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鴇(學名:Otis tarda):是鴇形目、鴇科,、鴇屬的大型地棲鳥類,。翅長超過400毫米。嘴短,,頭長,、基部寬大于高。翅大而圓,,第3枚初級飛羽最長,。無冠羽或皺領,雄鳥在喉部兩側有剛毛狀的須狀羽,,其上身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于翅長的1/4。雄鳥的頭,、頸及前胸灰色,,其余下體栗棕色,密布寬闊的黑色橫斑,。下體灰白色,,頦下有細長向兩側伸出的須狀纖羽。雌雄鳥的兩翅覆羽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飛翔時十分明顯,。
棲息于廣闊草原、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動,。十分善于奔跑,大鴇既吃野草,,又吃甲蟲,、蝗蟲、毛蟲等,。廣布于歐亞大陸,,從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向東到亞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羅斯,、中國和朝鮮半島。是匈牙利的國鳥,。
大鴇(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大鴇普通亞種 Otis tarda dybowskii Taczanowski, 1874
2 大鴇指名亞種 Otis tarda tarda Linnaeus, 1758
大鴇是典型的草原鳥類。主要棲息于開闊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區(qū),也出現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鄰近的干濕草地,,特別是在冬季和遷徙季節(jié)。在中國新疆的棲息地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并常在農田中活動,;在內蒙古和黑龍江棲息在干草原、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帶,,常在農田附近覓食,,遷徙途經烏梁素海時,常在湖泊周圍牧場和遠離居民點的農田中活動,。在越冬地大鴇主要棲息在人煙稀少的麥田,、荒草地、開闊的河漫灘,、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灘周圍和草洲一帶,。
大鴇主要分布于歐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東,、阿富汗北部、中亞,、西伯利亞南部,、蒙古,,往東一直到俄羅斯東部,偶爾也見于印度和日本,。
分布的國家有阿富汗,、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意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馬其頓,、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lián)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地區(qū)滅絕:白俄羅斯,波蘭,。
再引進:法國,。
旅鳥:阿爾巴尼亞、比利時,、塞浦路斯,、丹麥、埃及,、芬蘭,、直布羅陀、愛爾蘭,、以色列,、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盧森堡,、馬耳他、荷蘭,、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突尼斯,。
2個亞種在中國均有分布,普通亞種繁殖于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吉林的通榆,、鎮(zhèn)賚,遼寧西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越冬于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陜西,、江西、湖北等省,,偶爾也見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數種群終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亞種繁殖于新疆西部和東部。
大鴇成鳥兩性體形和羽色相似,,但雌鳥較小,。繁殖期的雄鳥前頸及上胸呈藍灰色,頭頂中央從嘴基到枕部有一黑褐色縱紋,,頦,、喉及嘴角有細長的白色纖羽,在喉側向外突出如須,,長達10-12厘米,。頦和上喉灰白色沾淡銹色。后頸基部栗棕色,,上體栗棕色滿布黑色粗橫斑和黑色蟲蠹狀細橫斑,。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基,;大覆羽和大部分三級飛羽白色,,中覆羽和小覆羽灰色,具白色端斑,。前胸兩側具寬闊的栗棕色橫帶,,下體余部白色。中央尾羽栗棕色,,先端白色,,具稀疏黑色橫斑;尾羽的白色部分向兩側依次擴展,,最外側尾羽幾乎全為純白色,,僅具黑色端斑。
雄鳥在非繁殖期須狀羽較短,,前胸栗色橫帶不明顯,,頦下須狀羽消失。雌鳥體型較雄鳥為小,,體長不足50厘米,,體重不到4千克,喉側也無胡須狀物,,常被稱為石鴇,。虹膜暗褐色,嘴鉛灰色,,端部黑色,;腿和趾灰褐色或綠褐色,爪黑色,。
幼鳥:與雌鳥相似,,但顏色較淡,,頭和頸有較多的皮黃色,翅的白色部分多有黑色斑紋,,大覆羽有許多棕色斑點,。
大小量度:體重3800-8750克;體長750-1050毫米,;嘴峰39-46毫米,;翅560-630毫米;尾210-257毫米,;跗蹠135-157毫米,。
