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發(fā)現(xiàn)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保存完好,是嶺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較大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南越國遺跡》與《海上絲綢之路》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筑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館還設有楊永德伉儷捐贈的陶瓷枕專題陳列和不定期的臨時展覽,。2004年入選國家AAAA級景區(qū),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南越王趙眜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墓中出土各類隨葬品一萬余件,以玉器中墓主身穿的“絲縷玉衣”為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青玉角杯,、十一套組玉配飾、五十八件玉劍飾等都是漢玉中的重大發(fā)現(xiàn),。銅器中刻有“蕃禺”銘文的鼎,、刻戰(zhàn)船紋的提筒和刻有“文帝九年”銘文的句鑃都至為重要。還有古波斯銀盒,、藍色平板玻璃牌飾等大批珍品,。出于墓主身上的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和“趙昩”玉印,確證墓主為第二代南越王,。墓室內外還發(fā)現(xiàn)十五個殉人,。本展覽分為五個單元:文帝金印、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
館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兩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楊永德先生與夫人楊張瑞貞女士捐贈,。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時期為多,釉色五彩紛呈,,造型多式多樣。窯口以唐宋以來北方產區(qū)的河南,、河北為主,有鞏縣窯,、磁州窯、登封窯,、寶豐清涼寺窯,、定窯、耀州窯以及南方的長沙窯和景德鎮(zhèn)窯等,。這批陶瓷枕數量之多,品類之眾,,窯口之廣,,在國內外實屬罕見,。為了表彰香港著名文物鑒藏家楊永德先生的愛國情懷,,1993年博物館還特設專門展廳展示其捐贈的兩百多件陶瓷枕,,按年代和窯口進行分類陳列,,反映了陶瓷枕的源流和興盛情況,。
9:00 -- 17:30(16:45,停止售票及進場)
成人票:10元
學生/老人票:5元
優(yōu)惠政策:
半票:在校大學生,、研究生,,60歲-65歲人士,。
免票:65歲以上長者,,18歲以下未成年,,殘疾人,現(xiàn)役軍人,,消防救援人員,,醫(yī)護工作者。
1,、乘坐203、273,、552,、7,、543,、211,、29,、7,、33路公交在解放北路站下。
2,、地鐵二號線,越秀公園站E出口,。
趙眜玉印
印臺長:2.3厘米,,寬:2.3厘米,通鈕高:1.6厘米,。
“趙眜”玉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間,。覆斗式印鈕,上邊有一個小孔可以系印綬,。印文為陰刻篆書“趙眜”二字,。這枚玉印是墓主的姓名章,它和“昩”字封泥相互印證,,使我們知道墓主人姓趙名昩,。
“右夫人璽”金印
邊長:2.15厘米,,寬:2.15厘米,,通鈕高:1.5厘米,,重:65克,。
“右夫人璽”金印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較小的一枚,但為四個夫人中黃金印璽,。金印以龜為鈕,。
按照漢代禮制,,夫人是皇帝和諸侯王妃妾的稱號,,可以推斷,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國后宮的妃妾,。右夫人的隨葬品數量多,、品質精。漢代以右為尊,,說明她應是諸妃之首。
“文帝行璽”金印
文帝行璽”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印面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個字,,應是南越文王的發(fā)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鈕是一條游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后鑿刻的,龍腰隆起可以用來穿印綬,。
右夫人組玉佩(A組)
組玉佩是一種較復雜的佩飾。右夫人有兩套組玉佩,,A組玉佩,一共由3種不同材料的20個器件組成,,組合復雜,。自上而下依次是:連體雙龍佩,、兩件玉環(huán),、三鳳渦紋壁,、玻璃珠,、十顆金珠,、五件玉璜。
連體雙龍佩的構圖是二龍?zhí)阶埧诰鹞锏男螤?,極富動感,正中間是一個花蒂形的物件,。三鳳渦紋壁的構圖是三只鳳鳥偎依在璧上,,鳳鳥大小不一,,姿態(tài)各異,。五件玉璜分為三種,,玻璃珠下面的那件是一種,透雕四條龍,。中間兩件璜的兩端都雕成龍頭狀,。末端的兩件璜只在器身雕刻渦紋,。
八節(jié)鐵芯玉帶鉤
長:19.5厘米,,虎頭寬:4厘米,。
八節(jié)鐵芯玉帶鉤出土自墓主人棺槨的頭箱,所謂帶鉤,,顧名思義就是古人束衣帶的鉤,。這件帶鉤19.5厘米,,重197.5克,。由一根鐵柱穿連8塊玉而成。鉤首為龍頭,,瘦瘦長長,。鉤尾為虎頭,,用一塊玉細致地雕刻出老虎的凸眼、直鼻,、獠牙,、胡須,、濃眉,。鉤身刻有鱗和鰭,,和繚繞的云紋。
越式銅鼎
南越王墓出土青銅器500多件,,它們大多具有地區(qū)文化特色,,應是本地生產的,。其中越式鼎就有17件,。這兩件大銅鼎出土于后藏室,,它們器形高大,平底直足,,這種鼎起源于嶺南地區(qū),我們稱之為越式鼎,。嶺南越族在周代已經掌握了煉銅技術,,南越王墓出土的銅鼎和其它器物反映了南越國青銅冶煉的較高水平,。
甬鐘
鐘是古代祭祀或王室宴會時必不可少的青銅打擊樂器,,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因大小依次成組懸掛,所以稱為編鐘,,斜掛的我們叫它甬鐘,,直懸的稱它為鈕鐘,。南越王墓出土編鐘共三套,這套甬鐘也可能是南越國自鑄的,,說明了這個王朝對高雅音樂的重視,。
七星紋銀帶鉤
七星紋銀帶鉤,,鉤首是龍頭形狀,,鉤身裝飾著北斗七星紋,。這是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與天文有關的文物,,因而更顯其珍貴。
金泡
金泡分有花泡和素泡兩種,。其中素金泡由金箔片壓制而成,。半球形,,正面渾圓,。金花泡制作頗精,由金箔片壓制而成,,半球形,泡緣有兩道細線紋,,正中是一圓圈紋,外繞心形和點珠紋相間各4個,。每個點珠紋由下面3個小珠上再焊接一個小珠組成,,部分焊接金珠已經殘失,。
陶響盒
古代樂舞時擊拍的用器,。中空,內裝砂礫,,搖動時沙沙作響,,與同時的陶響魚形異實同,。
珍珠地劃嬰孩紋腰形枕
北宋河北定窯長:24.3厘米寬:19.9厘米高:11.4厘米印花是宋代河北定窯普遍采用的工藝高超的技法之一。工藝素雅的定窯印花瓷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的珍品,。這件瓷枕是珍珠地花紋枕中的佼佼者,,也是定窯罕見的珍品。所謂珍珠地,,是在紋飾的空隙處填印細而密的珍珠紋,,故又稱珍珠地劃花。它在灰白色瓷胎上施以印花珍珠作地紋,,在枕面中心劃一豐腴肥滿的嬰孩,,枕側面配以印花紋和珍珠紋,整件瓷枕造型完美,,構圖勻稱,,劃法流暢,充滿了健康的藝術美,,也充分展示了定窯完美的紋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