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漕運博物館于2008年開工建設,總建筑面積7680平方米,,分地面主體兩層,,地下一層,局部兩層,。地面建筑采取我國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總體為“品”字形布局。地下局部一層,,有四個展廳和辦公配套用房及文物庫房,。整個展館分為歷史廳、運河廳,、淮安廳以及文物廳,,輔以大量的多媒體聲光電系統(tǒng),使整個展館內容豐富多彩,。
江蘇淮安位于京杭大運河畔,,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便有‘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之美譽,。人杰地靈的淮安除了名勝古跡眾多,人文薈萃外,,歷史上的南糧北調,、北鹽南運,都途經楚州。追溯歷史:自隋代起,,朝廷便在淮安設立漕運專署,,宋代東南六路的糧食由淮水入汴水而至京師。到了明清時期,,朝廷在淮安設立漕運總督公署,,以督查、催促漕運事宜,,主管南糧北調等漕運工作,。漕運總督公署是朝廷的派出機構,總督一般由勛爵大臣擔任,,權力顯赫,,不僅管理漕運,而且還兼巡撫,,因此也稱漕撫,。公署機構龐大,,文官武校及各種官兵約兩萬多人,,下轄儲倉、造船廠等,。位于楚州城市中心的漕運總督公暑是歷史上主管全國漕運的機構,。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一建筑規(guī)模宏偉,、具有較高歷史價值的官署逐漸被毀壞,,遺址也長年湮沒于地下。
2002年,,在城市的建筑施工中,,漕運大堂、二堂及其附屬建筑遺跡被相繼發(fā)現,,并出土了大批的建筑石刻,。漕運總督部院遺址暴露后,遂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并于2000年10月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第5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使這一歷史上重要的遺跡得到充分的展示與保護,進一步較為完整的研究古代的漕運史,,國家有關部門決定在原先漕運總督部院遺址建設漕運廣場的基礎上新建一座中國漕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