴赤河(Pyandzh),再曲折西流,,匯合瓦赫什河后稱阿姆河,,向西北流入咸海。流經(jīng)塔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土庫曼四個國家,。阿姆河長1415公里,;從源頭起算,全長2540公里,,流域南北寬960公里,,東西長1400公里,面積46.5萬平方公里,??扛呱奖ê腿谘┭a給,每年有春,、夏兩次汛期,。河水含沙量多,水力資源豐富,,有灌溉之利,,建有多處水電站和水庫。從河口到查爾朱可通航,。阿姆河也是文化的分界:3世紀時是嚈噠與伊朗,,后來是突厥與伊朗,涇渭分明。據(jù)記載,,阿姆河并不總是流入咸海,,歷史上曾注入里海。
阿姆河流域南北長950公里(600哩),,東西寬1,450公里(900哩),。北接錫爾河,東連塔里木盆地,,南接印度河和赫爾曼德(Helmand)河流域,,面積465,500平方公里(179,700平方哩)。有3條支流,,左邊是蘇爾霍布(Surkhob)河,,右邊是蘇爾漢(Surkhandarya)河和卡菲爾尼甘(Kafirnigan)河。干流全長1427公里,,如果由噴赤河河源算起,,則全長為2540公里,流域面積46.5萬平方公里,。
阿姆河流域山區(qū)冬春多雨,,年降雨量可達1,000毫米,平原地區(qū)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而下游地區(qū)雨量不到100毫米。春季融雪,,開始漲水,,6、7,、8月份流量最大,。河水挾帶大量泥沙,如在克爾基(Kerki)附近,,每立方米河水中含泥沙4公斤,。1960年以前,克爾基城附近的年平均徑流量為630億立方米,。從河口至鐵爾梅茲(Termez)可通航,,但由于多沙洲淺灘,貨運量不大,。下游已修筑堤壩,,可防洪和引水灌溉。阿姆河流域的主要植物有檜,、白楊,、柳、鼠李等。魚類最多的是鱘,、鯉和鮭,。獸類有野豬、野貓,、豺和野兔等,。鳥類多達200種。居住在阿姆河流域的人民有塔吉克人(Tadzhik),、土庫曼人,、烏茲別克人、卡拉-卡爾帕克人(Kara-kalpak),、韃靼人,、哈薩克人(Kazakh)、俄羅斯人,。
阿姆河(Amu Darya)古代入侵中亞的希臘入侵者稱之為烏許斯河(Oxus),,來源于粟特語對河神wxwsw的稱呼。希臘名字Oxus的漢代音譯為媯水,,唐代音譯為烏滸河,。《史記》,、《漢書》作媯水,;《北史》作烏許水;《隋書》,、《舊唐書》,、《新唐書》作烏滸水。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叫質(zhì)渾河(Jayhūn),,《大唐西域記》則記為“縛芻水”,。譯名“烏滸水”或“縛芻水”,較尊重其希臘語的源音,;而“媯水”則顯然是借自一條中原河名,。
阿姆河在各不同歷史文明語言中有各種稱呼,古希臘語稱?ξο?(Oxos),,拉丁語稱ōxus,。希伯來語稱其???????(Gozan);阿拉伯語則為?????(Jih?n,、Jayhoun)中國古稱烏滸水,、媯水?!对贰纷靼的竞?。《明史》作阿木河。
阿姆河是中亞水量最大的內(nèi)陸河,,咸海的兩大水源之一,,源于帕米爾高原東南部海拔4900米的高山冰川。上源瓦赫基爾河位于阿富汗境內(nèi),,自東向西流,,匯合帕米爾河后,成為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界河,,并改稱瓦漢河,。此后,先北折再南回,,繼續(xù)西流,,自轉(zhuǎn)彎處起稱作噴赤河。從右岸接納了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瓦赫什河后,,才始稱阿姆河,。沿阿、塔兩國邊境繼續(xù)西流,,又依次經(jīng)過阿富汗與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與土庫曼斯坦兩國邊境,轉(zhuǎn)向西北入土庫曼斯坦境內(nèi)圖蘭低地,,沿克孜勒庫姆沙漠和卡拉庫姆沙漠之間的烏,、土兩國交界地帶蜿蜒穿行,于烏茲別克斯坦的木伊納克附近入咸海,。習慣上把瓦赫什(Vakhsh)河和噴赤(Pyandzh)河匯合處作為它的起點,,到咸海南岸出海長1,415公里(879哩),若從東帕米爾的河源起算,,全長2,540公里(1,578哩)。
阿姆河支流較多,,但多集中在上游180公里內(nèi),,中下游河段的河水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被蒸發(fā),,徑流逐漸減少,。阿姆河主要支流有:蘇爾哈勃河(即孔杜茲河)、卡菲爾尼干河,、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等,。根據(jù)水文地理特征,右岸另外兩條大支流一澤拉夫尚河與卡什卡達里亞河也應屬阿姆河流域,,但這兩條河的水流均未到達阿姆河,,因此,它們又可作為各自獨立的河流看待。
