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進入華夏絲綢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三米高的大花樓織機,。“一比一地還原古代織機,,能讓參觀者直觀感受古代的織造”,,華夏絲綢博物館的經理梅玉祥告訴記者,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兩名熟練工一天也只能織五厘米長,。記者不禁感嘆,“怪不得一寸云錦一寸金,?!?/p>
華夏絲綢博物館中庭以瓷磚圖案展示嫘祖始蠶、張騫出使西域開通陸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開通海上絲綢之路,、黃母傳道和蠶桑絲帛的發(fā)展歷程。
展廳內,,康熙二十四織模型展示了古代人民從浴蠶,、練絲到剪帛、成衣的過程,;以沙盤的形式展現了絲綢之路,;展廳內的五個蠟像人物分別從事養(yǎng)蠶,、染色、織布等工藝,,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也讓人們感受到織造、印染工藝的發(fā)展之路,。
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歷時四個多月一比一還原的嘉慶時期的龍袍,,皇帝專用的明黃色裝飾著十二章紋——左肩為日,,右肩為月,,前身上有黼、黻,,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龍、華蟲,,下有火,、粉米。解說員向記者介紹:“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著皇帝的權利‘如天地之大,萬物涵復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宥照臨之內?!?/p>
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中華文化的代表,。華夏絲綢博物館以“弘揚中華絲綢文化,,塑造絲綢品牌形象,展示高檔絲綢精品,,滿足大眾消費需求”為宗旨,。華夏絲綢博物館的隆重開館,為弘揚絲綢文化,,展示絲綢精神文化財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將使觀眾更直觀地感受絲綢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絲綢,、喜歡絲綢,、享受絲綢,。也為世人了解中國絲綢,了解絲綢文化增添了一個重要窗口,。
建絲綢博物館傳播絲綢文化
“很多人都不知道安徽也是老蠶區(qū),,栽桑養(yǎng)蠶歷史悠久?!比A詩雅蒂公司阜陽區(qū)域的經理周炎介紹,,自唐代以來,江淮地區(qū)就普遍栽桑養(yǎng)蠶,。歷史上安徽的宣州(今宣城)一帶生產的絲織紅地毯,、涇縣的絲線、亳州的萬壽綢頭巾,、阜陽的寬面洋綢,、鳳陽的柞蠶府綢,皆極負盛名,。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就記載:“亳州(以前隸屬阜陽)出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據說當時一州只有兩家能織,。世世相互通婚,,防秘法傳入他家。
“雖然阜陽具有悠久的栽桑養(yǎng)蠶歷史,,但絲綢生產技藝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消失,。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留存絲綢文化和工業(yè)文明的記憶,,我們京九絲綢有限責任公司決定成立這個絲綢博物館”,,周炎告訴記者。
阜陽市文物局副局長董波也對華夏絲綢博物館的成立給予較高的評價,。他認為,,華夏絲綢博物館填補了我國北方民辦絲綢博物館領域的空白,在促進阜陽市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以及傳承創(chuàng)新絲綢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