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
館系陳列展覽
現(xiàn)有《朝鮮族民俗展》,、《千秋正氣--中國朝鮮族革命斗爭史陳列》和《延邊出土文物陳列》等三大基本陳列及《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成就圖片展》等專題展覽,。同時不定期舉起各種類型的臨時展覽。
一,、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朝鮮族民俗展》,,利用現(xiàn)代化的展陳手段,從朝鮮族遷入到生產(chǎn),、生活,、人生禮儀及文化、娛樂等多個角度,,全面展示了中國朝鮮族優(yōu)秀民俗文化,。為配合朝鮮族民俗展覽,還設(shè)有200余平方米的民俗互動體驗區(qū),,讓人們了解朝鮮族米酒制作過程并品嘗米酒,,還有朝鮮族文字、樂器,、服飾等,,親身體驗朝鮮族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近千平方米的《千秋正氣--中國朝鮮族革命斗爭史展》,,從朝鮮族啟蒙教育開始,到反日,、抗日時期,,從解放戰(zhàn)爭到自治州成立,全面再現(xiàn)了中國朝鮮族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為爭取民族解放和新中國建立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感人場景和所建樹的卓越功績,;
三,、同樣近千平方米的《延邊出土文物展》,從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元,、明,、清時期,,以一千多年前的“海東盛國”渤海歷史為重點,用眾多的出土文物及場景復原,、沙盤展示等多種展陳形式,向人們講述了延邊悠久的歷史,、多彩的文化和曲折的發(fā)展脈絡(luò),。展陳所展示的文物,為延邊博物館建館50多年來展出最多的一次,,多數(shù)文物屬首次展出,。
奚琴
朝鮮族弓拉弦鳴樂器。古代又稱胡琴,、稽(同奚)琴,,亦稱奚胡、鄉(xiāng)胡,。歷史悠久,、形制古樸。發(fā)音柔美,,音色動聽,。可用于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遠在古代,,中原的漢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稱為胡,對他們所用的樂器,、音樂以及服飾等,,也都冠以胡字?!逗鬂h書·五行志》中有:“靈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漢劉熙《釋名》載:“批把本出于胡中”之句,,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詩人陳子昂,曾以千金買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時,對琵琶,、忽雷等彈弦樂器,,還稱之為胡琴。
所以,,胡琴是我國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用樂器的統(tǒng)稱,近代才作為奚琴類拉弦樂器的專稱,。奚琴始于唐代,。在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旸于公元1099年所著的《樂書》(卷一二八)中載有:“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鼗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兩弦軸的裝置方向與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時稱庫莫奚,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唐末之時,,一部分奚人西徙媯州(今河北省懷來縣),別稱西奚,,五代十國時,,東、西奚漸與契丹人相融合,。據(jù)陳旸所考,,奚琴當為唐代末年我國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種樂器。它是在古代彈弦樂器弦鼗的基礎(chǔ)上衍變發(fā)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與軋箏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漢族軋箏的影響所致,不同之處是奚琴只有兩條琴弦,,軋時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處于兩弦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