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古建外,,博物館現(xiàn)藏有2000件(組)各類文物,時代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迄民國,。藏品門類廣泛,,涵蓋碑石(69通)、石刻石器(68件),、字畫(273幅)、陶器(26l件),、瓷器(93件),、錢幣(57枚)、璽印(7方),、玉器(36件),、金銀器(17件)、鐵器(23件),、銅器(138件),、磚瓦(82件)、雜器(15件)等,。另外,,還有近年西岳廟考古發(fā)掘出土的磚瓦及其他建筑構(gòu)件813件(組)。代表性藏品漢隸第一品《西岳華山廟碑》,、北周《華岳頌碑》,、被譽陜西較大橫臥碑的乾隆《岳蓮靈澍》碑、“天威咫尺”石牌樓,、東漢“西岳神道闕”圓雕石人等及宋代石經(jīng)幢,、西漢京師糧倉瓦當、董其昌的《松溪圖》,、邊壽民的《蘆雁圖》等,。
西岳廟占地12萬平方米,始建于西漢武帝元光初年(前134年),,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西岳華山神少昊的場所,。歷代均有修葺、建設(shè),,尤以明清為甚,,至清乾隆42年(1777年)形成今日重城式目字結(jié)構(gòu)六進院落的規(guī)模格局,系西北地區(qū)現(xiàn)存較大的明清風(fēng)格皇家宮殿御苑式古建園林群落,。其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謹,形似北京故宮,,素有“陜西故宮”之譽,。因在五岳廟中建置較早、面積較大,,被稱為“五岳第一廟”,。
西岳廟在清末衰落后,在民國中原大戰(zhàn)時期(1931—1932年)為西北軍駐防,其后為國民革命軍第72后方醫(yī)院,,新中國成立后為西北榮軍總校駐扎,,其間有華陰市劇團、黨校,、面粉廠,、電廠等10余家單位人住并辦公。1969年至1994年為國防科工委32基地軍事管理區(qū),,期間1979年3月華陰縣人民政府設(shè)立西岳廟文物管理所專門負責(zé)對西岳廟文物的管理,。1994年6月11日,西岳廟由國防科工委32基地正式移交給陜西省人民政府,,陜西省人民政府委托華陰市人民政府代管,。1996年4月18日,西岳廟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華陰市西岳廟文物管理所與華陰市華山文物管理所合并,成立西岳廟文物管理處,,隸屬陜西省文物局,。西岳廟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即開始了對西岳廟的維修工作,。尤其是1998年8月至2003年4月,,在中央、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及陜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廟內(nèi)外環(huán)境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治,維修,、復(fù)修了廟內(nèi)l7個單體建筑,,并對相應(yīng)古建筑彩繪予以科學(xué)保護;外圍進行了岳廟街改造,,建成仿古步行一條街,,新建廟前廣場等工程。此次整修歷時5年,,總投資近5000萬元,,基本上再現(xiàn)了“陜西故宮”的歷史原貌,是西岳廟歷史上較大規(guī)模的整修保護,。年參觀人數(shù)近6萬人次,。
整修后的西岳廟形成了重城式目字形宮城,六進院落,,整體建筑沿南北軸線對稱布局,。中軸線上主體建筑有:影壁,、棋盤街、灝靈門,、甕城,、五鳳樓(午門)、欞星門,、天威咫尺牌樓,、金城門、金水橋,、灝靈殿、寢宮,、后宰門,、少吳之都牌樓、御書樓,、蓐收之府牌樓,、萬壽閣、游岳坊等,。其他附屬建筑有冥王殿,、靈官殿、御碑亭,、八角攢尖亭等,,其中城墻四隅的角樓更是結(jié)構(gòu)獨特、造型別致,。四周重城圍護,、角樓翊衛(wèi),憑山帶河,、惲堅完整,。亭臺樓閣相錯其間,蒼松翠柏掩映其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