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洞山漢墓陳列館位于徐州北十公里茅村鄉(xiāng)洞山村,,和徐州市區(qū)一河之隔。在京杭大運河的北岸,,為一15米高的小山銅山茅村鎮(zhèn)洞山村,,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北面緊靠茅村漢畫像石墓,,西鄰九里區(qū)龜山漢墓,東靠津浦鐵路和104國道,,南側京杭運河自西向東緩緩流過,。
北洞山漢墓石室鑿制而成,其上又加封土夯筑,,規(guī)模宏大,。墓穴由墓道、主體墓室,、附屬墓室等部分組成,,全長達70米,最寬處20米,,使用面積320平方米,。
主室坐北朝南,前有墓道,、甬道,,甬道中用巨石堵塞。主體建筑有側室,、耳室,、前堂,、后寢8間,主室墻面用石粉涂平,,髹漆后再涂朱砂,,用以防腐防潮。四壁空空,,既無板灰,,亦無骨灰。附屬建筑共計11間,,當為其府庫倉儲,,有儲藏室、更衣室,、浴間,、廚房、井,、灶,、廁所等,還有舞樂宴飲的場所(出大批殘舞樂俑)墓道前中部分露天開鑿填土夯筑,,中部東西壁鑿有安放彩繪陶涌的小龕,,內有220件彩涌,進墓門的墓道用塞石封堵,,主體墓室均鑿于山巖中,,由耳室、側室,、前堂,、后室、庫房,、廁所等組成,。附屬墓室先在山坡上鑿出堅穴,頂由條石砌成人字形,,其中較大的樂舞廳面積達465平方米,。北洞山漢墓早年曾多次被盜,但還清理出不少珍貴的文物,,有金帶鉤及小件金飾,,銅編鐘,門鎖鋪首,,弩機箭頭,;玉器有透雕玉佩,玉劍飾,;漆器惜多腐朽,,但紋飾仍很鮮明形多為盤案之屬;陶俑也很多,,惜無完整者,。最能說明墓主人楚王身份的,有金縷玉衣的玉片五六十片,,呈鱗片狀,,當是早期的形制,正好為《呂氏春秋》上的含珠鱗施作了注釋,。墓道是出地了大量的半兩錢,,總數約有七、八萬枚,,這一方面說明其年代是在西漢前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諸侯王在其封國內可以大量鑄錢,對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主要的價值。此外還出有銅印,,如“楚宮司丞”,、“虹之左尉”等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清理墓道時,,于兩壁新發(fā)現七個小壁龕,每龕約有彩繪陶俑三十余身,,共二百二十二軀,,個個“神采奕奕”形象生動,這也是清理此墓的一大收獲,。
據推斷墓主人是西漢第二代楚衛(wèi)劉郢客,,系高祖劉邦之侄、楚元王劉交之子,,下葬年代應在公元前175年,。北洞山漢墓是目前我國發(fā)現的一座按照陽間生活場景而建成的帝王冥宅。
北洞山漢墓系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由徐州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發(fā)掘,,1988年建成北洞山漢墓陳列館,次年初對游人開放,。陳列館主要由圍墻,、展廳、辦公區(qū)、墓穴及封土幾部分組成,,占地面積36畝,,四周圍墻鑲嵌36塊仿漢畫像石刻,展覽面積500平方米,,陳列文物40余件,,封土堆上種植雪松、龍柏,、古槐等樹木,,整個館區(qū)環(huán)境優(yōu)雅,但又不失莊嚴肅穆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