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冠噪鹛(學(xué)名:Garrulax courtoisi)是體型較小的畫眉科鳥類,,頂冠藍灰色,特征為具黑色的眼罩和鮮黃色的喉,。上體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顒佑诔>G樹林和濃密灌叢,于地面雜物中取食,,喜食昆蟲,,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樹樹籽等,。是分布于中國江西省婺源縣自然保護區(qū)的獨立群體。
在中國南方各地分布著數(shù)量眾多的幾十種噪鹛,,盡管其中也有像栗頸噪鹛,、棕噪鹛這樣數(shù)量稀少的種類,但靛冠噪鹛絕對是稀有的驚人的一種,。靛冠噪鹛只分布在中國,,分布地區(qū)也僅局限在江西婺源一些小小的山村,僅存150余只,,物種的受脅狀況為“極?!保潜却笮茇堖€要稀有的動物,。
一直以來,,黃喉噪鹛這個名字在鳥類愛好者中顯得并不陌生。黃喉噪鹛的指名亞種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在中國間斷出現(xiàn)的有兩個亞種,,一個在江西婺源,另一個在云南思茅,。2006年英國著名鳥類學(xué)家,、國際鳥盟《紅皮書》和《紅色名錄》的主要編撰者考勒爾博士(Dr.N.J.Collar)在《燕尾》(Forktail)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將原黃喉噪鹛東南亞種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重新升格為獨立種Garrulax courtoisi,下轄亞種G.c.simaoensis(思茅亞種),,并提議使用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為該種的英文名,。隨后,著名鳥類學(xué)家何芬奇先生與楊嵐先生在《動物學(xué)雜志》2006年第5期上撰文介紹了這一結(jié)果,同時提議以靛冠噪鹛為Garrulax courtoisi的中文名,,這種頭頂?shù)逅{色的小鳥從此由黃喉噪鹛更名為靛冠噪鹛,。
靛冠噪鹛美麗的身影在這漫長的一世紀里總是神秘地消失又復(fù)出現(xiàn),給人一懸念,。1919年瑞維埃(Riviere)神甫在江西婺源采得兩號標(biāo)本,,這是最早的有關(guān)靛冠噪鹛的記錄。1956年,,中蘇聯(lián)合科考隊在云南思茅也得到3只標(biāo)本,,也就是現(xiàn)在所稱的靛冠噪鹛思茅亞種。此后的幾十年里,,靛冠噪鹛的歸去來成了一個難解的玄秘,,總是毫無征兆的消失,又不知何時忽然的出現(xiàn),。近兩年(2008年),,婺源的靛冠噪鹛又一次神秘失蹤,而曾經(jīng)記錄的思茅亞種也有50年未曾露面了,,不知靛冠噪鹛下一次與人們的重逢會在何時,。
靛冠噪鹛分布的范圍非常小,僅分布于中國江西省婺源縣自然保護區(qū),。
靛冠噪鹛身長23-25cm,,是噪鹛中極少數(shù)羽色艷麗的鳥類。它們體態(tài)修長,,頭頂上的羽毛是熠熠生輝的藍色,肩背部有一環(huán)橄欖綠色帶,,從喉經(jīng)腹部至尾為杏黃色,,翅膀尾羽栗色具灰藍色邊緣,具黑色的眼罩和鮮黃色的喉,。上體褐色,,體背與翅上覆羽棕褐色,飛羽和尾羽灰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邊緣,,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黃色而漸變成白色。兩對中央尾羽具一黑色寬次端斑,,其余尾羽末端白色,。前額、眼光,、眼周喉,、咳及耳羽黑色。上胸黃色沾橘,腹黃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為紅褐色;嘴為黑褐色,;腳為灰色,。
靛冠噪鹛隱匿于中國江西省婺源縣月亮灣緊鄰村莊的常綠樹林里,該地區(qū)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樹,,樹種以楓楊,、香樟等為主,遮天蔽日,。成群的靛冠噪鹛在林中“唧唧”叫著,,飛來飛去,尾羽上的白斑非常明顯,。叫聲為細弱的唧唧叫聲,。于地面雜物中取食。靛冠噪鹛喜食昆蟲,,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樹樹籽等,。靛冠噪鹛特愛洗澡,,每天上午10時和下午16時左右,除暴風(fēng)雨天氣外,,靛冠噪鹛總要堅持到河邊流動淺水里戲水,,沾一下清水,扇動著羽毛,,對自己漂亮的羽毛進行梳理清洗,。
靛冠噪鹛和黃喉噪鹛的習(xí)性相近,是群居性鳥類,。每年3月下旬,,都會成群結(jié)隊出現(xiàn)在繁殖地,產(chǎn)卵,、哺育幼鳥,,然后就會“舉家”遷移。選擇的棲息地多為常綠闊葉林地帶,,鳥巢一般筑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上,,且搭得較高,最低離地面5米以上,,一對一個巢,,每對一年只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至4只,,兩周后小靛冠噪鹛就能自行覓食了,。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