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九日》是元代張可久創(chuàng)作的一首元曲。此曲描寫的是作者重陽節(jié)郊游時,,看著蕭瑟的秋景,、南歸的大雁,作者深感人生遲暮,,難以再有作為,;而每每回首往事,記憶深處的景象,,如同眼前的秋景一樣,,只有一抹斜陽和數(shù)只寒鴉點綴著蒼涼的天空,別的什么也看不到了,;表達(dá)了作者暮年的愁懷,。全曲情景交融,,意境幽遠(yuǎn),為作者晚年心境的真實寫照,。
【雙調(diào)】折桂令①·九日②
對青山強整烏紗③,。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④,,金杯錯落,玉手琵琶⑤,。人老去西風(fēng)白發(fā),,蝶愁來明日黃花⑥?;厥滋煅?,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⑦,。
①折桂令:曲牌名,,屬北曲雙調(diào),。
②九日:即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
③強整烏紗:烏紗,帽子,?;妹霞沃鼐诺歉摺埳铰涿钡牡涔?。
④翠袖:代指歌女,。宋晏幾道《鷓鴣天》:“彩袖股勤捧玉鐘,當(dāng)年拼卻醉顏紅,?!?/p>
⑤玉手琵琶:指歌女彈琵琶助酒興。
⑥“蝶愁”一句出自于蘇軾的“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此處“蝶愁”即人愁,照應(yīng)著前文的“倦客”,,“黃花”即菊花,,映襯著曲題。
⑦“一抹”二句:代用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币荒ǎ阂坏?。
勉強整理烏紗帽打起精神登山,。回歸的大雁橫穿飛過秋季的天空,,在外漂泊困頓疲倦的游子思念起了家鄉(xiāng),。回想那些歌女們殷勤勸酒,,大家頻頻舉起酒杯,,玉手撥弄著琵琶的場景。西風(fēng)蕭瑟人已逐漸衰老長出滿頭白發(fā),,蝴蝶愁飛明日黃花,。轉(zhuǎn)過身來回看那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飛遠(yuǎn)的寒鴉,。
這首曲子是詩人登高游覽時所作。眼見這蕭瑟的秋景,、南歸的大雁,,作者不禁觸景生情,勾起對故鄉(xiāng)的無限思念,,寫下了這首抒發(fā)厭倦官場,、渴望歸隱的情懷的曲子。此曲作于作者再任昆山幕僚時,,時為至正九年(1349),。
張可久(約1270—1350),宇小山,,浙江慶原路人(浙江寧波鄞縣),,元朝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yǎng)浩合為“二張”。張可久是元曲作家中作品最多者,,數(shù)量之冠,,傳世、保存小令作品800余首,。他的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lián)樂府》等,。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作者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一下自己的官帽,,看著大雁回歸,,多年漂泊在外的詩人不禁觸景生情,,思念起自己的家鄉(xiāng)。首句中“青山”二字即指代歸隱,,面對著大自然的美好景色,,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奔波的一生,大雁尚有歸期,,而自己卻多年客居他鄉(xiāng),。作者明著是寫天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實則表達(dá)的仍是對官場的厭倦和歸隱的愿望,。這三句既寫景,,又有情,情景交融,,一個“橫”,、一個“倦”字充分地表達(dá)了蕭瑟秋天詩人的倦息之情。
“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作者開始轉(zhuǎn)向回憶官場的生活,,曾經(jīng)有美人款款招待,,鶯歌燕舞,賓主間頻頻舉杯,,聽著那歌女彈奏美妙的樂曲,。作者用三個對仗工整的短句,,采用以點帶面的描寫手法,,以小見大,看似是美好的回憶,,實則這正是作者所厭倦的官場狂歡,,他對此無半點留戀之情?!叭死先ノ黠L(fēng)白發(fā),,蝶愁來明日黃花”,詩人已至暮年,,白發(fā)飄飄,,恐怕也再無精力在官場中斡旋,該考慮一下自己的歸宿了,。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詩人又轉(zhuǎn)而描寫眼前景,,他向那遙遠(yuǎn)的天際望去,,只見一抹殘陽西下,幾只寒鴉在空中遠(yuǎn)遠(yuǎn)地飛去,?!昂f”曾多次出現(xiàn)在張可久的曲子中,用來表達(dá)一種蕭瑟,、落寞的情緒,,此處再次塑造這樣一種情境,更添惆悵之意,,而他自己的經(jīng)歷正如眼前的情境一樣凄慘,、悲涼。這幾句中,,詩人再次將自己的經(jīng)歷與景物融為一體,。
此曲真實地表達(dá)了作者歸隱的決心,同時也可以看出他作出這種選擇的無奈與矛盾,。整首曲子語言清秀明麗,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極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文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如“青山”“寒鴉”“夕陽”,,實為寫景,但這景中均寄托著作者的惆悵之情,。
中國古代韻文專家熊篤:善于化用前人故事和名句人曲,,而又如鹽溶水,不露痕跡,,是此曲最突出的一大特色,。此外篇法上,在悲情悲景中插入一段樂情樂景作為反襯,,使之“倍增其哀樂”,,也是本篇的巧妙之處。(《元曲鑒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