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遜巖位于沙溪鎮(zhèn)大石兜村東北面的小山上,,為中山風景名勝之一,。巖洞中有觀音大士神像供放,故虎遜巖又名觀音巖,?;⑦d巖歷史悠久,巖中觀音廟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大石兜村高肖孝廉所筑,。山邊及山上巨石密布,多所象形,,山門紅棉掩映,,山上古松參天,清幽古樸,。清朝至民國初,,此景最為鼎盛,本地及縣城游覽探勝者,,四季不絕,。《沙溪鎮(zhèn)志》記載,,虎遜巖原有八景:浴鳶池,、仙人掌、馴虎洞,、獅子門,、蟾蜍石,、三杯盞、曬經(jīng)臺,、駐馬埔,。這些景點于文革時被毀,部分雖經(jīng)修葺,,始終遜色于前,。
據(jù)遍布碼頭山的摩崖石刻記載,山上廟宇曾于清代乾隆,、同治,、宣統(tǒng)年間歷經(jīng)多次重修。山門“虎遜巖”三字,,是香山縣知縣林德泉用楷書題寫,。石刻對聯(lián):“怪石野云開法界;木棉仙荔共長春”,,是清乾隆庚五十五年(1790)間香山縣知事鎮(zhèn)西彭翥(zhu)用篆體文所書,。只是原來的廟宇在60年代已經(jīng)被拆除,現(xiàn)在廟宇是80年代重建的,。
除了奇石廟宇,,虎遜巖最吸引人的要數(shù)虎遜巖傳說了。傳說明代初年,,香山縣內(nèi)有三只吊睛白額老虎,其中一只就在隆都地區(qū),。老虎不僅叼豬銜羊,,還吃人,搞得附近村民人心惶惶,,談虎變色,。一日吊晴白額虎來到大石兜村背后山崗上,遠遠見山洞中有一和尚在打坐念經(jīng),,老虎大喜,,以為今日當可飽餐一頓。老虎漸漸走近,,就在它張開血盆大口躍起半空撲下之際,,和尚用手一指,大喝一聲“住”,,老虎便從半空跌落,,動彈不得。原來這和尚名為元默,,乃得道高僧,,道行非凡,。老虎無奈,又動彈不得,,只好馴服于元默,。
從此以后,老虎每日五更便伏于元默和尚座側,,靜聽和尚念經(jīng),,不敢懈怠,更不敢再滋擾百姓,,傷害生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元默和尚見老虎已徹底覺悟,,便勸它到南嶺深山密林中養(yǎng)生。老虎望著元默和尚,,眼淚直流,,依依不舍。元默最后又向它說了數(shù)句佛偈,,把手一揮,,“去罷”!
從此老虎離開了隆都,元默和尚亦云游而去,,大石兜村背后之巖洞,,便名叫虎遜巖。
也有傳說,,老虎并沒有離去,,元默離去后,老虎甘當廟宇和碼頭山的守護之神,,死后還化作一塊巨石,。如今觀音廟內(nèi),有一大石,,形狀老虎,,頗有老虎俯臥回頭之勢。更有傳說,,該虎聽經(jīng)日久,,獸性漸褪,最后竟化成謙謙君子,。
山中故事虛虛實實,,但是以前香山地區(qū)確有老虎存在。自明清時期起,,已有香山虎患的史料記載,,清康熙《香山縣志》記載“弘治三年,,虎暴龍眼谷字二都,恭常都傳沙魚變虎”,,也就是說,,1490年,龍眼都(今沙溪,、大涌,、橫欄一帶)及谷字都(今三鄉(xiāng)、神灣一帶)虎患猖獗,,恭常都(今香洲,、前山、坦洲,、橫琴一帶)還流傳這鯊魚變異成虎一說,。
想來,關于元默馴服虎的傳說,,無論歷史真相如何,,它都寄托了隆都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