噴赤河幾乎全程穿流于深山峽谷之中,,形成很多石灘與瀑布,。河流全長921公里,流域面積11.35萬平方公里,。在瓦赫什河匯流處以上200公里處,,噴赤河的河河谷擴展,流速減小,。該河在下游分出兩條漢流,,形成一個50公里長、近15公里寬,、多沼澤的烏爾塔土蓋伊島,,島上滿覆蘆葦叢。噴赤河主要支流來自右岸,,如貢特河,、巴爾塘河、亞茲古列姆河,、萬奇河及基澤爾河等,。由左岸注入的支流很少,只有科克恰河,。
瓦赫什河是組成阿姆河的第二條河流,,河長524公里,流域面積3.91萬平方公里,。是由克澤爾河與牟克河匯合而成,。牟克河源自費德欽珂冰川??藵蔂柡优c牟克河匯流后,,稱蘇爾霍布河;在唯一的左岸大支流鄂畢興高河注入后,,才叫做瓦赫什河,。瓦赫什河上游大多穿流在深山峽谷中,最后150公里才流動在滿布棉田與土蓋的寬闊河谷中,。瓦赫什河的河槽分成許多汊流,。瓦赫什河總落差835米,多年平均流量64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02億立方米,,徑流主要由融雪和冰川補給,5~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7%,。
阿姆河流域位于北緯34°30'~43°45',、東經(jīng)58°15'~75°07'之間,。該流域由北至南延伸1230公里,由西向東延伸1470公里,。阿姆河流域46.5萬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中有22.68萬平方公里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高的山地部分,,山脈平均高度達到了5000-5500米,個別高峰超過了6000米甚至7000米,。
阿姆河河谷在由噴赤,、瓦赫什兩河匯流處到克爾基城一段呈弧形擴展,河漫灘覆蓋茂密的蘆葦叢,,并有許多湖泊與沼澤,。從克爾基城到伊爾吉克峽谷,阿姆河河谷的寬度變化在4~25公里之間,,河谷的緩斜坡無形中與周圍的地形連成一片,。在伊爾吉克與秋亞木云峽谷間,河流穿流于主要由砂層與第三紀松脆砂巖組成的基巖中,。河谷具有高10~20米的陡坡,。在秋亞木云峽谷以下,阿姆河谷擴展到幾十公里,,到珠木爾套與塔希峽谷才變窄,。
阿姆河流域的三角洲開始于塔希亞托斯村以下,它是汊流縱橫交錯的緩斜平原,。
氣候
阿姆河所在的中亞細亞位于大陸內(nèi)部,,離大洋很遠,其北面的山巒并沒有對它起到屏障作用,,這些都決定著它的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夏季干燥而酷熱,,冬季凜冽寒冷;7月的平均氣溫26-30℃,,冬季1月的氣溫有時會下降到-30℃或-30℃以下,。該流域的山脈幾乎是由東向西延伸,并順著這個方向逐漸降低,。山脈的這種位置使西面的潮濕氣團能深入山區(qū),。近于飽和的氣團與高的橫斷山脈相遇,引起水分的凝結(jié)和高地上的大量降水,,而緊鄰的平原和山麓降水卻很少。山地的年降水量有的地方超過1000毫米甚至達2000毫米,,而平原降水量卻只有100毫米,。
水文
阿姆河河口地區(qū)年平均流量133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430億立方米,。河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上游山區(qū)冬春降雨補給,。每年3~5月春季融雪,,河水開始上漲,6~8月夏季冰川融水,,水位最高,。中上游流經(jīng)山地,沿岸匯入支流較多,,水量大,、河谷深,水力資源豐富,。阿姆河流域的水資源為679億立方米,,其中杜茲河流域有36.5億立方米。
進入平原后,,因在沙漠中穿行,,無支流匯入,加之降水少,、蒸發(fā)量大,,沿途滲漏和灌溉,使河流水量失掉25%,。在努庫斯以下,,河流分數(shù)支入咸海,形成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的河口三角洲,。阿姆河沿岸平原廣布綠洲,,形成發(fā)達的灌溉農(nóng)業(yè)區(qū)。河流通航里程長,,又是中亞重要的水運航道,。自查爾米以下600公里,全年可通大船,,捷爾梅茲附近的噴赤河以下1000公里,,豐水期內(nèi)也可通汽船。但下游每年有3個月的冰期,。
