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舍布局
四合院
四合院東西廂房和后罩房兩側(cè)的房間,,當(dāng)年分別做過會議室、秘書辦公室及家人的住房,,如今已辟為展室,。展覽從文學(xué)、歷史和生平三個方面立體地表現(xiàn)了郭沫若這樣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東廂房為《郭沫若的文學(xué)世界》,,包括“詩文”,、“史劇”、“譯著”三個專題,;西廂房為《郭沫若與中國史學(xué)》,,包括“古代社會研究”、“甲骨金文探奧”,、“先秦諸子批判”,、“歷史人物評說”四個專題。觀眾通過這兩部分內(nèi)容可以了解郭沫若在文,、史兩大領(lǐng)域中的成就與貢獻,。后罩房的《郭沫若的人生歷程》則講述了郭沫若追求理想、以身報國,,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86年的風(fēng)雨人生。展覽以郭沫若的一句平靜而有震撼力的話作為結(jié)語:“我要以松柏的態(tài)度來刻畫出自己的年齡,,能成為合抱的大木給天下的勞人以一片清蔭,,即使中途遭了電擊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殘骸能夠供給貧苦人一把取暖的柴?!?/span>
四合院北房為原狀陳列室,。正中是郭沫若的客廳。沙發(fā)擺成馬蹄型,。鋼琴前面的單人沙發(fā)是郭沫若接待外國朋友時習(xí)慣的坐椅,,主客人在他左手,正中的位置上,。他雙耳重聽,,助聽器只能帶在多少有些功能的左耳上,所以只好打破以右為上的常規(guī),。沙發(fā)后面的背景是中國著名山水大師傅抱石的巨作,,寫郭沫若游九龍淵詩意。在這幅丈二山水的下面,,主人陳列了一排他所喜歡的石頭,,造型自然,各顯神韻,。郭沫若曾有詩自述說:“我亦愛石人,,愛石之性堅,縱使遭磨礱,,以方寓于圓,。”
客廳
客廳東面與郭沫若的辦公室相接,。一排書柜依西墻而列,,書柜上方橫掛著毛澤東的真跡《西江月·井岡山》。對面是于立群的隸書中堂,,錄毛澤東詞《沁園春·雪》,。南窗下面對面放著兩張書桌,主人常用的是東邊那張,。黑電木的墨盒,、北京牌的藍黑墨水、普通的極品狼毫……正是用這些最平常的文具,,晚年郭沫若完成了《蘭亭序》真?zhèn)蔚恼摫?、《李白與杜甫》、《出土文物二三事》,,還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東風(fēng)第一枝》和平生最后一部譯作《英詩譯稿》,。辦公室東邊的小門通向臥室,這是東耳房,。一部百納本的《二十四史》伴著一張棕繃床,、綠格子的床單使小屋顯得樸素寧靜,。
前排北房和后罩房之間隔著一個南北窄、東西長的小院,。郭沫若和夫人每年都在這兒種瓜點豆,,絲瓜、苦瓜不用說可以自給自足,,而且更忘不了種上一兩株蛇瓜,,那長得頗似蛇一樣的果實最能引起客人的興趣。穿過瓜架,,后罩房中間是于立群的寫字間,,郭沫若常在這兒和夫人一起寫字讀帖。三面墻上交相輝映著他們的書法佳作,。左邊是夫人的小篆條屏,;右側(cè)是郭沫若和夫人合作的青銅器拓片的題跋;正面是一幅郭沫若的行草《詠武則天》,,透著書家豪爽灑脫,,慣為古人作翻案文章的氣質(zhì),詩言志,,文如人,,筆酣墨暢,,情躍紙上,。
園子
垂花門外的園子里另是一番景象。綠茵中一對石獅游玩嬉戲,,正由于主人的不拘一格,,它們才沒有站在大門外顯示力量,而是輕松活潑地蹲在草地上,。與石獅遙遙相望的是垂花門前兩口不成對的銅鐘,,一左一右,和門前兩株古柏相伴為伍,。稍高的一只鑄于明末天順丁丑年,;另一只鑄于乾隆甲子年。它們都是郭沫若的收藏,。
一尊郭沫若銅像悠然自如地坐在枝葉紛披的銀杏樹下,,它穿越時空,留下了一個文化先驅(qū)的姿態(tài):似在沉思,,又似在與前來的朋友傾心交流,。
郭沫若是個愛花愛樹,親近自然的人,。自從他成為這個院子的主人,,最大的變化就是花木逐年增加,。
院里最好的時節(jié)是春天的四、五月間和秋天的十月,。春天,,滿院的色彩變換不停,百花爭妍,,各成氣象:黃色的報春的連翹,,粉紅色的熱熱鬧鬧開滿一樹的西府海棠,猩紅的鐵桿海棠,,雍容的牡丹,、芍藥,特別是滿山滿地的二月蘭,,年年自生自長,,開起花來一片淡淡的紫色。這野花不光好看而且味道清香,,每逢春天,,它們是郭沫若一家頓頓不少的時令野菜。
秋天的色彩不在花而在于葉,,全院十棵銀杏在秋陽之下金光燦燦,,渾如十只金色孔雀展開了它們?nèi)A美的尾翼。銀杏是郭沫若最喜歡的一種樹,。它們是中國特產(chǎn),,而且是古代孑遺生物中僅存的遺跡,郭沫若稱之為“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或許這正是對歷史有特殊癖好的詩人格外喜歡它的一個原因吧,。銀杏的樹干端正挺勁,獨立不倚,。夏日里,,繁密的葉片像綠色的羽扇為人們送來絲絲涼爽。它的葉子潔靜美麗,,卻沒有能引起人們注意的花,,甚至人們不曾觀察得到它們含苞、授粉的過程,。春去秋至,,雌性的枝株便無聲地送來簇簇滾圓的白果,然后和雄性的伴侶一起把綠色的樹冠變得金碧輝煌,,給收獲的季節(jié)增添著神圣隆重的氣氛,。
如今這里也是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和郭沫若中國歷史學(xué)獎 常設(shè)機構(gòu)的所在地。
機構(gòu)設(shè)置
郭沫若紀念館下設(shè)研究室、文物與陳列工作室,、公眾教育與資訊中心,、辦公室。
研究室
組織開展郭沫若思想,、學(xué)術(shù),、文化及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和學(xué)術(shù)活動;收集,、整理,、編輯郭沫若著作和研究資料;負責(zé)中國郭沫若研究會會務(wù),。
文物與陳列工作室
從事與郭沫若生平及學(xué)術(shù),、國務(wù)活動相關(guān)的文物資料的征集、鑒定,、保護和研究利用,;負責(zé)展覽內(nèi)容與形式的設(shè)計及制作策劃。
公眾教育與資訊中心
制訂落實紀念館對外開放工作方案,,組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負責(zé)信息化建設(shè),更新維護公眾網(wǎng)絡(luò),;承擔(dān)“郭沫若中國歷史學(xué)獎”相關(guān)工作,。
