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陵由陵園、下宮及陪葬墓區(qū)等組成,。陵園為夯土城垣,,平面呈不規(guī)則矩形,以四隅尚存角樓基址間距計,,陵園東墻長1524米,,北墻長879米,西墻長1373米,,南墻長10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1對,,筑闕臺1對,。朱雀門(南神門)外設神道,長763米,,其南端筑乳臺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駝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門內(nèi)有獻殿遺址,。陵園西南2.2公里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筑基址,。當為下宮遺址,,與《長安志》“下宮去陵五里”所載基本吻合,。陵園南偏西約2公里為陪葬墓區(qū),原有封土6座,。1961年調(diào)查時尚存3座,,今復查,兩座已無存,,僅余汾陽王郭子儀墓1座,,亦近夷平。據(jù)《文苑英華》所錄墓志,,華州刺史李懷讓亦陪葬建陵,。
其建制如昭、乾,、定,、橋、泰諸陵,,依山鑿石,,陵飾亦如之,只是各類石刻,,體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過上述諸陵,。因沿山溝壑縱橫,,交通不便,游人較少,,為現(xiàn)存唐關(guān)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飾石刻較多,、較完整、雕鑿細膩的一座唐陵,。由于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qū)內(nèi)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qū)的遺跡破壞較大,。
建陵依山為陵,,陵區(qū)周圍20公里陵墓現(xiàn)已非原貌,屢遭破壞,,但陵園四角闕址尚在,,東南與西南角闕址間距1050米,東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879米,,東南與東北角闕址間距1524米,,西南與西北角闕址間距1373米,東神門在東神墻偏南處,,北神門在北神墻偏西處,。
陵園東南角闕高2.5米,,底徑12米,西南角闕高3.5米,,底徑12米,,東北角闕高3米,底徑12.5米,,西北角闕高3米,,底徑14米,寬12米,;南神門,,北為獻殿遺址,范圍東西50米,,南北50米,;長安志卷十六載,建陵下宮去陵五里,,在陵園西南2200米有一處長110米寬70米的建筑遺址,,疑為下宮遺址。
陵園內(nèi)原有石刻數(shù)處,,4門有石獅各1對,,朱雀門外有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有石馬3對,。今陵園內(nèi)殘存石刻有石門獅8只,每只石獅高1.50米,、寬0.90米,石獅雕刻極為精細,,肌肉強勁,。
神道石刻東西列間距160米,,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95米,,華表高5.5米,,石座埋入土中,,未計算在內(nèi),。華表上已不存在,。橋陵華表的石座上所雕十二瓣覆蓮環(huán)座,,而代之以微凸圓盤環(huán)座,建陵華表上部的仰覆蓮之間的蓮珠也變得較小,。
建陵的一對翼馬,,位于石望柱北28米,。翼馬身長2.40米,身高2.45米,,形制與其它陵的基本相同,,唯其翼翅的三長翎尾端卷云紋更為突出,翼馬身驅(qū)變得較小,,除了和其它陵墓石刻的冀馬一樣在前肩雕雙翅外,,再無別的雕飾,但從側(cè)面看屹然而立從正面看躍然欲馳,,其雕刻之精致在諸唐陵中較為突出,,使人不能不嘆服,誠為高超的藝術(shù)品,。
鴕鳥位于翼馬北32米,,鴕鳥身高1.19米,身長1.40米,,頭頸彎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猶如鱗狀,,頭較大,,眼突出,尾發(fā)達,。
石馬位于鴕鳥北32米,,每對石馬南北間距30米。石馬身長1.90米,。身高1.80米,。唯其于頸下系一圓球狀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每馬前左方各有牽馬石人一個,,均系武士裝束現(xiàn)均已殘。
石人位于石馬北32米,,每對石人南北間距30米,,石人身高2.5米。
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普遍較以前唐諸陵體型略小,,制造也稍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安史之亂后的唐朝經(jīng)濟由盛而衰的狀況,。總的來說,,建陵是中唐時期帝陵的代表,,文物不僅嘆為觀止,,保存也較完好唐代石刻藝術(shù)登峰造極之作,建陵石刻當之無愧,。
唐肅宗李亨(711年10月19日-762年5月16日),,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為元獻皇后楊氏,,唐朝第八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載(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寶應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張皇后想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程元振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后、李系等人,。當夜李亨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號肅宗,,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章敬皇后吳氏(,?—730年),,濮州濮陽人,為唐肅宗李亨的皇后,,唐代宗李豫,、和政公主的生母。唐代宗繼位,,追謚為章敬皇后,。大歷二年(763年)三月,,袝葬于建陵,。
1956年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