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
福州市博物館融文物征集,、收藏,、保護(hù),、鑒賞和研究于一身,,主要通過陳列展覽、文化交流等方式來展現(xiàn)福州輝煌的歷史,,弘揚福州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館藏文物有陶瓷器、青銅器,、壽山石雕,、字畫、絲織品,、漆器,、玉器、古家具和古木雕等,,其中以壽山石雕,、字畫、絲織品收藏最具特色,。目前對外免費開放的有《閩都華章——福州歷史文化陳列》和《海絲門戶 有福之州——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chǎn)專題展》兩個固定展覽,。此外,福州市博物館還不斷推出一些策劃精良,、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專題陳列展覽和各類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時代感強(qiáng)的臨時性展覽,。近年來福州市博物館陸續(xù)推出的各類陳列展覽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陳列,曾榮獲“中國十大陳列精品”提名獎,;福州文廟《福州古代教育史展》,,曾榮獲福建省第四屆文博考古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作用價值
將福州市博物館打造成為校外第二課堂的特色品牌,。如今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于一身的福州市博物館,,通過免費的鑒寶活動,、免費陳列展覽進(jìn)校園、免費的文博志愿者培訓(xùn),、免費的道德講堂,、免費的館校主題互動等系列活動,將我館建設(shè)成為廣大觀眾了解福州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nèi)涵的“實物圖書館”,、學(xué)生進(jìn)行愛國主義鄉(xiāng)史,、鄉(xiāng)情教育的“立體教科書”、校外第二課堂教育的重要場所,。
館藏壽山石珍品
田黃薄意章
這是一塊由福州博物館珍藏的田黃石(見圖),,高13厘米、寬7.8厘米,、厚3.8厘米,、重500克,系東門派重要傳人,、首開以壽山石雕榮獲全國工藝美術(shù)品展覽“金杯獎”先河的林壽煁于上世紀(jì)80年代刻就的田黃薄意橢形章。正面呈桂花黃色,,背面稍淡若枇杷黃,,有紅色筋格及蘿卜絲狀細(xì)紋。畫面中兩岸峰巒高聳,,樹木茂盛,,一葉小舟泛行江上,船頭圍坐三人,,指點風(fēng)景,,船尾艄公撐篙;帶狀云彩繚繞之中,,一輪圓月高掛,,背面山石上有陽刻款“壽煁庚申”四字。作者結(jié)合石料紋路,、色澤精心安排布局,,繁而不亂,;刀法靈雋講究,作品玲瓏精巧,;出神入化,,方寸之間,容千里美景,;其巧妙的構(gòu)思與高超的雕刻技藝,,令人拍案叫絕。
宋凍石觀音
宋凍石觀音,,通高12厘米,,寬5.5厘米,厚2.3厘米,。雕像的材質(zhì)為壽山凍石,,顏色呈肉黃色,結(jié)晶體石質(zhì),。這尊觀音像是1998年福州市冶山路省財政廳宿舍工地考古發(fā)掘時出土的,,出土的地層為宋代地層。此尊觀音面龐橢圓豐腴,,神態(tài)端莊,,眉間點以白毫相,用簡潔的方法刻畫鼻,、眼,、唇,嘴唇如彎月,,唇角上翹,,眉目交流,笑意橫生,,內(nèi)心充滿喜悅,。頭戴蓮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胸前掛滿串珠瓔珞,,身穿交領(lǐng)無袖衣裙,著披肩,,袒雙臂,,臂上披掛飄動的花紋刻飾帛帶,發(fā)冠上的珠璣,、耳朵的垂珠,,胸前、腰際,、膝部的飾物,,以及臂飾,、腕釧、瓔珞與飄帶相結(jié)合,。背部刻飾比較簡單,,肩部刻有一組纏枝線刻。
田黃薄意組雕
田黃薄意組雕一套六件,,大小相類,,雕刻技法及構(gòu)圖風(fēng)格相近,應(yīng)出于西門派中同一匠師之手(見圖)?,F(xiàn)分述如下:石1:高3.2厘米,,寬24厘米,厚1厘米,,石質(zhì)通靈,,石色近桂花黃。有明顯蘿卜紋紅筋,,紅筋部分刻巖石,,石前一老者席地而坐,形態(tài)可掬,。背面一柏樹從石縫伸出,。石2:高2.7厘米,寬2.3厘米,,厚1厘米,。石質(zhì)通靈,色呈桂花黃,,有蘿卜紋,,紅筋處刻山石。崖上有竹葉一小叢,,山石凌亂,,旁點綴兩片小竹,山徑上有老者拄杖而行之背影,,生動形象。石3:高3厘米,,寬2.5厘米,,厚0.6厘米,石質(zhì)通靈,,有蘿卜紋,,石色淡白微帶黃,有一格微呈紅筋,??桃涣鴺?,柳下一牧童騎于牛背,牛四足浸于溪水中,,背面溪石旁刻小竹,,整個石章下方以水紋收局,恬靜幽雅,。石4:高3厘米,,寬2.2厘米,厚0.8厘米,,石質(zhì)通靈,,石色黃中帶灰黑。有紅筋,,蘿卜絲不明顯,,屬坑頭性小田黃。格部分刻山石,,中間雜以蘭草,。正面上方刻一小輪圓月,月下一羅漢一手撫膝,,一手撐地而坐,,側(cè)臉作沉思狀。石5:高2.5厘米,,寬1.8厘米,,厚1.4厘米。石色呈熟栗黃,,較黑沉,,有蘿卜紋。紅筋部分刻溪邊山石,,石上有枯樹,,樹梢有一小圓月,溪上一舟,,一老者坐船尾,,艄公站立船頭,手把竹篙撐船,,溪水似有月光倒映,。石6:高3.8厘米,寬2.4厘米,,厚1厘米,,色淡黃有蘿卜紋,紅格部分刻山石,,石旁一羅漢右手撫膝席地坐于崖下,,背面刻一棵攀崖小松,。 該組田黃薄意組雕構(gòu)圖精巧,,刻工不失細(xì)膩,,更為難得的是,該組雕皆采用被譽(yù)為“石中之王”的田黃石為材,,顯得尤為珍貴,。
