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建館
1985年5月,,盛唐開元年間的慶山寺佛教珍貴文物在臨潼新豐鎮(zhèn)出土,,這在國內還是首次發(fā)現,在當時國內外文化界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在陜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當年修建了大門、展室,、陳列展廳,,原臨潼縣政府撥付40余萬元,建起了主展室,,于1985年10月1日開館對外展出,,標志著臨潼博物館正式建成。
發(fā)展
隨著臨潼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在地方政府的優(yōu)惠政策支持下,,該館狠抓基礎建設、完善內部管理,、不斷開辟市場,,逐步形成了一個集科研,、展覽,、收藏、保護為一體的區(qū)縣級地志性的博物館,,在陜西省區(qū)縣級博物館乃首屆一指,。
1985年10月至今,臨潼博物館接待中外游客1000余萬人,,并先后承擔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中外專家、學者,、學術家,、科學家、宗教界,、各省市代表團的接待任務,。充分發(fā)揮文化文物資源優(yōu)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隨國家文物局參加了日本奈良,、福岡的世界博覽會,并在各類報刊,、雜志和廣播電臺進行強力推介,,不斷深化文物研究和文物宣傳,臨潼博物館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
建筑布局
臨潼博物館建于1959年,,占地6600平方米,展出面積600余平方米,,館內設有周秦藝術室,、唐代佛教藝術室、漢唐藝術室,、秦兵馬俑室四個陳列室和一個歷代石雕碑廊,、石雕明墓保護室。收藏了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代文物17000余件,,其中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唐慶山寺遺址出土的金棺銀槨、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等被列為國家級珍貴文物,。
基本陳列
該館有三大陳列室,。
唐佛藝術室
唐佛藝術室陳列有國寶級文物10余件,其中有1985年5月5日出土于唐棺,、銀槨,、舍利、釋迦如來佛真身舍利,,舍利寶帳,,唐三彩獅子等珍貴文物為該館標志性文物,隨之出土還有一百余件佛教文物珍品,。鐫刻有八個鎏金大字“釋迦如來舍利寶帳”是舉世唯一的舍利寶帳,。
秦唐藝術室
秦唐藝術室陳列有1974年最先出土的秦兵馬俑,被專家們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再世的先遣兵士,,它們的問世,,揭開了2000多年前秦始皇帝陵地下神秘兵陣布局的序幕,,為世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史料,。
周秦藝術室
周秦藝術室陳列有西周、秦代文物100余件,,秦始皇陵出土的我國最大的瓦當王陳列于此展廳,,漢、唐,、元藝術室陳列有漢,、唐、元文物100余件,,其中形象逼真的騎馬俑就在此廳展出,。
該館根據國內外文博發(fā)展經驗,對原有的經營模式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加大了內部管理和外部的宣傳力度,,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法,,主動宣傳,,廣泛聯系客源,以優(yōu)質的服務和人性化的管理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活動,開展了文物文博知識宣傳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進校園、進軍營等系列活動,,開設文物商店,、出售文物書籍,對文物自身的潛力進行深入經營開發(fā),,開發(fā)文物復仿制品,、舉辦國內外文物交流展覽等活動,臨潼博物館的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機遇期,。
主體建筑
臨潼博物館位于陜西臨潼驪山北麓,,西與華清池毗鄰。主體簡直采用中軸線對稱的皇宮布局,,重檐歇山形式,。望京樓宏偉壯麗,,面西屹立,,驪山閣,、渭水閣,南北作陪,,迥廊寬敞,,紅柱挺立,是古都近郊頗具特色的歷史博物館,。年均接待中外游客六十余萬人,。
臨潼博物館現有周秦藝術、唐佛教藝術陳列,,另有碑廊一座,,展出文物珍品千余件。玉(音和)莊重瑰麗,,造型優(yōu)美,,是西周末期藝術珍品。夔文猷勁,,是秦代陶雕之精華,。憋魏三道士造像碑,洋洋二千四百言,,其磅礴蒼郁,,氣溢于字里行間,可謂造像之大觀,。釋迦如來舍利寶帳,,金棺銀槨,是迄今所見盛唐時期既完整又豪華的舍利棺具,。寶帳構思巧妙,,設計合理,造型精美,,比例適宜,。通體線雕采用分層減底技法、融線,、浮雕于一體,。畫面布局嚴謹,人物形象生動,,線條流暢自如,,刀法老練嫻熟。金棺銀槨玲瓏剔透,,工藝精湛,,懸珠嵌寶,曠古無儔,。兩次赴日出展,。
