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于2002年5月28日順利落成,,2004年4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柳灣彩陶博物館分上下兩層,外形酷似在青海出土的大通舞蹈紋彩陶盆,。這種彩陶盆在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出土,,盆的內壁上繪有3組舞蹈人花紋,5人一列共15個舞蹈者,,手足相接成圓圈,,他們伴隨著歌聲或樂曲的節(jié)奏翩翩起舞,那簡練的線條,,勻稱的對比關系和生動的人物造型,,展示出高原先民們優(yōu)美的體態(tài)和輕盈的舞姿,整個場面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歡樂的氣氛,,給人以剛健中不失柔情的和諧之美感,。
博物館總投資450萬元,占地面積5830平方米,,可供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925件,彩陶就占一半之多,,館藏的彩陶文物數(shù)量在全國首屈一指,,這些彩陶以其造型之多樣、制作之精美,、數(shù)量之眾多而聞名于世,。
彩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覽是彩陶博物館的主要職能,,墓葬的復原陳列是彩陶博物館的最大特色。陳列分三個單元,,從柳灣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勞動藝術創(chuàng)造及埋葬習俗,,全方位、多角度的向觀眾展示柳灣彩陶文化的魅力,。
館內的彩陶文物主要包含著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古文化類型,,如裸體人像彩陶壺,、彩陶靴,、人頭像彩陶壺、提梁罐,、蛙紋彩陶甕,、鸮面罐及骨制刀、叉,、勺和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高原地區(qū)空前繁榮的彩陶藝術。青海被譽為“彩陶王國”,,而柳灣則被稱作是“彩陶的故鄉(xiāng)”,,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國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規(guī)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氏族聚落遺址和墓葬群,。
柳灣墓地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qū)高廟鎮(zhèn)東面兩公里處的柳灣村,。村北有一處東西走向的旱臺,氏族墓地就在這里,?!傲鵀场币辉~的含義,從古文獻上無考,,但據(jù)當?shù)乩限r講,,柳灣原意為盛產(chǎn)柳樹之河灣地。這里本是西部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只因出土大量的彩陶而引起世人的關注,。
1974年春天,青海省東部農業(yè)區(qū)村民在挖水渠時發(fā)現(xiàn)了一處古代文化遺址,,隨后,,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巡回醫(yī)療隊向省文化局轉告柳灣出土文物情況,并送來陶器等實物標本,,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樂都柳灣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省文化局文物組立即組織人員到現(xiàn)場調查,并征集了部分造型美觀,,花紋別致的彩陶罐等文物,,其中一件人像彩陶壺引起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關注。省文化局提出書面報告,,建議對墓地進行考古發(fā)掘,。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批復同意。同年7月中旬,,柳灣墓地發(fā)掘工作正式開始,。據(jù)考證,柳灣墓地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墓葬群,,地處湟水中游北岸臺地,,經(jīng)實地測量,,南北450米,東西250米,,總面積為112500平方米,。通過7年艱苦的發(fā)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脊抨犜谶@里共發(fā)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這1730座墓葬包容了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馬廠,、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種文化類型,屬于新石器時代,,這4種文化類型延續(xù)時間長達1500年之久,。墓地全面揭露,初步搞清了這4種文化類型墓葬的分布規(guī)律和時間先后順序,,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與階級的起源等有關問題,,提供了一批較新、較好的實物例證,。
該墓地的絕大部分墓葬在柳灣村北部的第二臺地上,。其范圍東起柳馬公路,西至沙溝,,北依柳灣坪頂,,南瀕大峽渠。墓地北高南低,,東西兩面臺地環(huán)抱,,總面積為11.25萬平方米。大部分墓葬為豎穴土坑墓,,平面呈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其次為帶有墓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口插有木棍和木板,,借以封門。這種墓葬是我國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洞墓,。墓內多有木棺,,形狀有兩種,一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梯形木棺,,一是長方形呈木盒式木棺,,即用一根圓木,,中間鑿成船艙狀,形似獨木船,。其葬法有單身葬,,又有兩人以上的合葬,最多的達七人之多,。
該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類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疊壓在一起,,人與人之間不放置任何隔離,,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齡懸殊較大,,似是兩代人埋在一起的。馬廠類型的合葬墓,,多是并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與小孩合葬,。齊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并排埋葬,但男女葬式與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為側身或仰身屈肢,,似為夫妻合葬墓。
該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隨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達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會末期已有貧富之分,。其隨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錛,、鑿,、刀等生產(chǎn)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種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甕,,齊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壺,、雙耳罐、單耳罐等,。這里出土的人面形與裸人形浮塑彩陶壺和葫蘆形彩陶罐,,造型別具一格,,世民少見。
馬廠類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青海民和馬廠塬而得名,,廣泛分布在甘肅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區(qū),,距今約4000年。柳灣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馬廠類型最豐富,、珍貴,其數(shù)量之眾,,造型之美和花紋之繁縟,,為其他古文化之冠。出土的陶罐彩繪花紋形式多樣,,比較常見的有:平行條紋,、波折紋、旋渦紋,、葫蘆形紋,、四圓圈紋,、六圓圈紋等,。一些彩陶符號也別具一格?!√掌魇窍让駛兊娜粘I钣镁?,彩陶得體地把器形和優(yōu)美的花紋融為一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不但是制陶工藝發(fā)達的標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創(chuàng)造的結晶。彩陶表面為桔紅色或紫紅色,,配上黑色線條的幾何形花紋或動物形花紋,,更加光亮艷麗。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壺,、罐、甕,、豆,、碗,顯得新穎多樣,。
柳灣墓地發(fā)掘馬廠類型墓1000余座,,占總墓葬60%,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擁有財產(chǎn)不同,,墓室規(guī)模和隨葬之彩陶數(shù)量也各異,,一般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小型墓隨葬陶器10多件,,最多也只30多件,中型墓隨葬器則達五六十件左右,,70余件以上的可謂大型墓,。發(fā)掘出的第564號墓,墓室全長約5米,,寬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為40多歲之男性,這個墓隨葬文物頗多,,除了石刀,、石斧、石鑿和一件綠松石裝飾品外,,僅陶器就有91件之多,,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絕對優(yōu)勢,。
值得重視的是,,柳灣墓地馬廠彩陶不但以數(shù)量和花紋著稱,而且一部分彩陶壺的腹下部,,繪有各種不同的符號,。這些符號是陶器制造者的記號,或代表氏族的徽號,,還是我國最原始的古文字,?對于這些內容的探討,將為研究彩陶王國增添新的課題,。
館藏文物
在眾多出土的文物中,,最引起專家們興趣的是彩陶上的圖案和符號。 這是一個距今4000年左右的彩陶,,上面有一個神秘的萬字紋符號,,繪有萬字紋符號的柳灣彩陶一共有26件,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卐”字紋符號,。它打破了傳統(tǒng)學術界認為的,,萬字紋是公元四世紀自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點。萬字紋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向,,后來,,逆時針的“卍”字成為多種宗教的一個吉祥符號,而幾千年后到了公元20世紀30年代,順時針的 “卐”字,,則被德國納粹選用,,成了邪惡的標志。那么,,柳灣彩陶上最原始的萬字紋又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對于這個神秘的符號,在世界各遠古文化遺留物中,,都曾大量發(fā)現(xiàn)過,,它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現(xiàn)象。太陽崇拜遍及了人類歷史的各個角落,。的確,,萬字紋非常像太陽圖案的簡化和變形形式。的確,,神秘的萬字紋,,確實給我們留下了太多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