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帶蓋豆
說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泥質灰陶,,淺盤,子母口,,折腹內收,,喇叭形細把,圈足,。蓋為覆盤形,,折壁,喇叭形杯形鈕,倒置也頗似一豆,。通高36,。2、口徑15,、底徑14,。5厘米。2001年戴墓墩遺址良渚文化墓地搶救性清理發(fā)掘M3出土,。
名稱:帶蓋鼎
說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夾砂紅陶,,侈口,,束頸,弧腹,,圜底,,圓錐形足,淺杯形鈕蓋,。通高20,,口徑15。7厘米,。2001年戴墓墩遺址良渚文化墓地搶救性清理發(fā)掘M3出土,。
名稱:石鉞
說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頁巖質,,灰褐色,扁平梯形,,上窄下寬,,略束腰,上部中有一對鉆圓孔,,弧刃,,鈍口。制作規(guī)整,,通體磨光,。長17。2,、頂寬9,。6、刃寬10,。6,、厚0,。8、孔徑1,。2厘米,。平丘墩遺址采集。
名稱:菱形石刀
說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頁巖質,灰色,,扁平菱形,,雙面刃,兩翼后掠,,中部上端外凸,,有對鉆圓孔一個。橫長12,。6,、翼寬8、高5,。2,、孔徑1。2厘米,。平丘墩遺址采集,。
名稱:玉琮
說明: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000年,。高4厘米,孔徑5,。1厘米,,射徑6。3-6,。6厘米,,重141克,戴墓墩遺址出土,。矮柱體,,內圓外方,不分節(jié),,轉角處刻飾神人面紋,,上方為兩條長橫凸棱,刻有細密的弦紋,,象征羽冠,。制作規(guī)整,,玉色淺青,有透光性,,晶瑩潤澤,,品位上乘,為良渚文化玉琮中難得之精品,。
名稱:翡翠鐲
說明:清,,公元1644-1911年。圓環(huán)形,,淡綠色,,夾翡色斑塊,有透光性,,玉質上乘,,精細拋光,色彩鮮艷,。
外徑7,。9,孔徑5,。9厘米,,壹對。平湖市博物館藏品丁克揆仕女軸
名稱:丁克揆仕女軸
說明:清,。作品絹本,,設色工筆仕女,縱85,、橫43厘米,。
丁克揆,字敘之,,康熙間浙江蕭山人,,擅花卉、翎毛,,多清峭之致,,不事妍媚,天然幽艷,,非世俗鉛華可比,。
名稱:任頤羲之愛鵝圖軸
說明:清。作品絹本,,設色工筆人物,,縱132、橫65厘米,。任頤(1840-1895或1896),,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寓蕭山,。任熊弟子,,從任薰學畫,中年起在滬賣畫,。擅畫人物,、花卉、翎毛,、山水,,尤工肖像,別具清新格調:書法參用畫意,,亦奇警不凡,。其畫在江南一帶影響很大,為“海上畫派”代表人物,。
名稱:鎏金銅佛頭
說明:唐,,公元618-907年。銅鑄,,中空,,釋迦牟尼頭像,螺髻,,肥耳垂肩,,面凈如滿月,目光下垂,,端莊慈祥,。高33、頭圍80厘米,。1984年松風臺人防工程出土,,據(jù)分析可能為德藏寺之物,,德藏寺始建于唐會昌二年(842),,為名寺。頭像造型端莊穩(wěn)重,,線條簡潔流暢,。
平湖市博物館館藏書畫超達1萬多件,成為浙江省縣市博物館館藏國寶豐厚的縣市之一,,日前,由浙江省文物局,、省博物館聯(lián)合組成的專家組一行五人,專程對平湖市博物館的書畫作品進行國家三級文物鑒定,。
其中一件書畫作品被省文物局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弘一大師的書法阿彌陀佛經(jīng),、吳昌碩的花卉圖,、遲韞的鷹圖、沈增植的書法等6件作品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另有1300多件館藏品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館內設兩個陳列:《文物史跡陳列》、《書畫館》,?!稌嬸^》精選館藏明清及近現(xiàn)代書畫如文征明、華巖,、張大千等歷代名家作品,,以及晚清“海上畫派”代表人物吳昌碩、趙之謙,、任頤等作品,,體現(xiàn)了書畫藝術深厚的民族傳統(tǒng)和高度的藝術成就?!段奈锸粉E陳列》薈萃境內文物精華,,呈現(xiàn)出平湖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此外,,館內尚有等功能展廳及學術報去廳,。平湖博物館陳列雅致、內涵豐富,,是人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的理想場所,,更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作為西瓜燈文化節(jié)活動項目之一的平湖市博物館館藏歷代書畫家作品展,共展出了包括李叔同、吳一峰等大師作品在內的百余件書畫,。圖為幾位市民正在市博物館內欣賞我市歷代書法家的作品,。