館藏文物高48厘米,直徑61厘米,是迄今發(fā)現最早最大的瓦當,被稱為瓦當王舍利是佛祖的遺骨,,又叫佛之靈骨,是佛教圣物,,是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后的遺剩物,,一種形似小米粒大小的晶體,稱為碎骨舍利,,即釋迦牟尼佛舍利,。舍利分為三種顏色,白色為骨舍利,,紅色為肉舍利,,黑為發(fā)舍利。擊之不碎,,燒之不化,,是佛教中至高無上,極珍極寶的崇拜物,。
騎馬傭(漢)
高29厘米武士頭戴紅色帽子,,帽帶結于顏下,背上用紅,、白色繪出了方行的箭袋,,兩腿緊緊夾著馬腹,端騎于馬上,,雙手握拳作攬韁文勢,。
三彩南瓜(唐)
三彩南瓜是首次發(fā)現,出土時位于寶帳前三個三彩盤的正中位,,它雖不驚人,,但焙燒技藝超群,蒂落之痕尤其逼真,,也算上是三彩器中的上乘珍品,。
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唐)
這件寶帳刊名為“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由青石線雕構成組成并分為六層,,高1.09米,每層都可以打開,,帳底部是須彌蓮花座,,帳體上置重檐金翅鳥王角的帳蓋,石刻的金翅鳥(也稱大鵬鳥),,卻采用了鎏金技術,,石頭上鎏金,這還是在中國首次發(fā)現,金翅鳥背上插有四棵銅桿銀頁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寓意里含義非常深刻,,座前的兩角插兩朵金蓮花,象征著佛教的清凈和高潔,。這寶帳構思巧妙,設計合理,,造型美觀,,比例適宜,雖非實用建筑,,但石上柱,、枋、檐,、角,、頂俱全是一座極其難得的盛唐重檐方亭的縮影。寶帳通體線刻,,帳體四棱柱飾有海石榴圖案,,正面額枋正中刊“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八個貼金字,,字的兩邊雕天王力士和迦陵頻迦鳥(又稱妙音鳥),,重檐下雕著飛天。蓋頂上雕三條行龍和卷云,,帳體四面雕一組四副捏盤變圖,。正面雕釋迦說捏經圖,左側雕釋迦佛捏盤圖,,后面雕八國王子分舍利圖,。
金館銀槨(唐)
盛放佛祖舍利的棺具,。在印度,,佛舍利一般用壇或瓶盛放安置在塔中供養(yǎng)。而到了中國,,即變?yōu)橛脗鹘y(tǒng)的棺槨盛放,。唐代金銀器的興盛。金銀的價值和社會功能,,決定了它們作為財富的象征和地位的標志,。因此,用金棺銀槨盛放的舍利是對佛祖的敬畏,。而這套棺具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最為完整的一套佛祖棺具,。
三彩獅子(唐)
在唐朝,三彩造型中,,馬和駱駝非常之多,,而三彩獅子特別稀少,,這對獅子造型優(yōu)美,翔翔如生,,俏皮活撥,,逗人喜愛,一個安然自得俯首啃蹄,,一個閉目凝神抬蹄瘙癢,。這對三彩獅子是迄今所見制作時代最早,藝術水平最高的三彩動物造型,,它的問世一掃唐代帝王陵前石獅四蹄抓地的呆板作風,,也是中國出土最完整的一對三彩獅子。
利簋 (周)
是迄今所見最早西周青銅器,,造型莊重,,紋飾是一種龍紋,內底鑄有銘文四行,,計三十二字,,銘文概括地敘述了武王伐紂滅商這件大事。銘文大意為武王征伐商紂,,于甲子日早晨向商紂發(fā)動了進攻,,歲星當時滅了商,很快據有了商地,,辛末日武王在偃師賞賜有功之臣,,右史利得到金賞賜,作了這件寶簋,。
銘文證實了周武王于甲子日滅商準確無誤,,為商周斷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實物標本。
文化長廊
在漢唐之間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地圖上,,長安無疑是一千多年前“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的盛地,,當時歐亞大陸上外國人都將長安稱為“胡姆丹”(Khumdan),在敦煌發(fā)現的公元312年前后的粟特文信件,,真實地記載了長安以“胡姆丹”譯名走進了千年歷史的民族記憶,,在古羅馬、敘利亞,、波斯等異邦遠域傳揚流播,,對世界文明史產生過重大影響。
考古學家根據已發(fā)現的文物判斷,,大規(guī)模的歐亞游牧民族遷徙運動從公元前7世紀就揭開了歷史的序幕,。公元前5世紀巴澤雷克(今俄羅斯烏拉干河畔)古墓群和公元前4世紀前后在中亞、印度等國的古墓中,都發(fā)現有精美的中國絲綢殘片,,甚至出土了刺繡著鳳凰圖案的中國絲綢,。所以,公元4世紀前的希臘古典著作中稱中國為“賽里絲”(Seres絲國)是有史料根據的,。
絲綢古道的存在,,必然使地處關中地區(qū)的周人、秦人們與西域,、中亞地區(qū)有著物質和文化的交流,。1980年秋,陜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中發(fā)掘出兩件西周蚌雕人頭像,,高鼻深目,,頭戴堅硬高帽,,與居住在中亞地區(qū)“塞種”人像完全一致,。不管這種蚌雕頭像是周人制作,還是中亞游牧部落獻給周王朝的貢品,,都說明雙方已有著文化交往,。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開地千里,,稱霸西戎”,,迫使居住在河西地區(qū)的塞人向西遷至伊犁河地區(qū),現今的新疆伊犁地區(qū),、中亞北部地區(qū)和阿爾泰地區(qū)都發(fā)現許多塞人活動的遺址文物,,在天山東部阿拉溝墓葬中還發(fā)現中原絲綢(菱紋鏈式羅),在楚河發(fā)現關中西周式的曲柄刀,、銅鼎,、銅釜等,說明了早在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前很久就存在著絲綢之路的古道聯系,。
