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址所在地蔡倫墓祠始建于東漢元嘉元年(151年),,占地23500平方米,為我國東漢時代龍亭侯,、造紙術發(fā)明人蔡倫的長眠之地。蔡倫歷侍五代帝王,,于元興元年(105年)發(fā)明了植物纖維紙,,元初元年(114年)被封為龍亭侯,建光元年(121年)因受宮廷斗爭株連服毒而自殺于龍亭,。30年后漢桓帝為蔡倫平反昭雪,,下令在此將其重葬。在蔡倫墓祠區(qū)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垂花門,、墓塜、寢殿和明月池,,中軸線兩側(cè)則各有鐘樓,、鼓樓、樂樓,、東西廂房等建筑,。墓塜高大,呈覆斗狀,,墓前有9通明清等朝代礓和蔡倫譜系碑,,還有眾多石像生,。墓區(qū)現(xiàn)仍存留千年古柏18株。歷史上,,曾有唐代德宗皇帝李適為避朱泚與李懷光兵變而駐蹕蔡倫墓祠,,并為其題寫“蔡侯祠”匾額。民國時大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為其留有“蔡倫墓”之手跡,。上世紀80年代,大書法家,、原全國佛協(xié)主席趙樸初曾為其題寫“蔡倫墓”,。
蔡倫紙文化博物館位于墓祠區(qū)西部,占地4300平方米,。全館分南院,、北院兩大部分。南院為造紙史展示區(qū),,是“紙文化陳列室”,,主要展示紙的起源、造紙術在歷代的發(fā)展,,以紙為載體的書畫作品,、歷代有關紙的文獻記載及造紙術的傳播過程;北院則為1900年前蔡倫發(fā)明的“蔡侯紙”的工藝流程演示區(qū),,建有廊式“仿漢紙坊”,,展示較古老的手工抄紙的整個流程,真實再現(xiàn)漢年“蔡候紙”抄造的全部過程,。
南院的主體建筑為花木掩映之中的“蔡倫紙文化陳列室”,。陳列室建筑為歇山頂,五大間,。陳列室以翔實豐富的史料展現(xiàn)出世界造紙術的起源,、傳播和發(fā)展,歌頌了我國古代科學家蔡倫發(fā)明和推廣造紙的豐功偉績,。南院的另一建筑是古色古香的“四寶齋”,。此齋藏有以漢代蔡倫造紙的方法抄造出來的構(gòu)皮手工紙和其他文房用品,供游客參觀購買,。
北院為一園林式建筑,,是整個博物館的主體部分。院內(nèi)依次建有構(gòu)紙原料(構(gòu)皮)儲存坊,、漚料坊,、蒸料坊、除雜坊,、碓坊,、切料坊,、抄紙坊、焙紙坊等手工造紙作坊,,通過手工造紙藝人的演示,,完整再現(xiàn)古老“蔡侯紙”制作的23道主要工序。觀眾亦可親自動手,,與藝人互動,,身著漢裝,操作工序,,親身體會手工造紙的感覺,、樂趣,體會古人的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