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劇博物館坐西向東,平面呈長方形,,廣三路,,正祠三間四進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中軸線上布置頭門,、拜亭、中堂,、后堂等主體建筑,,兩側(cè)對稱布置廂房,以巷道與主體建筑連接,,是國內(nèi)首家粵劇專題博物館,、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國民旅游休閑示范單位,、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廣東粵劇博物館主要陳列展出的是關(guān)于粵劇的專題性展覽,采用了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jié)合的展覽形式,,以“介紹粵劇的發(fā)展歷史,、粵劇的舞臺藝術(shù)以及粵劇的名伶風采”為主要內(nèi)容,分史,、藝,、人三大部分,展出了明清至當代的粵劇劇本,、木魚書,、海報、戲服,、樂器以及早期的粵劇電影,、唱片,、劇照等珍貴展品,較充分地展示了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有的風韻,。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進館(免費開放,逢周一及除夕閉館)
公交車線路:104,、105,、117、117B,、136,、139、桂26路,。(目的地站點:兆祥公園站,;票價:2元/人。)
班次:(104,、105,、136、139)7—12分鐘/班,;(117,、117B、桂26)15—18分鐘/班,。
首/末班車時間:6:30—22:00
下車后如何到景區(qū):步行進入兆祥公園內(nèi)
地鐵
目的地站:(廣佛線)普君北路站
目的站點出口:E出口
班次:廣佛線2—5分鐘/班
廣東粵劇博物館館舍前身是兆祥黃公祠,,于民國九年(1920年)建立,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重修。同年5月20日,,成立廣東粵劇博物館,;初名為佛山粵劇博物館,隸屬于佛山市博物館,。同年5月23日,,開館。
2004年4月2日,,更名為廣東粵劇博物館,。
2007年7月30日,佛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將其移交給佛山市禪城區(qū)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歸屬佛山市禪城區(qū)博物館管理,。
2007年11月1日,廣東粵劇博物館陳列展覽經(jīng)過修改后重新對外開放。
為保護,、傳承和推廣粵劇文化藝術(shù),,作為佛山中心城區(qū)的禪城自2008年起,以廣東粵劇博物館為陣地,,在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廿八華光誕辰之日舉辦華光誕民俗活動,。該活動已成為禪城民俗品牌活動之一,每年活動都精彩紛呈,,好戲連臺,,是全球粵劇藝人尋根問祖的文化盛會,也是粵劇藝人與粵劇愛好者交流互動的聯(lián)歡會,,享譽海內(nèi)外,。活動吸引了來自法國,、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全球1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粵劇名家,、粵劇團體、粵劇發(fā)燒友齊聚一堂,,共慶華光誕辰,。此外,廣東粵劇博物館不定期舉辦私伙局粵劇表演,、粵劇名家交流對話等活動,,讓更多市民能近距離地欣賞到精彩的傳統(tǒng)藝術(shù)表演,領(lǐng)略藝術(shù)名家的風采,,讓他們進一步熟悉,、了解、喜愛粵劇,,利于促進粵劇的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