公元前330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穿過里海戰(zhàn)勝了波斯阿契美尼王朝,同時征服了中亞,,公元前一世紀將版圖擴展到印度西部,。這時期匈奴人興起,控制了天山南北綠洲上許多城邦國家,。中國的秦漢王朝為了抗擊匈奴的侵擾,,不得不修筑長城防御。漢武帝時期,,一方面聯絡西域各國夾擊匈奴,,另一方面亟需發(fā)展與中亞各國的商業(yè)貿易,故在公元前138年派遣城固人張騫出使西方。張騫幾經風險歷時13年才返歸長安,,并將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地理,、物產、風俗上報給朝廷,,這些材料均載入《漢書·西域傳》,,成為中國最早記載絲綢之路的歷史文獻。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率領300余人的使團出使西域,,到達大宛(烏茲別克國費爾干納)、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今阿姆河北),、安息(今伊朗)諸國,這些國家都派遣使節(jié)和商人紛紛來到長安,,《漢書·西域傳》記載長安上林苑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巨象,、獅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從此開創(chuàng)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
藝術價值
臨潼,,南依驪山,北俯渭水,,因有臨河和潼河分別從縣城東西兩側穿過而得名,,自古以來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之一。臨潼縣歷史悠久,,歷代曾先后建城十幾座,,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秦獻公的“商鞅變法”,、30年代的“西安事變”都發(fā)生在這里,,歷史文物豐富。
臨潼博物館位于臨潼區(qū)東側,,是一座以陳列出土文物為主的地方性博物館,,緊靠華清池,紅柱挺立,,回廊曲繞,,別具一格。臨潼博物館建于1979年,,占地6600平方米,,陳列面積約600平方米。沿襲中國北方四和院的形式,,館內設有周秦藝術室,、唐代佛教藝術室、漢唐藝術室三個陳列室和一個碑廊,,收藏自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代文物共1萬余件,,包括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有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唯一記載武王伐紂的遺物,,有從唐慶山寺遺址出土的金棺銀尊,、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屬于極為珍貴的佛教文物),,此已被列為國家級特級文物。
發(fā)展前景
臨潼博物館自建館以來,,在文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傳播中華文明史、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發(fā)揮了文博事業(yè)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隨著改革的發(fā)展以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許多不適應、不符合博物館長遠發(fā)展的困難和問題已顯現出來,,諸如展出面積小,、多數文物多無法展出,經營性質宣傳多,、文物文化宣傳少,,普通工作人員多、專業(yè)研究人員少等問題,,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該館領導班子經過調研,,大膽提出了搬遷博物館的設想。
2006年,,邀請西安旅游設計研究院編制了《臨潼博物館總體規(guī)劃設計方案》,,經過科學論證,遷建選址定于驪山北麓,,北接西臨城市快速干道,,西臨長慶療養(yǎng)院。設計呈現“曲徑登高,、深山古剎”的特色和意境,,以唐慶山寺文化底蘊為基礎,利用驪山地形,、仿唐建筑和精巧的園林藝術營造出靜謐莊嚴的氣氛,,同時結合步道設計,讓游客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據規(guī)劃,,臨潼博物苑主要建筑從北到南包括:大門入口區(qū)、史前文明展館區(qū),、周秦漢唐展館區(qū),、綜合展館區(qū)、慶山寺出土文物展示區(qū)等五大功能區(qū),?!〗刂聊壳埃R潼博物館已完成了土地征用,、折遷安置,,周秦漢唐展館區(qū)和綜合展館區(qū)建筑地基已處理完畢,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拉開,。周秦漢唐展館區(qū)和綜合展館區(qū)建筑將于2010年全面完工,。建成后的博物館更名為臨潼博物苑,屆時將成為臨潼又一大新的旅游景區(qū),。
參觀信息
從西安乘火車站乘坐游5(306)914915路可以到達,。門票:免費。開放時間:8: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