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陽山位于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鎮(zhèn)張家灘村和古跡坪村交匯處,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素以奇秀著稱,,是古絲綢南路上的一顆瑰麗明珠。商末周初孤竹國君二子伯夷,、叔齊長眠于蓮峰首陽山。
首陽山位于蓮峰山北部和蓮峰山遙相呼應,,西北側(cè)有石門,,因兩座石巖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shù)匾痪?。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后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在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shù)厮追Q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開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起碼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在自然景觀方面,,首陽山山勢高聳,植被茂密,,崖巒聳翠,,森林覆蓋率高,。登上山頂,可以遠眺群山連綿,,近觀蒼翠欲滴的綠色植被,。山間清泉涌波,景色秀美,,是避暑和觀光的好去處,。此外,首陽山還以奇秀著稱,,素以石門夜月等奇景聞名,,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探訪。
首陽山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它因儒家先賢伯夷,、叔齊采薇隱居、抱節(jié)守志于此而名貫古今,。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他們因互相謙讓王位而離開故國,,后投奔周武王未果,,最終選擇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終餓死于此。他們的故事被后人廣為傳頌,,成為了善,、德、仁,、義,、清廉、愛國,、愛民等德源文化的發(fā)源地,。
渭源是古絲綢之路在今甘肅境內(nèi)的必經(jīng)之地。在渭源縣城東南約30公里的蓮峰鄉(xiāng),,坐落著一座喀斯特地貌小山,,即首陽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國(在今河北?。┑膰袃蓚€兒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國王很鐘愛叔齊,,想把王位讓給他,伯夷知道了父親的心意,,主動離開孤竹,;叔齊不愿接受哥哥讓給他的王位,也躲了起來,。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贍養(yǎng)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國,,并在那里定居下來。后來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繼位,。武王整頓內(nèi)政,擴充兵力,,進軍討伐商紂,。伯夷、叔齊聽說這件事后,,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馬韁繩,,勸諫道:“父死未葬,就大動干戈,,攻伐別人,,這能說是孝嗎?作為臣子,,卻去攻伐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將士聽了這些話,,非常生氣,拔出劍來要殺他們,,被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說:“這是講道德的人?!狈愿缹⑹坎灰獮殡y他們,。等到打敗了殷紂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為天子時,,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件可恥的事,決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們互相攙扶著離開了周朝的統(tǒng)治區(qū),,沿渭河而上,在首陽山隱居下來,,靠采薇菜充饑,。快要餓死時,,作歌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罷,,遂餓死在首陽山上,。
明萬歷二十三年戶部主事楊恩就此事撰文進行論證,文章被人雕刻成碑,,立在渭源縣蓮峰鄉(xiāng)蓮峰山五臺下,。此碑高7尺,寬3,,5尺,,文1184字。碑文認為全國雖有五處首陽山,,而以渭源首陽山為真,。作者引經(jīng)據(jù)典,多方論證,??淌舟E清晰,書法剛勁有力,,堪為明代碑碣書法中的上品,。石碑的背面刻的是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鞏昌知府曹司牧撰寫的《改建首陽山夷齊詞記》,,文中介紹了伯夷,、叔齊的生平及歷代奉祀概況,并說明了改建的原因和經(jīng)過,。由于此碑論據(jù)確鑿,,資料翔實,引起了許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重視。明代朱燮遠,、清代左宗棠還以此碑文為藍本,,撰寫了夷齊廟碑文。
在墓后面百余步,,是后人為紀念伯夷,、叔齊而修建的清圣祠。此祠最早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后因兵亂而毀,。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人們集資重建,,現(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院內(nèi)有正殿五間,殿前左右墻壁上嵌著墨綠色的大理石,,上刻清代湖南范紹儒撰寫的《首陽山懷古詩(并序)》以及隴西汪凌撰寫的《重修清圣享堂碑記》,。院內(nèi)還有一塊《首陽山新建清圣廟碑》,碑文是左宗棠撰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