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
該館第一展廳陳列有歷史文物180件,,介紹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各個時代的遺物,。展品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玉器等,,其中有本縣出土的石錛、石斧等石器,、廣東罕見的春秋時期飾菱紋的青銅戈,、漢代陶瓿、明窯瓷器,、宋代窯藏方孔錢幣,、還有果核雕百猴等雕刻、工藝美術品,、清代名家書畫,。
第二展廳陳列革命文物110件?;輺|是大革命時期的紅色根據地之一,。早在1922年,農民運動領袖彭湃親臨惠東點燃了農運的星星之火,,當年就成立了水口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1923年春成立了高潭區(qū)農民協(xié)會,,建立了農民自衛(wèi)軍;1927年,,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在惠東中洞辦公;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到達中洞改編為紅二師;1927年11月成立了高潭區(qū)蘇維埃政府,。文物普查中,,征集到1922年彭湃到惠東活動時留下3寸全身照片、1923年高潭區(qū)農會(犁頭)旗,、農會證章,、布告、1927年中洞紅軍兵工廠修造的槍械,、中洞紅軍醫(yī)院醫(yī)療器械,、中洞東江特別委員會印刷廠鉛字粒、南昌起義部隊的美最時馬燈,、高潭區(qū)蘇維埃政府長城,、大印等一大批珍貴革命文物;此外,還征集到一張大革命時期由蔣介石,、汪精衛(wèi)簽發(fā)的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頒發(fā)的布告。
第三展廳陳列有民俗文物60件,,簡略介紹地方性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俗民風的起源,、演變和發(fā)展過程,。
第四展廳舉辦臨時展覽,曾舉辦《赤子情展覽》,、《惠東縣建設成果展覽》,、啟功等當代部分名家的書法作品展覽。
館藏文物
該館現(xiàn)有藏品860件,,古錢幣9800枚,。編寫《惠東縣文物志》、《惠東文博》,。
文物發(fā)掘
惠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縣城與大嶺鎮(zhèn)陳塘村之間發(fā)現(xiàn)一條古道,,據推算,這條古道建于清道光年間或道光年以前,,當地人稱之為“將軍道”,。
建于清道光年間或以前
據惠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將軍道”殘留部分在惠東縣城黃排村至大嶺陳塘
村之間,,全長大約4公里,。根據傳說,“將軍道”應該起于惠東縣城黃排橋附近的一座“五福橋” 該橋在上世紀90年代城市開發(fā)中被填埋 ,,跨過大嶺鎮(zhèn)阿姨嶺,,一直通到稔山鎮(zhèn),,全長至少在10公里以上?!皩④姷馈睖蚀_建設時間暫時無法考證,。惠東縣博物館館長吳旭輝說,,根據發(fā)現(xiàn)的一些石碑記載和當地老人記憶推算,,“將軍道”應建于道光年間或道光年以前。在陳塘村的龍華寺,,有一根屋梁清晰地留有“道光十三年重修”的字樣,。據陳塘村68歲村民周彬球說,他青年時看過萬緣祠和龍華寺的建設碑記 這些石碑均在“文革”中被毀 ,,里面記載,,這兩座古建筑建于同時代。照這樣推算,,“將軍道”至少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 ,。
“將軍渡”古橋保存完好
在陳塘村姨嶺 現(xiàn)易名為如嶺 村民小組“將軍道”上,,有一座被稱為“將軍渡”的橋梁,。對于這座橋梁,,當地人至今仍流傳這樣一個說法:這座橋剛建好不久,一位將軍騎馬經過這里,聽說橋還沒有“開光”(大意為剪彩 ,,便在橋頭先用箭向橋射過去,,然后才騎著馬走過橋梁,。不久,,這位將軍的眼睛瞎了一只,,“將軍渡”之名由此而來。當地村民說,,“將軍道”可能也由此得名,。經博物館工作人員測量,“將軍渡”高5.05米,,長22.6米,,寬2.33米。關于這座橋,,姨嶺村民小組村民周立平回憶說,,他少年時經常來玩,當時橋的東面還有一座很大的涼亭,,靠近姨嶺村民小組的一側有一塊碑,,碑上有這座橋的建設時間、什么人捐建等方面的記載,,后來涼亭和橋碑均遭嚴重損毀,,因此關于這座橋的具體情況便留下一個謎。
參觀信息
星期三,、五,、日、 三天,。
上午9:00—16:00 為開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