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474
項目編號:Ⅶ-126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tǒng)美術(shù)
所屬地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后旗
保護單位:察右后旗文化館(美術(shù)館)
毛繡(察哈爾毛繡),,又稱毛植,蒙古語為“蘇日哈塔木樂”,,是蒙古族一項傳統(tǒng)手工技藝,。
公元12世紀(jì)至13世紀(jì)初,蒙古部落在蒙古草原上逐漸興起,。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成吉思汗創(chuàng)立的萬人護衛(wèi)軍,,史稱“怯薛”,,就是察哈爾部的前身。察哈爾為蒙古語,,意為“貼身,、近邊”。
1229年,,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即汗位,。窩闊臺汗詔令:以“從漢地帶回來各種工匠和各行各業(yè)的技師”(《史集》第2卷)建筑都城,都城名為哈刺和林,。
在1235年(太宗7年)大汗所居的萬安宮落成慶典上,,蒙古各部及外國使節(jié)贈送的禮品中,唯有曾在成吉思汗身邊執(zhí)事的察哈爾人送來的毛植圖《八駿圖》,,把成吉思汗心愛的八駿馬刻畫的惟妙惟肖,,最得其喜愛。于是,,成吉思汗將《八駿圖》掛于宮中,,毛繡工藝在察哈爾蒙古族中傳承下來。
關(guān)于毛繡工藝的誕生,,還有一個傳說,。1234年,窩闊臺汗令他的侄子拔都(術(shù)赤之子)進行了第二次西征,,并于1242年春占領(lǐng)孛烈兒(波蘭)和馬札兒(匈牙利)等地,。拔都在攻入馬札兒(匈牙利)的首都時,看到了宮中的一幅油畫,,油畫是一匹踏雪的棗紅馬,,像成吉思汗在世時的坐騎。拔都把這幅畫帶回送給了窩闊臺,,窩闊臺看后非常吃驚,,即命令屬下按原樣做出一匹棗紅馬。蒙古各部于是調(diào)集各地能工巧匠,、刺繡藝人趕制,。蒙古各部先后送來的石雕、木雕,、銅雕,、湘繡、蘇繡等各種棗紅馬,,窩闊臺都不滿意,。大家正一籌莫展的時候,察哈爾工匠送來一件用原生態(tài)毛制成的毛繡棗紅馬,,比油畫上的棗紅馬更加逼真,。窩闊臺決定把毛繡棗紅馬放在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宮里,。
以上兩種說法的真實性,尚未發(fā)現(xiàn)史料佐證,。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察哈爾人在窩闊臺汗時期,,就利用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大膽地將動物皮毛運用在織繡工藝中,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栽織技術(shù)——毛植(毛繡),,成為察哈爾文化中的珍貴遺產(chǎn)。
毛繡(察哈爾毛繡)是以動物皮毛上的鋒毛(退絨)為原材料,,在紗網(wǎng)上栽植出各種動物圖案形狀,,供人們觀賞或制作成生活用品,。
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設(shè)計,、選毛,、鞣毛、漿毛,、勾絨、剪毛,、栽活,、配景等不同工序。
前期設(shè)計分畫稿制作與心稿制作,。這一過程要求藝人反復(fù)觀察動物,、臨摹畫稿,,直到無需畫稿,,對所制動物了然于胸。具體制作可分為單面繡和雙面繡,,基本流程是:先將皮毛鞣制后,,根據(jù)需要剪下不同長度,、顏色的鋒毛栽植在紗網(wǎng)上,,形成動物輪廓,;再給毛繡動物安置口、鼻,、眼等器官,;最后配置背景等。制作工藝復(fù)雜,,要求藝人達到心想手到,,所制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蒙古民族在皮毛的制作和使用上,,將其分為氈和罽兩類。
氈是蹂毛而成,,厚實天分,,多無花紋。常用作帽,、席,、褥等材料;用羊毛,,野蠶絲等織成,,毛軟厚,進行剪絨,,即地毯,。無花紋的稱為剪絨或栽絨毯,有花紋的稱為剪絨花毯,。
毛繡即是早期的罽類,,它只使用動物的鋒毛,,稱為原罽,多作為裝飾掛件使用,。
毛繡(察哈爾毛繡)利用五畜皮毛等原生材料來復(fù)制草原動物,,有著生命再造之用意,反映出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審美習(xí)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此外,,毛繡(察哈爾毛繡)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并具有濃郁的蒙古民族特色,它的發(fā)掘和傳承,,對于研究蒙古族先民文化及民族工藝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