大鴇性耐寒、機警,,很難靠近,,善奔走、不鳴叫,,非遷徙時的飛行高度不超過200米,。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集群活動,形成由同性別和同年齡個體組成的群體,;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離。受驚時頭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開呈扇狀,雙翅半張開,,腕關節(jié)向下,,嘴里發(fā)出“哈哈”的喘氣聲,其目的是想嚇退來犯者,,不讓來犯者靠近,。如果敵害十分強大,就立即起飛,,使之難于接近。由于體重較大,,平常起飛時需要在地上小跑幾步,,助跑時頭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頸稍弓向前上方傾斜,,雙翅展開,重心前傾,,雙腳有節(jié)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隨著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動雙翅的頻率也加快,直至雙腳離開地面飛起,。但在緊急情況時可以直接飛起,。飛行時頸、腿伸直,,兩翅平展,,兩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動緩慢而有力,,飛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飛行能力很強,在遷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飛行鳥類之一,。如果有其他同類進入領地或者爭奪配偶時,雙方就會發(fā)生爭斗,,先是緩慢地接近,,彼此以頸交握,用胸部互相推擠對抗,,如有一方退卻,,另一方便緊隨其后,繼續(xù)驅趕,,直至將其趕出領地,。如果雙方勢均力敵,就雙雙將頭低下,,靠近地面,,雙翅半展,肩部放低,,肩羽和覆羽聳立,,尾羽上翹,并向前立起呈扇狀,,露出白色羽毛,,彼此靠近之后互相啄咬對方的嘴。
大鴇的食物很雜,,主要吃植物的嫩葉,、嫩芽、嫩草,、種子以及昆蟲,、蚱蠓、蛙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象鼻蟲,、油菜金花蟲,、蝗蟲等農田害蟲,有時也在農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幼鳥主要吃昆蟲,,隨年齡增長和季節(jié)變化植物性食物逐漸增多。3-4月主要在農田附近活動,,取食散落在地上的種子,,如大豆,、玉米,、高粱等,也采食一些野生植物的種子,,如蒼子等,;5-6月主要采食一些豆科,、菊科植物的花序和生長點,也取食一些嫩草芽,、麥苗和昆蟲,;7-9月食物中昆蟲的比例增大,主要是一些直翅目,、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如蝗蟲,、金龜子、蜻蜓和一些蛾類幼蟲,,也有一些小蛙,、小蝦、小魚等,,還有部分嫩芽,;10月份大鴇開始集群,又回到農田附近采食一些谷物和植物種子,。
大鴇覓食的時候頭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兩眼注視地面,,不時地轉動頭部,,觀察地面的昆蟲、其他小動物和植物種子等,。吃草時常常先用嘴將草咬住,,頸向后縮,再用力抬頭,,將草拔斷,,然后吞下,。有時伴隨著兩腳向前用力蹬地,,身體向后退,,雙翅微展或半展。飲水時身體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頭部低下,,將嘴插入水中,微微張開,,然后將頭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約呈45度角,,同時咽部快速運動,,將水咽下,整個過程就像用匙從水中取水一樣,。
大鴇每年4月中旬開始繁殖,,雄鳥在求偶炫耀時,首先雙腿微屈,,伸直頸部,,嘴水平向前,身體與地面保持平行,,尾羽向上抬起,,并有向背部折疊的趨勢,從而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表示發(fā)情,。一般雄鳥露出的白色羽毛越多、越白,,就越受雌鳥的青睞,,在爭奪配偶的競爭中也就越占有優(yōu)勢。雄鳥的求偶舞蹈,,喉部因急速不斷的吐咽動作和呼氣而膨脹成懸垂的氣囊,,頸下裸露的皮膚變?yōu)樗{灰色,被豎起的頸下須狀羽分為左,、右兩條,。然后將頭向后仰縮向背部,頸下須狀羽豎起直至眼下,,尾羽向背上平展呈扇狀,,幾乎觸及頭部,雙翅向體后下方伸展,,腕關節(jié)幾乎拖至地面,,大而白的覆羽向上旋轉而呈扇狀。同時雙腳有力地走動,,并圍著雌鳥開始轉圈,,一直持續(xù)十幾秒至幾分鐘,。這時候,被雄鳥吸引的雌鳥就會積極地用嘴啄雄鳥身上的白色羽毛,,尤其是肛門處的白色羽毛,,雄鳥則更大限度地翻轉其身體,盡情地舞蹈,。雌鳥也興奮地蹲下又站起,,頭頸快速地上下伸縮,表現出與雄鳥共舞的愿望,,或者轉身逃掉,,以引誘雄鳥前來追趕。當雄鳥追上雌鳥后,,就倒轉腕關節(jié)于雌鳥的背上,,引導其下蹲,使雌鳥趴在地上,,然后雄鳥從側面跨到雌鳥的背上,,將雙翅完全展開,以保持身體平衡,,并反復用嘴啄扯雌鳥頭上的羽毛,,使雌鳥在其身下站起,并抬起尾部接受交配,。當雄鳥的身體貼近雌鳥,,尾部壓向雌鳥的尾部時,交配動作完成,。雄鳥和雌鳥立即跳開,,煽動雙翅,抖動身體,,各自梳理羽毛,。交配完成后雌鳥離開,尋找長有低草和低作物的地面營巢,。
巢只是在地面上挖一淺坑,,無巢材或把原處的草踩倒用作鋪墊。巢的直徑為304毫米×310毫米,,巢深41.5毫米,。巢址選擇和營巢全由雌鳥承擔。每年產1窩卵,,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產卵,,卵若丟失能再補產,每窩2枚,少有3枚或4枚,,產卵間隔1-2天,,卵光滑、有光澤,,呈暗綠色或橄欖色,有淺褐色或深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77.4毫米×55.5毫米,,卵重103.5克。當產下第1枚,、第2枚或最后1枚卵后,,由雌鳥開始孵卵,孵化期31-32天,,卵出殼不同步,。雛鳥為早成鳥,出殼不久即可離巢,,由雌鳥照顧和喂食,,30-35日齡長出飛羽,第1年冬獨立生活,。
