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陳列
馬本齋烈士紀念館主體分為9部分,,分別展示了馬本齋烈士的生平事跡。第一部分:苦難童年,。該部分展示的是馬本齋少年時期的困苦經(jīng)歷,。馬本齋出生時,,正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大清帝國茍延殘喘,,帝國主義肆意侵略,。馬本齋家境貧寒,兄弟三人靠父母的辛勤勞作養(yǎng)活,,他10歲入私塾讀書,,聰明伶俐,好學上進,。13歲那年,,家鄉(xiāng)遭大旱,碌碡沒翻身,。為了生存,,他輟學隨父到張家口,、內(nèi)蒙古等地謀生,。流離失所,輾轉(zhuǎn)顛簸,,饑寒交迫,,受盡凌辱。
第二部分:上下求索,。展示青年馬本齋投軍入伍,,由于他品行端莊,辦事認真,,不久便當了“棚長”(班長),,并被選送到沈陽北大營講武堂學習。畢業(yè)后,,被授予排長職務,。此后,連長,、營長,、副團長不斷升遷。1932年,,部隊被國民黨改編,,移至山東膠東地區(qū)。馬本齋任團長,,深得上司賞識,。但他對軍閥連年混戰(zhàn),百姓生靈無辜遭受涂炭十分不滿,,對官場的荒淫無恥,、爾虞我詐更是切齒痛恨,,為自己一腔抱負不能實現(xiàn)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1935年,,苦悶中的馬本齋憤然解甲,,回到故土——東辛莊。
第三部分:奔向光明,。在這一部分,,記述的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日寇大舉進犯華北,。面對亡國滅家的危險,,馬本齋拒絕了一些土匪頑劣武裝的誘惑、脅迫,,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組織本村70余名回族青壯年,,打出了抗日義勇軍的大旗,。1938年3月,他率隊到河間,,參加了孟慶山領(lǐng)導的河北游擊軍,,編為冀中回民教導隊。從此,,揭開了他7年武裝斗爭波瀾壯闊的序幕,。
第四部分:千里馳騁。這部分向人們展現(xiàn)了1940年初到1941年7月期間,,面對日軍企圖封鎖分割我抗日根據(jù)地的嚴峻形勢,,馬本齋率回民支隊在深南(深縣南部)、大清河畔,、白洋淀,、無極、定縣等地由南向北,、由西向東,,千里馳騁,打出了軍威,,擴大了影響,,消滅了敵人,壯大了自己,,被冀中軍區(qū)譽為“打不爛,、拖不垮、攻無不克的鐵軍”,,毛澤東同志也欣然命筆,,稱回民支隊是“百戰(zhàn)百勝的回民支隊”,。
第五部分:母子英雄。這部分講述的是在1941年7月以后,,馬本齋率回民支隊戰(zhàn)斗在建國縣,,與日軍駐河間聯(lián)隊長山本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幾番交手,,山本都被打的頭破血流,。黔驢技窮的山本,在叛徒哈少甫的幫助下,,8月26日凌晨,,派兵包圍了東辛莊,將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抓到河間憲兵隊,,逼迫馬母招降馬本齋,。馬母面對山本的威逼利誘,大義凜然,、英勇斗爭,,最后絕食殉國,時年68歲,。冀中軍民聞訊無不感動,。延安《解放日報》刊登消息,,報道馬母的英雄事跡,,十八集團軍首長亦電勉冀中軍民并慰問馬本齋。
第六部分:冀中血戰(zhàn),。1942年,,冀中抗日環(huán)境急劇惡化。從春季開始,,敵人頻繁在回民支隊活動的建國,、交河、獻縣一帶“清鄉(xiāng)”,、“掃蕩”,,給回民支隊造成很大的困難。馬本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率領(lǐng)隊伍打伏擊,,襲據(jù)點,英勇奮戰(zhàn),。5月1日,,日軍集中5萬步兵,800輛汽車及部分坦克和騎兵,,在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的指揮下,,對冀中根據(jù)地進行空前規(guī)模的大“掃蕩”,。為了減輕敵軍對我中心區(qū)的壓力,回民支隊奉命打泊鎮(zhèn),,襲交河,,轉(zhuǎn)移敵人視線。爾后戳破鐵壁合圍的口袋陣,,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勝利轉(zhuǎn)移到冀魯邊區(qū)。
第七部分:威震山東,。這部分展示的是自1942年9月,,回民支隊奉命開赴魯西北,并于10月到達目的地,。部隊到魯西北后,,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從此,,回民支隊作為第三軍分區(qū)的主力部隊,,打據(jù)點,斗漢奸,,廣泛開展借糧斗爭,,擔負起了保衛(wèi)、鞏固和發(fā)展魯西北抗日根據(jù)地的艱巨任務,。
第八部分:以身殉國,。在這一部分,可以了解到1944年2月,,回民支隊接到命令,,開赴陜甘寧邊區(qū),保衛(wèi)延安,,保衛(wèi)黨中央,、保衛(wèi)毛主席。馬本齋激動得徹夜難眠,,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見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然而,,就在這多年的夙愿即將實現(xiàn)的時候,,罪惡的病魔正悄悄向他襲來。他最終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帶著遺憾,,帶著向往,長眠于魯西北的大地上……
第九部分:永遠活在人們心中。這一部分展現(xiàn)了馬本齋同志雖然離去了,,但他對黨的事業(yè)無限忠誠和堅貞不屈的英雄形象,,永遠活在全國人民心中,毛澤東主席親筆寫下挽詞“馬本齋同志不死”,。他的偉大獻身精神,,正在并將永遠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征途中,,全國各族人民十分珍視馬本齋同志的精神遺產(chǎn),,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解放而立下的豐功偉績,更加堅定把社會主義事業(yè)進行到底的必勝信念,。
珍貴藏品
馬本齋瓷盤立像 為全國現(xiàn)存唯一的馬本齋立體照片,。這張照片為1932年馬本齋在江西時拍攝,并在景德鎮(zhèn)烤制,。
大刀 此刀為當年民族英雄馬本齋親用,,至少殺過7個日本鬼子,后來贈給了警衛(wèi)員,,保存至今,。
手跡訓令 為1943年冀中回民支隊轉(zhuǎn)戰(zhàn)到冀魯豫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時的訓令。其中有馬本齋手跡及印章,,內(nèi)容廣泛,,涉及戰(zhàn)事、民事,、生活,、生產(chǎn)、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十分珍貴,。木制小推車 1941年日本鬼子抓捕馬本齋母親時,用此車將馬母推至河間日本憲兵隊,。后馬母大義絕食殉國,此車為當時的唯一見證,。
基本信息
地 址:河北省滄州市獻縣本齋鄉(xiāng)本齋西村
交通線路:獻縣汽車站轉(zhuǎn)乘本齋村方向公交車
開放時間:9:00~17:00
閉 館 日:星期一,、春節(jié)
烈士陵園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于莘縣張魯回族鎮(zhèn)南1000米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qū)第三分區(qū)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后安葬于此。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陵園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67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紅磚花墻圍合,。主要建筑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筑式六角形紀念亭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通道貫穿其中。園內(nèi)翠柏掩映,,綠草如茵,。重建后的陵園融合古代建筑與阿拉伯建筑風格于一體,莊嚴,、典雅,、肅穆。每逢清明節(jié),,總有不少人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也曾到此憑吊,。該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