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巍峨的正門為高13米的牌坊,上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浩氣長存”四個大字,。園內(nèi)有墓亭、陵墓,、紀功坊,、記功碑等,。記功碑上刻有歷史緣由和烈士英名,頂部是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崗陵上安放著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后的紀功坊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墓旁孫中山先生手植樹蒼勁挺拔。潘達微先生,、鄧仲元、楊仙逸,、馮如、史堅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于此,。園內(nèi)還有黃花井、黃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黃花園及網(wǎng)球角活動服務(wù)區(qū),。
烈士墓園內(nèi)除了72烈士之墓外,還有被譽為中國航空之父的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家和飛行家馮如之墓,、陸軍上將鄧仲元之墓,、被孫中山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的楊仙逸之墓、被孫中山稱“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的史堅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鴻泰之墓,。
1911年4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發(fā)動廣州起義失敗,喻培倫,、林文,、林覺民,、方聲洞等100多人殉難,,潘達微先生將收殮的72具遺骸營葬此地。
建于1921年(民國十年),。默池正面正處在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經(jīng)之道,。游客走上拱橋,,由于斜坡的作用,,便會不由自主地把頭低下,就像低頭默念,,使人肅然起敬。
于1921年(民國十年)建成,。紀功坊由前后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dāng)時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shè)墓園有功的“獻石”。紀功坊上的橫額,,是12個字的篆文:“締結(jié)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著名的革命黨人章炳麟書寫。獻石堆頂上屹立著自由女神像,,表達了要為建立自由平等國家而奮斗的革命思想。
國民黨安南黨部于1926年3月(民國十五年獻造),。用著名的連柱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為倒卷的青龍,柱底為鯉魚躍龍門,。這對龍柱,,體現(xiàn)了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奮斗的磅礴氣勢。
建于1921年(即民國十年),。當(dāng)時民國菲律賓埠中國國民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獻。池壁上刻著七十二烈士廬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
它出自孫中山先生手澤,,是黃花崗墓園繁多的樹木中最有歷史意義的封植,。1912年陵園初建時,,兩粵廣仁善堂恭請孫中山先生手植松樹四棵,,這是僅存的一棵,。
潘達微,,廣東番禺人,1906年參加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后,,他冒死發(fā)動廣仁善堂收集烈士遺骸及以房契作抵押,購得東郊紅花崗,,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從這以后,,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
碑廊里是后人為紀念緬懷死難烈士所立的碑。
可乘坐6,,11,,16,65,,74,,78,,78A,85,,112,,127,,127短線,,192,201,,219,,220,223,,236,,285,290,,535,,833, 862B,,862,,高峰快線12,高峰快線8,,夜46,,夜5,夜69,,夜71,,大學(xué)城4線到黃花崗站。
5號線——區(qū)莊站,,6號線——黃花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