閼伯臺,,古稱商丘,,民間稱火星臺、火神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臺遺址,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對研究中國天文發(fā)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閼伯臺是帝嚳之子閼伯所建造的觀星臺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于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后,,人們就按他的遺愿,將他葬于臺下,,因其封號為“商”,此臺又被稱為“商丘”,。
2000年9月25日,,閼伯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活動
閼伯臺廟會,,又稱火神臺廟會,,拜火神是一種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活動?;鹕衽_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簡稱“臺會”,,當?shù)乩习傩談t習慣叫它為“朝臺”。 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為閼伯添土圓墳并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臺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fā)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 據(jù)考證,,火神臺廟會至清代乾隆年間最為盛大,。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jié)未到,火神臺附近方圓幾里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 從農(nóng)歷正月初一開始,,到二月二方散,會期近一個月,,是一年中最 大的朝拜活動,。廟會期間,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的群眾,,紛紛涌向火神臺,。香客們?nèi)绱蓑\,皆因對火神的崇拜,,認為朝拜后,,火神會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 臺會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會,,朝臺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行報到,然后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各分會朝拜時,僅隨朝臺進香隊伍奏樂的嗩吶吹奏者就有百余人,。各地的香客朝臺各有程式,,五彩紛呈,,是一種各地民俗大展示,內(nèi)容豐富多彩,,觀者人山人海,。香客游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計其數(shù),,每天到會人數(shù)有10多萬人,。臺會上,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獨桿轎,、拉秦檜,、武術、龍燈等各種民間藝術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各路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面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琳瑯滿目,,品種繁多,制作精巧,,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其叫賣聲也是各色腔調(diào),,此聲蓋過彼聲。朝臺的人們大多要買上一兩件給孩子作為過年喜慶之物,,讓其盡興玩耍,,以增添喜慶和吉利氣氛。 廟會之上還有人另辟場地斗雞,、斗狗,、斗羊、斗蟋蟀,,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當?shù)匕傩胀砩媳硌莸摹盎瘕埼琛保ㄒ嗝麧L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火是火神功績的體現(xiàn),火龍與青龍相對起舞,,二龍戲珠,,百般花樣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氣氛。朝臺的各種儀式為商丘獨有,,與別處不同,。 六月二十三,又是傳說中火神的祭日,,周邊四省群眾仍是絡繹不絕,,朝臺進香,這次廟會一般也長達10天,。像這樣隆重系統(tǒng)的祭祀活動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是極其罕見的,。 建筑來源
在原始社會時,繼顓頊以后,,帝嚳為商的首領,。帝嚳看到商地人民沒有火,就讓自己的兒子閼伯到這里擔任“火正”,。一是管理火種,,二是祭祀火星并觀察火星的運行。古代人們?yōu)榱擞^測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恒星的運行,把天區(qū)分成大小不等的二十八個小區(qū),,稱二十八宿,,作為觀測時的標志,用來說太陽,、月和五星運行所到達的位置,。其中東方蒼龍七宿有一個星宿對著商丘,它就是心宿,,又叫火星,、商星。這顆星在4200年前,,每年都有運行不變的規(guī)律,,它何時東出、何時南中,、何時西落,,每年再現(xiàn)的時間都非常準確。當時,,閼伯就用這種最簡單的辦法用肉眼觀天來定農(nóng)時,、分季節(jié),告訴人們什么時候開始收割,,什么時候開始耕種,,用以指導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據(jù)說這種以大火星的變化來指導農(nóng)時的觀測一直延續(xù)到公元前11世紀,。 商祖契被稱為閼伯,,是由于太歲星在卯時出現(xiàn)叫“單閼”,在甲年出現(xiàn)叫“閼逢”,,久而久之,,觀察火星與太歲星的火正就被稱為閼伯,觀測大火星的地方被稱為閼伯臺,、火星臺,。由于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于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 閼伯死后,,人們就按他的遺愿,,將他葬于臺下,。 建筑布局 閼伯臺毗鄰燧皇陵,形如墓狀,,高35米,,周長270米,為圓形夯土筑成?,F(xiàn)存閼伯臺上有閼伯廟,又稱閼伯祠,,為元代建筑,。廟宇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臺下有戲樓,、大禪門等建筑。正殿上有“離宮正位”四字,。東為昭明殿,,西為相土殿。明清以來,,幾經(jīng)修葺,。 房舍宏偉,飛檐走獸,,紅墻綠瓦,,色彩鮮艷。華商文化廣場與閼伯臺連為一體,,廣場總面積65268平方米,,共有4個主體工程:王亥像、萬商廣場,、富商大道和三商之門,。 該工程項目創(chuàng)5項"中國第一":第一個以商人為主題的廣場;第一個由兩萬多個"商"字圖案構成的廣場,;第一座商人始祖大型雕像,;第一條由中國歷朝歷代法定貨幣圖案鑲嵌成的大道;第一座由漢字構成的廣場大門,。這里不僅是"商"文化的再現(xiàn),,也是新的旅游觀光場所和地標。
4500多年前,,始建,。
金代,臺上的閼伯廟被毀。
明清時期,,閼伯臺經(jīng)過幾次修葺,。
1981年,閼伯臺又經(jīng)歷一次修葺,。1996年,,應當時的商丘縣人民政府之邀,來自北京,、南京天文臺和全國的文物考古專家,,通過研討論證,確認這里是全國現(xiàn)存最早的觀星臺遺址,。并從考古勘探中推知,,最遲在東周時期這里已堆起了很大很高的臺。
2000年9月25日,,閼伯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丘之名
閼伯臺下的土丘即閼伯始封之商丘。商丘地名即由此而來,。閼伯臺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更顯得高大突兀。此臺為古代商丘都城一帶的最高點,,再加之古人認為閼伯臺的精氣上應商星,,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把閼伯臺看作是商丘的象征,。
東方普羅米修斯
商丘是一個多流傳神話的地方,其中就有這樣一個關于閼伯的傳說:閼伯原來是天上的“火神”,,因偷偷向人間投放火種而違犯了天規(guī),,天帝要把他貶到凡間為民。閼伯將要從天上下來的時候,,又偷偷將火種藏在身上,,帶到了人間。時隔不久,,閼伯盜火的事讓天帝知道了,,于是,天帝震怒,,發(fā)了一場大洪水,,要淹沒人間的火種,懲罰閼伯,。地上的洪水像猛獸一樣撲向商丘,,人們嚇得四處逃散,。而為了保存火種,閼伯筑起了高臺,,搭起了遮雨的棚子,,獨自一人留在高臺上看守。洪水退后,,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的時候,,高臺上的火種還在燃燒,而閼伯已餓死在火種旁邊,。
這傳說有些類似于西方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間的神話故事,。這不奇怪,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因為人們對于文明起步的解碼,同樣只能起止于蒙昧,,起止于一種超自然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