辦公室
負責(zé)館內(nèi)人事黨務(wù)和各項行政事務(wù),包括基建維修,、安全保衛(wèi),、綜合治理和離退休干部工作。
歷史沿革
郭沫若紀念館地處北京市西城區(qū)前海西街18號,,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公園靜心齋,。1965年,,北京市調(diào)整路名和門牌號以前,這里原為 “西河沿8號”,。紀念館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0平方米,大門坐西朝東,,門匾“郭沫若故居”為鄧穎超1982年9月題寫,。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在清朝年間是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由樂達仁堂購買了這片地產(chǎn),,修建了如今的庭院。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大使館館舍,,后由宋慶齡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號遷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這里度過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
郭沫若逝世以后,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于1979年遷入本院,,隨后不久醞釀組成了“郭沫若紀念館籌備小組”,。1982年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把郭沫若這個晚年的居住地定名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郭沫若故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1月16日,郭沫若誕辰90周年時,,“郭沫若故居”舉行定名揭幕儀式,,同時舉辦了短期的郭沫若生平展。1988年6月12日,,在紀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際,,“郭沫若故居”正式對外開放,由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和全國雕塑規(guī)劃小組共同建造的郭沫若全身銅像在故居的草坪上落成,,國家副主席王震為之揭幕。
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現(xiàn)更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決定將“郭沫若故居”更名為“郭沫若紀念館”,。
2000年5月,,郭沫若紀念館經(jīng)過一年的維修重新開館,各展室陳列品做了大幅調(diào)整,,更加方便游人從不同角度了解這位20世紀文化名人的的一生,。
作者生平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作家,、文學(xué)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xué)家,、思想家、古文字學(xué)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xiāng)沙灣鎮(zhèn),。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xué)堂學(xué)習(xí),,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xué),,先學(xué)醫(yī),后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fā)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后,,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后,他擔(dān)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xué)文化方面的領(lǐng)導(dǎo)工作,,同時堅持文學(xué)創(chuàng)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lǐng)袖。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他在日本福岡發(fā)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fēng),。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chuàng)造社,,編輯《創(chuàng)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xué)畢業(yè),、回國后繼續(xù)編輯《創(chuàng)造周報》和《創(chuàng)造日》,。1923年后系統(tǒng)學(xué)習(xí)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chǎn)階級文學(xué),。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
參觀指南
交通
電車:111、107,、118路,,汽車:13、 701,、850,、810路北海北門站下車,什剎海體校門口往右拐,,走50米左右即到,!
開放時間
周二——周日9:00—16:30,。元旦至春節(jié)期間及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及優(yōu)惠條件
成人:20元 學(xué)生:10元(大學(xué)本科及本科以下憑學(xué)生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