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豐農民畫是一種民間繪畫藝術形式,。歷經(jīng)百年,,以關東地區(qū)民俗為養(yǎng)分,融合漢,、滿等北方民族文化元素,,可以說農民畫是生產者的藝術,接觸生活觀察社會,,大膽的向生活索取,,表現(xiàn)自己對社會實踐的真實感受,形成自己真誠無偽,、質樸稚拙的特點,,以現(xiàn)實生活為源泉,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形象質樸,、色彩明快,、構圖飽滿,、凝重和諧裝飾性強的農民畫作品。
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是勞動人民審美意識,、社會觀念的反映。
2011年在吉林省省文化廳撥??顬闁|豐縣文化館修建館舍和農民畫展廳,省政府撥??顬闁|豐縣修建了“東豐●中國農民畫館”(著名書畫家:范曾 題),,該館現(xiàn)已收藏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眾多的優(yōu)秀農民畫作品。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期間,,100幅東豐農民畫首次作為吉林省珍貴禮品,,被贈送到全國各界政協(xié)委員手中。蘊含濃厚文化底蘊的東豐農民畫,,不但受到委員們的充分肯定,,而且得到普遍贊譽,成為閃耀的“禮品小明星”,,極具收藏價值,,受到委員們的青睞。
為了慶祝建黨88周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由遼源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東豐縣委縣政府聯(lián)合舉辦了“東豐農民畫展”,。吉林省副省長王守臣專程來到遼源市,觀看了東豐農民畫展,。副省長王守臣在市領導陪同下,,饒有興趣地觀看東豐農民畫,了解東豐農民畫的有關情況,,并不時地對每幅畫進行品評賞析,。他對一些妙趣橫生,惟妙惟肖,、反映現(xiàn)實,、展示風情,內容深刻的作品大加贊賞,。
遼源市委書記馬明,,市委副書記宋春芝,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恩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薛金安等領導觀看了畫展。馬明書記對參展作品給予高度評價,。他說,,看了畫展耳目一新。此次展出的200多幅東豐農民畫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多樣,緊跟時代,,反映了農村新的變化,。許多作品亮點紛呈,貼近農民生活,,歌頌黨的政策,,具有時代氣息,緊跟農村變化,,充分展示了近幾年來東豐農民畫的創(chuàng)作成果,,也預示著東豐農民畫更加美好的發(fā)展前景。
東豐縣素以“神州鹿苑”聞名于世,,以龍的圖騰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現(xiàn)代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土壤。早在二百多年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對傳統(tǒng)民間美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繪制年畫、彩棚繪畫,、毛草紙畫,、剪紙、窗花等,,以至于后來發(fā)展的傳統(tǒng)民間版畫,、墻報畫、壁畫等,。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東豐縣南屯基鎮(zhèn)紅榔頭村的農民,在李俊杰,、張玉艷等的帶動下,,幾十位農民自動拿起畫筆,開創(chuàng)了東豐農民畫的新紀元,,闖出一條“以民族傳統(tǒng)為根基,,以關東民俗為養(yǎng)分,以自身生活為源泉”的創(chuàng)作之路,。
隨著作者群體的不斷擴大,,他們立足家鄉(xiāng)沃土,,傳承傳統(tǒng)民間繪畫,巧借他山之石,,創(chuàng)作出一幅幅鮮活的農民畫作品,,這些作品以形象質樸、色彩明快,、結構新穎飽滿為特征,,洋溢著關東優(yōu)秀文化特色和濃郁的北國民俗風情趣味,粗獷豪放,,凝重和諧,。
改革開放以來,東豐農民畫日漸繁榮,,反映現(xiàn)代鹿鄉(xiāng)農民生產,、生活,,特別是新農村建設的大量作品不斷涌現(xiàn),。
1983年張玉艷創(chuàng)作的《幸福的晚年》在全國首屆農民畫大展賽中獲唯一的一等獎。2005年,,在中國農民書畫暨“千兆杯”大展賽中,,劉丹創(chuàng)作的《鹿鄉(xiāng)春秋》獲唯一的一等獎。
2006年,,在農業(yè)部舉辦的中國第二屆農民書畫大展賽中,,呂延春創(chuàng)作的《農家新貌》和劉丹創(chuàng)作的《農民畫培訓班》分獲一等獎。東豐縣農民畫已有121幅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其中有24件作品被炎黃美術館收藏),;有4件作品被北京同仁堂博物館收藏,;400余件作品被聯(lián)合國和世界知名美術館收藏;1114幅作品先后被選送到聯(lián)合國和日本,、韓國,、加拿大、德國,、阿根廷等國家展出,;6000余件作品被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友人收藏,;145幅作品在國家各類展出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 284幅作品受到國家,、省級表彰和獎勵,;有40多幅作品作為全國美術教育教材;為姹紫嫣紅的中國農民畫園地增添一株長白山下的奇葩,。
東豐縣農民畫的繪畫技藝和風格曾被省文化廳譽為東豐“三絕”之一,,1988年,,東豐縣與上海金山縣、陜西省戶縣,,同時首批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xiàn)代民間繪畫畫鄉(xiāng)”,。
1996年4月30日,東豐農民畫首次進京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親筆為東豐農民畫題詞“關東情”,。
2008年,吉林省東豐縣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2000年,,由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東豐農民畫冊《關東情》,在國內公開發(fā)行,,首印5000冊,,很快銷售一空,成為國內收藏愛好者的珍品,。
吉林東豐縣與上海金山區(qū),、陜西戶縣并稱為我國三大農民畫之鄉(xiāng)。東豐一帶的農民喜好畫畫,,冬天地里干不了活,,閑得慌便找來五顏六色的紙,畫些花草或是小動物,。
最初是幾個人悄悄地畫,,后來大家見有趣便跟著學。
如今,,東豐農民畫日臻成熟,,先后涌現(xiàn)出了1200多位業(yè)余作者。
東豐農民畫飽蘸著濃郁的北國風情,,色彩鮮艷奪目,,裝飾性極強。
它不似學院派的作品那樣講究技法,,而重在表現(xiàn)生活的真實,。
像《責任田》、《村頭舞會》,、《東北大秧歌》,、《馴獸》等作品,光看標題你就可以想到其中所表現(xiàn)的內容,。
作者們往往用質樸的筆觸,,將這些生活的場景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正如美學家王朝聞所言:“這些農民畫雖土氣十足卻有相當?shù)乃囆g魅力?!?/p>
早年,,東豐農民畫純屬消遣之作,后來名聲越來越大,,199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畫展,。
從那時起,農民們嘗試著把作品打入市場,。
如今,,東豐縣有30多位農民畫專職繪制者,每年有2萬余件作品外銷至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效益好一些的每戶僅此一項年收入2萬到3萬元,。
這一隊伍還在不斷壯大,,繪畫業(yè)成了東豐縣別具一格的新興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