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下有懷》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shí)的感懷,,觸景生情,,流露出詩人心中的閑愁。
秋宵月下有懷【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①濕。驚鵲棲②未定,,飛螢卷簾③入,。庭槐寒影疏,鄰杵④夜聲急,。佳期⑤曠何許,!望望⑥空佇立⑦。
①沾:潤濕,。
②棲:棲息,。
③簾:即竹簾,,可以卷起,故稱卷簾,。
④杵(chǔ):舂米,、搗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動(dòng)詞,,指搗衣,。
⑤佳期:原指與佳人相約會(huì),后泛指歡聚之日,。
⑥望望:望了又望,。
⑦佇立:久久站立。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diǎn)光亮。隨著卷起的門簾飛進(jìn)了房間,。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樹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涼。而這個(gè)時(shí)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促,。相隔遙遠(yuǎn),。如何去約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悵地望著同樣遙遠(yuǎn)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樣傻站著。
這首詩是孟浩然在異鄉(xiāng)月夜思念親人而作,。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詳,。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早年隱居鹿門山,“以詩自適”,。年四十,,游長安應(yīng)進(jìn)士試,不第,。曾漫游東南各地,。張九齡鎮(zhèn)荊州,,辟為從事,不久辭歸,,病卒,。孟浩然生活在“開元盛世”而終身布衣,徘徊于“朱紱心雖重,,滄州趣每懷”的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今存詩二百六十余首,多數(shù)以田園山水為主要描寫對(duì)象,。大部分是五言短制,,沖淡清曠,富于韻味,,不單純追求秀句巧對(duì),。有《孟浩然集》。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shí)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guān)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guān)系,。
第三,四句“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飛”,,這是極好的動(dòng)態(tài)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duì)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dú)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qiáng)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fā)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huán)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yuǎn)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fā)現(xiàn)并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黃?。骸懊虾迫坏摹肚锵孪掠袘选芬酁橐黄髟滤监l(xiāng)的上乘之作,。它被世人傳詠至今的原因,,不在于他表達(dá)感情的直白和熱情,也不在于其氣勢(shì)的壯闊,,因?yàn)樗葲]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狂放豪邁,也沒有‘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的威懾,,它更以它的獨(dú)特的意境,,清冷的情思為后人所慨嘆,?!?/p>
劉辰翁:“亦自纖麗,,與‘疏雨滴梧桐’相似,謂其詩枯淡,,非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