阿姆河的主要補給來自雪水,,雨水補給對河流徑流的作用不大。地下水補給在該流域內(nèi)占重要地位,,常常超過年徑流量的30%,。另外,流域的高度對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山中積雪不是同時在全部集水面積內(nèi)融化,,而是在各個高度地帶依次融化:首先在低的地帶,然后逐步轉(zhuǎn)移到最高地帶,。阿姆河流域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水延續(xù)很長,,約6個月。流域下游由于季節(jié)性積雪融化而引起的春汛開始于3月,,延續(xù)到6月底,。這期間的徑流一般占20%~30%左右。在7月或8月,,亦即在全年最熱的時候,,有永久積雪與冰川融化而引起的主要洪峰通過。夏季汛水一直延續(xù)到10月,,直至冬季平水期來臨時,。克爾基城附近的最大流量通常發(fā)生在7月,;年最小水流往往在1~2月,,偶爾也會在3月。
阿姆河流域的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在中亞細亞河流中均居于前列,。阿姆河的年平均含沙量在克爾基城附近大約為3.6千克/立方米,,瓦赫什河的含沙量大約為4.24千克/立方米,。5月可見到懸移質(zhì)泥沙含量的最高值,,從6月起其數(shù)量減少,在11~12月達到最低值,。沿河而下,,含沙量通常大大增加,。阿姆河在克爾基城附近一年內(nèi)的輸沙量2.17億噸,泥沙順流而下,,沉積在河谷中,。阿姆河帶到咸海里去的泥沙大約為克爾基城附近輸沙量的11%。
阿姆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施工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前蘇聯(lián)政府的指揮下全面展開的,。主要是通航與灌溉工程,,1956年開始修建卡拉庫姆運河,1962年修建阿姆一布哈拉運河,,1974年修建卡爾希運河等等,。就在這一時期,在阿姆河的一些支流上也修建了一系列的季節(jié)性調(diào)節(jié)水庫,。
在60年代和70年代,,前蘇聯(lián)政府在阿姆河流域建成了一些新的技術裝備較好的灌溉系統(tǒng);同時也對老設備進行了改造以增加灌溉土地的供水量和提高灌溉土地的土壤改良狀況,。
阿姆河流域內(nèi)最大的水渠是羅哈京斯基干渠,、加夫庫什渠、下科克塔什渠,、大吉薩爾渠,、莎阿爾圖茲渠、霍莎雷渠等,。
為了提高徑流的利用率,,在蘇爾漢河和舍拉巴德河流域修建了烏奇克茲爾水庫和南蘇爾漢水庫。
阿姆河克爾基市以上河段的右岸有喬爾尚加水渠和蘇爾希水渠,,取水量達16立方米/秒,。在這一段上還有過水能力達到200立方米/秒的卡爾希干渠。左岸有卡拉庫姆水渠,,其流量達到350立方米/秒,;在阿富汗境內(nèi)的岸邊還有一些不太大的排水道。
在秋亞木云峽谷至恰特雷村(薩曼巴伊)這一段集中了大量的大型灌溉渠道,。左岸有塔什薩卡渠,、克雷奇尼亞茲巴伊渠、索維佳勃渠和列寧渠等,,右岸有帕赫塔阿爾納渠,、克茲克特肯渠等。
60年代初期在恰特雷的下游修建了一些澆灌阿姆河三角洲的水渠,,其中最大的一條是拉烏尚渠,。直接從阿姆河中取水有逐年增加之勢。50年代初取水大約為總水量的61%,,到70年代初則已達到總量的68%,。同時,阿姆河各河段在徑流截取總量中的比重也發(fā)生了變化:50年代初,,83%的取水集中在河的下游,;70年代初,下游取水的比重下降為55%左右,,而中游和上游的比重則分別由13%和4%,,上升至16%和29%。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許多水渠,,目的在于將豐水區(qū)的水調(diào)到缺水地區(qū),。比如,吉薩爾水渠將卡菲爾尼干河流域的水調(diào)配至蘇爾漢河流域,、贊水渠將蘇爾漢河下游的水調(diào)配至舍拉巴德河流域,、伊斯卡一安加拉水渠將澤拉夫尚河的水調(diào)配至卡什卡達里亞河、卡拉庫姆水渠將阿姆河的水送往杰真河,、穆爾加布河流域等西部地區(qū),,而阿姆一布哈拉河和阿姆一卡拉庫姆河的水則調(diào)配至澤拉夫尚河流域。
阿姆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60億千瓦·時,,且主要集中在瓦赫什河上,,該河的梯級開發(fā)始于50年代,,在該河上興建了6座水電站及2座渠道水電站。不過由于阿姆河過度開發(fā),,已導致進入咸海的水越來越少,,咸海自60年代起就開始干涸,鹽度提高也破壞了周邊生態(tài),,引起大量原生動植物消失,,部分水域已不再適合養(yǎng)殖魚類。2007年咸海已經(jīng)只有阿姆河和錫爾河未被蘇聯(lián)開發(fā)前的十分之一,。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的咸海水域?qū)⒃?0年內(nèi)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