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紀念館
全椒縣吳敬梓紀念館位于全椒縣河灣路88號,南臨新襄河,,被依走馬崗,,與吳敬梓故居“探花第”隔河相望。吳敬梓紀念館建于1984年,,198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5000㎡,建筑面積1000㎡,,建筑仿明清樣式,,三廳兩廂,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曲檻回廊,既有南方園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吳敬梓紀念館既有吳氏家珍,,又有學者名流政要墨寶,館藏文物十分豐富,,國家三級以上文物共有36件,。吳敬梓紀念館建成以來,共吸引了中外游客均百萬人次,,其中熱情的接待態(tài)度也受到廣大游客的好評,。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紀念館的建設,,紀念館周邊預留了文化用地120畝,給景區(qū)建設河招商引資展示了良好的效果,。
氣勢恢宏的吳敬梓紀念館,。重建于一九八五年。原建于1959年的吳敬梓紀念館在文革中被鏟平,。
吳敬梓,,字敏軒,晚號文木老人,,在他三十六歲時寫了不朽名篇《儒林外史》,,這本書被魯迅先生稱作為清代諷刺小說之祖,流傳了幾百年而不衰,。為紀念這位歷史名人,,全椒縣政府在其故居北極閣修建一座典雅、古樸,、氣勢恢宏的紀念館,。建筑仿明清風格,雕梁畫棟,,翹角飛檐,。大門前正方四座旗桿石像征著吳氏家門前期的鼎盛。過廳正中矗立一尊巨型石碑,。碑陽刻看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集》中的一段話:“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撾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詣,,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碑陰刻著《吳敬梓》傳,。正廳過道一尊七米高的吳敬梓銅像,,手握長卷,面視人生,,蒼海茫茫,,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慨。正廳內(nèi)安放一尊吳敬梓座像,,館內(nèi)陳列著《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各種版本和“園石刻”,“默巖手稿”等吳氏家珍,;還有吳氏家譜,,《儒林外史》插圖,吳氏家族住宅大院全景圖,,中外名流書畫,、字等等。紀念館內(nèi)芳草習習,,百花爭艷,。無論從建筑風格和館內(nèi)布展,給人以全新的感覺,。流漣忘返,。自八六年對外開放后,已接待百萬觀眾前來觀光,,這包括中央有關(guān)領(lǐng)導,。深受好評?!‖F(xiàn)全椒縣政府決心擴大規(guī)模,,加大投入,擬擴建成敬梓公園,,內(nèi)部增設全椒歷史名人展,,全椒旅游產(chǎn)品實物和圖片展。中共全椒縣委縣政府決心將吳敬材紀念館建成《儒林外史》吳敬梓研究中心,,以紀念吳敬梓誕辰三百周年為契機,,進一步擴大影響,建成全椒對外文化交流的陣地,。
機構(gòu)概況
紀念館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城西北隅走馬崗,。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縣城荷花塘畔,。文革期間毀損?,F(xiàn)館為1984年10月施工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建有東西展廳及古樸回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隔著襄河與“探花第”舊址相望,。全館氣勢恢宏,,建筑仿明清風格,雕梁畫棟,,曲檻回廊,,典雅幽靜。館內(nèi)樹秀竹翠,,花開四季,。整個館園既有南方園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館里收藏有各種吳敬梓研究資料,。
紀念館大廳前立有吳敬梓一尊銅像,高4.5米,,重500千克,。大門前正
方四座旗桿石像征著吳氏家門前期的鼎盛。過廳正中矗立一尊巨型石碑,。碑陽刻看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集》中評論吳敬梓的一段話,,碑陰刻著《吳敬梓》傳。正廳過道有一尊七米高的吳敬梓銅像,,手握長卷,,面視人生,蒼海茫茫,,給人以栩栩如生的感慨,。
主要館藏
館內(nèi)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種版本以及吳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刻本《臥閑草堂本》,、民國時期的《增補齊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還有其七言古詩手跡《奉題雅雨大公出塞圖》的縮小件(原件大約長2米,、寬1米,,是我國一級文物,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等,。東西展廳還陳列了中外專家學者對《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國內(nèi)著名書畫家的作品。
建筑風格
全館氣勢恢宏,,建筑仿明清風格,,雕梁畫棟,,曲檻回廊,典雅幽靜,,館內(nèi)樹秀竹翠,,花開四季,。整個館園既有南方園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館里收藏有各種吳敬梓研究資料,。
全椒吳敬梓紀念館紀念館正面有三進仿古建筑,,二到三進之間,兩邊各有兩階廂房,,別具一格的走廊使相互之間委曲相連,。碑陽刻看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集》中評論吳敬梓的一段話,碑陰刻著《吳敬梓》傳,。
吳敬梓紀念無論從建筑風格和館內(nèi)布展,,都給人以全新的感覺。2006年成功通過旅游局AAA級旅游景區(qū)小組的檢查,,成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
吳敬梓介紹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現(xiàn)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清代小說家,滁州全椒人,。吳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專寫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詼諧,讀之捧腹,。又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詩七卷,,《中國小說史略》并傳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xiāng)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