大鴇的性比不平衡,,雌雄性比約為2.5:1,雌鳥4歲性成熟,,雄鳥5歲性成熟,。交配體系為多配和混配。多配體系為1雄多雌,,雌鳥多為5-7只,,雌鳥有社會等級?;炫潴w系為每只雌鳥和1只以上的雄鳥交配,,混配體系較為常見。
大鴇繁殖期的各種行為活動具有一定的時間分配,,其時間預算存在著性別間的差異,,同時隨活動空間大小、食物條件以及繁殖階段的不同而變化,,在繁殖前期,,大鴇的時間預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觀察為主要行為,雄鴇和雌鴇的這4種行為分別占全部行為的87%和93%,;到繁殖后期,,雌鴇各種行為的時間和強度發(fā)生較大變化,。大鴇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節(jié)律,,取食和炫耀出現兩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時間大鴇處于靜棲休息狀態(tài)。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7年ver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大鴇雖然分布很廣,,但在世界范圍內的種群數量都普遍處于下降趨勢,總數估計在29700只左右,,在歐洲和非洲北部的瑞士,、蘇格蘭、瑞典,、丹麥,、荷蘭、法國,、希臘,、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等國都已經消失了,分布在東歐各國的也幾近絕滅,。大鴇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相當豐富的,,經常可見到數十只的大群,,但經變得相當稀少,,估計總數僅有300-400只。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棲息地破壞,,草原過度開墾和過度放牧,使大鴇喪失適宜的棲息地,。農業(yè)機械和農藥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脅繁殖期的大鴇、鴇卵及幼鴇。人類各項生產活動干擾,,間接影響鴇的繁殖,。在草原及農田附近架設電力線使大鴇經常撞線死亡。過度捕獵,,作為醫(y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認為大鴇去毛及內臟、煉油脂,,補腎壯陽,,解毒益氣、潤澤肌膚,。因此被利用,偷獵大鴇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排除,。種內生物學特點:由于大鴇營巢于地面,,卵極易受到人和其它動物的破壞,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內損失,,引起數量減少,。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保護的認識,。限制產區(qū)的農牧業(yè)生產,,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限制農業(yè)機械和殺蟲劑的使用,。在電力線附近作明顯標志,,避免其撞線死亡。
就地保護:建立保護區(qū),。
遷地保護:建立人工飼養(yǎng)場,,有計劃的將放養(yǎng)成活的大鴇放歸自然。
2021年12月,,大鴇(Great Bustard),,學名:Otis tarda,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聯(lián)合國《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CMS)附錄II,,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易危物種。
鴇名來自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種鳥,,它們成群生活在一起,,每群的數量總是七十只,形成一個小家族,,于是人們就把它的集群個數聯(lián)系在一起,,在鳥字左邊加上一個“七十”字樣,就構成了“鴇”。
大鴇從前在中國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鳥,,《詩經,,鴇羽》中有“肅肅鴇羽,集于苞棘,?!薄懊C肅鴇行,集于苞桑,?!钡脑娋洌么篪d在櫟樹,、酸棗叢以及桑樹叢中肅肅地抖動翅膀的樣子,,來形容人民生活的疾苦,其中對大鴇抖動翅膀的描述,,是十分真切而生動的,。不過古代民間對于大鴇的傳說中也有不少謬誤,特別是大鴇是百鳥之妻的傳說,,由來已久,,明朝李時珍認為“鴇無舌,……或云純雌無雄與其他鳥合”,。清朝《古今圖書集成》中也有:“鴇鳥為眾鳥所淫,,相傳老娼呼鴇出于此?!钡驗闆]有大鴇與任何一種鳥交尾的實例,,所以又傳說只要其他鳥類的雄鳥從大鴇的上空飛過,其身影映在大鴇身上就算交尾繁殖了,。這種說法顯然是荒唐可笑的,,可能是因為大鴇的雄鳥和雌鳥的體形差異太大,以致于人們把它們看成了兩個不同的種了,。
大鴇的婚配屬于“一夫多妻”制,,雄鳥和雌鳥只是在短暫的繁殖期才生活在一起,這時雄鳥經常將尾羽直豎朝天,,頸部和翅膀的羽毛也一根根地豎起,,并從喉部伸出氣囊,將胸部鼓成球狀,,在雌鳥面前一搖一擺地來回扭動,,一邊走一邊還不斷地發(fā)出“絲,絲”的聲音,。交配之后,,雄鳥就另覓新歡去了,,只剩下雌鳥承擔孵卵、育雛等任務,,這可能也是大鴇往往使人產生沒有雄鳥的錯覺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