壽山白芙蓉博古紐方章
林皋,字鶴田,,一字鶴顛,,清代福建莆田人,后徙居江蘇常熟,。林精篆刻,,其刀法明快穩(wěn)健,所作章法簡繁相參,,疏密處理周詳,,顯示出清麗古雅、綿密秀挺的特點,,為世所崇,。林作印尤多,當(dāng)時的書畫名家和收藏家惲壽平,、王時敏,、吳歷、高士奇,、楊晉等人用印多出其手,。同時代的文淵閣大學(xué)士王掞贊之曰:“鶴田林子,虞山快士,,究心斯道,,獨追正脈,其鐫刻諸體,,全用漢篆,,不雜史籀及釧彝敦盤之文,雖海內(nèi)名家雜出,,精于篆學(xué)者,,畢竟以林子為當(dāng)代獨步?!薄「V菔胁┪镳^珍藏林皋所治印章一方,印章為長方形,,高3.8厘米,,寬厚皆2厘米,,以優(yōu)質(zhì)白芙蓉雕就,石質(zhì)白嫩如脂,,溫潤勻凈,,綿密細(xì)膩(見圖)。頂部琢刻為玉璧形博古紐,,大氣古樸,,儒雅方正。紐厚0.4厘米,,紐面陽刻卷云紋及谷紋為飾,,兩種紋飾相間,布局和諧微妙,,刻工細(xì)膩小巧,,在壽山石雕刻中屬西門派技法。底部朱文篆刻“眠琴居士”四字,,字體蒼勁古樸,,章法布局得體,刀法穩(wěn)健流暢,,有渾然天成之感,。另有邊款分居石章兩面,每面各三列,,行楷陰刻回文詩《春花》一首:溪花繞岸綠河西,,岸綠河西影柳堤,堤柳影西河綠岸,,西河綠岸繞花溪,。落款:“康熙丙辰春日 林鶴田泐”?;匚脑娛俏娜搜攀康囊环N筆墨游戲,,讀來回環(huán)往復(fù),綿延無盡,,更增添了印章的雅趣,,想來印章中蘊(yùn)涵了作者某種情懷。
壽山石人首蛇身俑
福州市博物館珍藏著一尊“壽山石人首蛇身俑”,,高4.4厘米,,寬4厘米、厚2.5厘米,,是宋代時期的產(chǎn)品,。它造型別致、雕刻粗獷,石質(zhì)呈青灰色,,頭部為人面形,,身作蛇體盤繞,體表鱗甲刻飾分明,,是福州壽山石俑中常見的一種(見圖),。福州地區(qū)上古時以蛇為圖騰,人面蛇身俑可能與福建簡“閩”,,以及閩人以蛇為圖騰有一定的歷史淵源關(guān)系,。是一件難得的古代造型藝術(shù)品,為我們研究閩臺兩地的崇蛇習(xí)俗提供了有力的實證,。
圓雕精品——《數(shù)珠羅漢》
魏汝奮的壽山石圓雕作品《數(shù)珠羅漢》,,羅漢高10.7厘米,長8.2厘米,,寬5.2厘米,,底座長11.2厘米,寬8.8厘米,。羅漢是用壽山石名品之一牛角凍雕刻,,石質(zhì)晶瑩滋潤,呈半透明狀,,赭褐色,。羅漢高額長耳,方臉,,面帶微笑,,神態(tài)安詳。肩披帔,,著廣袖長袍,,胸袒露,胸前刻一佛像,。左手按地,,右手握一串佛珠靠在膝上;右腿彎曲,,左腿盤臥于股下作坐姿,。帔肩、衣袍皆線刻纏枝蓮花紋花邊,。雕像底座正面四方刻四條夔龍,,襯以纏枝卷草紋、海水紋,;背面刻一圈纏枝蓮花紋,,署“魏汝奮制”隸書款,。此件羅漢造型優(yōu)美自然,刻工極其精細(xì),,為清代壽山石圓雕精品,。 魏汝奮其人生平不詳,,至今未能見到關(guān)于他的文字資料,然而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福州博物館均收藏有他所雕刻的羅漢像,這些作品形神兼?zhèn)?,刀法嫻熟,,藝術(shù)水平極高。魏汝奮的《數(shù)珠羅漢》,,人體比例準(zhǔn)確飽滿,,坐勢自然舒展,神態(tài)悠然自得,,表情異常生動,;衣紋用刀流暢,富有動感,。不論從作品前部看,,或是從背部看,都十分和諧自然,。而且石雕藝人善于利用巧色,,用石材的淺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深色部分雕刻羅漢肌體,,作品層次分明,,立體感強(qiáng),是一尊圓雕的杰作,?!哪媳背膲凵绞i到《數(shù)珠羅漢》,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壽山石圓雕技法在不斷發(fā)展,不論在造型,、題材或是巧色利用上,,都有重大突破,使圓雕作品更臻精美,。
開放時間
工作日:9:00-18:00(9:00-17:00全區(qū)域開放,;17:00-18:00(17:30停止入館)延時開放二樓展廳),;周一閉館。
周末(周六,、周日)及節(jié)假日:9:00-20:00(9:00-17:00全區(qū)域開放;17:00-20:00(19:30停止入館)延時開放二樓展廳),。
交通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文博路8號
交通線路:74.16至青少年活動中心站,8.29.59.76.81.729.812.815至長樂路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