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進(jìn)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
那一天——
地下的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yīng)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此詩有多種版本,,諸本略有不同,此版據(jù)作者手跡抄錄,,詩稿現(xiàn)存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原詩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正是他當(dāng)時處境的形象寫照,。
地下的火:比喻全國人民憤怒之火。
活棺材:比喻反動統(tǒng)治,。
1941年1月,,作者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慶“中美特種技術(shù)合作所”集中營,。在獄中葉挺受盡各種苦刑,,仍堅貞不屈,。
于1942年,他寫下了這首《囚歌》,。此詩有多種版本,,諸本略有不同,原詩稿現(xiàn)存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該詩作是葉挺寫在被囚禁的重慶渣滓洞集中營樓下第二號牢房墻壁上的,,手稿則由葉挺夫人李秀文探監(jiān)時帶出。
葉挺(1896~1946),,原名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陽區(qū)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始人、新四軍重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享譽世界的政治家,、軍事家。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并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抗日戰(zhàn)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抗戰(zhàn)勝利后,,獲救出獄后被中國共產(chǎn)黨重新接納為黨員,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fā),、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這是一篇白話述志詩,,分為上下兩節(jié),。全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不著一典,,沒有華麗的文字雕飾,更沒有用一個典故,,但音韻嘹亮,,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壯美,,讓人讀后被作者那股凜然正氣所震撼,。這是詩人高尚情操的真實流露,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為詩中的那股凜然正氣而震撼,,為詩人的高尚人格而肅然起敬,。
詩的上半節(jié),作者以“人”與“狗”,、“門”和“洞”作對比,,鮮明的闡述了革命者對于人的氣節(jié)的崇高追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有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敝洌磉_(dá)出了人對自由的執(zhí)著追求,。國民黨反動派也正是想利用人的這種本能的渴望,,來征服他們用酷刑所無法征服的革命者。然而,,他們又怎會知道,,他們所給予的“自由”和革命者渴望的“自由”之間有著何等的差別?這種誘惑在像詩人這樣堅貞的革命者面前,,起不了任何作用,。革命者正是因為要為更多的人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甘愿拋頭顱,,灑熱血,,即使是身陷牢獄,也義無反顧,。雖然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但如果失去這種“小自由”而能換來更多人的“大自由”,那有什么可以顧惜的呢,!古人說:“烈士之所以異于恒人,,以其仗節(jié)以配誼也?!倍娙苏沁@樣一位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堂堂正正的革命志士,。他寫道:“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所以當(dāng)他面臨著“自由”和“囚禁”的選擇時,,為了保持一個“人”的尊嚴(yán),,為了保持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革命氣節(jié),他寧可選擇“囚禁”,。詩人偉大的人格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地體現(xiàn),。
詩的下半節(jié),詩人以激昂的語氣來回答了那個在外面高叫的聲音,,告訴了他們自己的選擇,,用激烈的話語表達(dá)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志向和無畏的氣概,。在詩中詩人用“活棺材”來比喻這座囚禁革命志士的人間煉獄,,一方面,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在這里殘酷迫害革命志士,,屠殺共產(chǎn)黨人的暴行,;另一方面,也以此來揭示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必將走向滅亡的最終結(jié)局,。詩人堅信革命終會取得最后的勝利,,他盼望著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燒毀這人間的煉獄,。他愿為國家,、為民族獻(xiàn)出自己的熱血和生命,讓自己在血與火的斗爭中體現(xiàn)生命的真正價值,,而得到永生,。我們仿佛看到,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一個頂天立地的共產(chǎn)黨人的高大形象巍然屹立起來,,光耀千秋。
本詩是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譜寫成的雄壯樂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文字雕飾,,更沒有用一個典故,,但音韻嘹亮,感情熾烈,,氣勢豪邁,,意境壯美,讓人讀后被作者那股凜然正氣所震撼,。作者遣詞造句極其精煉形象,,以“人”與“狗”、“門”和“洞”作對比,表達(dá)了自己在面臨自由和囚禁的選擇時,,為了捍衛(wèi)人的尊嚴(yán),,為了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氣節(jié),寧可選擇囚禁的決絕態(tài)度和犧牲精神,。作者的偉大人格在這里得到“詩性”的升華,。生動的比喻也是此詩膾炙人口的原因之,詩人用“活棺材”比喻那些囚禁革命志士的牢房和反動派的統(tǒng)治,,又用“地下的火”比喻廣大人民的反抗斗爭,。詩人盼望著革命的烈火熊熊燃起,燒毀這人間的煉獄,,并且希望能實現(xiàn)自身生命價值的最大化——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本詩所體現(xiàn)出的崇高革命氣節(jié)和偉大愛國精神,將永垂青,,激勵和教育著成千上萬的革命后代,。
這是一首用熱血寫成的詩,這是一個革命者用生命譜成的雄壯樂章,,雖然沒有華麗的文字雕飾,,但音韻嘹亮,讀起來是那樣的鏗鏘有力,,令人回腸蕩氣,。新中國成立后這首詩被選為小學(xué)生課本的課文,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詩中所流露出的那種崇高的革命氣節(jié)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本詩所體現(xiàn)出的崇高革命氣節(jié)和偉大愛國精神,,激勵和教育著成千上萬的革命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