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腿小隼(學(xué)名:Microhierax melanoleucos)是小型猛禽,體長170-190毫米,,體重50克左右,。體形大小與紅腿小隼差不多,羽色與紅腿小隼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下體,。頭部和整個上體,包括兩翅都是藍黑色,,前額有一條白色的細線,,沿眼先往眼上與白色眉紋匯合,再往后延伸與頸部前側(cè)的白色下體相匯合,,頰部,、頦部、喉部和整個下體為白色,。尾羽也是黑色,,只有外側(cè)尾羽的內(nèi)緣具有白色的橫斑。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藍色或黑色,,腳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葉森林和林緣地區(qū),,多見于平原或有樹的低山以及筑巢于樹洞,。留鳥,。常成群或單個棲息在山坡高大的喬木樹冠頂枝上。主要以昆蟲,、小鳥和鼠類等為食,。該物種分布于印度東北部、中國南方,、印度支那北部,。
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落葉森林和林緣地區(qū),尤其是以林內(nèi)開闊草地和河谷地帶較喜歡,,也常出現(xiàn)在山腳和鄰近的開闊平原,。
原產(chǎn)地:孟加拉國、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越南。
可能滅絕:不丹,。流浪漢:中國香港,。不確定:緬甸。
在中國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各地均為留鳥,,但極為罕見。
白腿小隼頭,、頭側(cè),、后頸和整個上體黑色,前額有1條白色細線,,沿眼先往眼上與白色眉紋匯合,,再往后延伸與頸前側(cè)白色下體相匯。頰,、頦,、喉和整個下體白色,兩脅,耳覆羽黑色,。尾羽亦為黑色,,外側(cè)尾羽內(nèi)翈具白色橫斑,外翈基部亦有少許破碎的白色橫斑,。飛羽黑色,,內(nèi)翈具白色橫斑,,初級覆羽基部具白色斑點,。
虹膜亮褐色,嘴暗石板藍色或黑色,,腳和趾暗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50克;體長♂169-190毫米,;嘴峰10-15毫米,;翅♂108-113毫米,♀118-120毫米,;尾♂69-72毫米,,♀72-76毫米;跗蹠♂22-24毫米,,♀26-27毫米,。(注:♂雄性;♀雌性)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于啄木鳥廢棄的洞中,。距地高6-20米。巢的底部鋪墊有昆蟲的碎片,。每窩產(chǎn)卵3-4枚,。卵的大小為24-29毫米×20-23毫米和30毫米×23.5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biāo)準(zhǔn)(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016年9月21日,,來自中國各地的“鳥友”云集婺源拍攝珍稀鳥類,。面對鏡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腿小隼毫不怯場,賣萌的神態(tài)惹人憐愛,。說其可愛,,是因為它的模樣有點像大熊貓,所以人們稱它為“熊貓鳥”,、會飛的“熊貓”,。鳥類專家告訴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它大小和麻雀相仿,,卻能獵殺比它大幾倍的獵物,,號稱世界上最小猛禽。白腿小隼數(shù)量極少,,國外已難覓其芳蹤,,國內(nèi)也只有婺源留住了這近瀕危的鳥類,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婺源縣加大珍稀鳥類保護力度,,給來自世界各地鳥類愛好者提供了極好的觀賞、拍攝機會,,當(dāng)?shù)厝罕娨矎牧己玫纳鷳B(tài)環(huán)境中分享到“生態(tài)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