平湖市博物館新館位于當湖鎮(zhèn)南市廣場,落成于1999年,,占地5畝,,建筑面積4900平方米,由主樓和辦公樓組成,,主樓包括文物庫房和固定陳列廳(800平方米),、多功能展廳(600平方米)和學術報告廳(200平方米)。館內常設兩個固定陳列,,即《文物史跡陳列》和《書畫陳列》,。固定陳列常年開放,配備兼職講解員兩名,;另外,,不定期地引進一些各種類型的臨時展覽,。
平湖博物館文物藏品十分豐富,如馬家浜文化紅陶喇叭形豆,、良渚玉琮和石破土器,、唐朝銅佛頭及明代犀牛角杯等,均極為寶貴,。特別是明,、清及近現(xiàn)代書畫藏品,如明代文征明行書軸,、清代新羅山人人物圖軸,、現(xiàn)代張大千山水圖軸以及晚清“海上畫派”諸家如吳昌碩、任頤等的作品,,數(shù)量多,、質量高,是平湖博物館一大特色,。1958年以來,,博物館先后舉辦了“歷史文物”、“現(xiàn)代文物”,、“館藏明清書畫”,、“平湖黨史人物”等大小展覽50多個,觀眾近40萬人次,。
平湖博物館還擔負著野外文物考古調查,、搶救性小型考古發(fā)掘、文保單位的維修和管理,、舉辦展覽等具體文博業(yè)務工作,。平湖境內現(xiàn)有省級文保單位4個,縣(市)級文保單位18個,,文物保護點50個,。較為重要的是平湖市報本塔、莫氏莊園,、南河頭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乍浦炮臺、平丘墩遺址,、戴墓墩遺址等,。1958年以來,,博物館先后舉辦了“歷史文物”,、“現(xiàn)代文物”、“館藏明清書畫”,、“平湖黨史人物”等大小展覽100多個,,觀眾近百萬人次,。
2020年3月18日,浙江平湖市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已經(jīng)復工,。
浙江省平湖市新埭漁圻塘村廟會活動,,熙熙攘攘人群熱鬧非凡。平湖市博物館博物館的流動展覽跟隨“長紅秋韻”2009平湖市文藝下鄉(xiāng)活動走進會上,。博物館此次帶去了“歷史的印記——平湖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圖片展”,、博物館、莫氏莊園館,、吳一峰藝術館,、陸維釗書畫院、李叔同紀念館,、民俗風情館六家文博單位圖片簡介兩個流動展版及宣傳冊子下村,。
一方面通過圖片比較直觀的展示形式向廣大群眾介紹平湖境內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情況;另一方面在群眾看文藝演出的活動中發(fā)放宣傳資料,,進一步宣傳平湖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讓更多的群眾知道幾家免費開放場館的陳列內容(除莫氏莊園),更多的群眾走進文博場館了解文物知識,。有些群眾看到新埭的圖版展后說:平時感到文物距自已很遠,,想不到文物就在身邊。
此次活動也是博物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用文化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舉措之一,,還將去社區(qū)、企業(yè)巡回展,,讓更的群眾了解文物知識,,感知文物就在身邊,關心文物保護,。
乍浦天妃東苑廣場中心,,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平湖市博物館的流動展覽隨“長紅秋韻”2009平湖市文藝下鄉(xiāng)活動走進社區(qū),。平湖市博物館此次帶去了“歷史的印記—-平湖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圖片展”和博物館、莫氏莊園館,、吳一峰藝術館,、陸維釗書畫院、李叔同紀念館,、民俗風情館六家文博單位圖片簡介的兩個流動展版,。
平湖市博物館的流動展覽一方面通過圖片、文字以比較直觀的展示形式向廣大群眾介紹平湖境內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情況、保存現(xiàn)狀,;另一方面在群眾看文藝演出的活動中發(fā)放宣傳資料,,進一步宣傳平湖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讓更多的群眾了解該市免費開放場館的陳列內容(除莫氏莊園),,讓更多的群眾走進文博場館學習文物知識,。有些群眾不禁感嘆到:原來平湖有這么多場館,下次一定要親身走進去看看,。
此次活動也是平湖市博物館深入貫徹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用文化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舉措之一,今后還將去社區(qū),、企業(yè)巡回展,,讓更多的群眾了解文物知識,營造“人人關心文物,、人人保護文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