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地區(qū),。人口約24萬,。有本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
土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畜牧業(yè),。
傳統(tǒng)節(jié)日:納頓節(jié),、七日會,、觀經(jīng)會、青苗會,、擂臺會,。
傳統(tǒng)歌舞:安昭舞、“婚禮”舞,、巴郎鼓舞,、於菟舞。
傳統(tǒng)美食:沓呼日,、釀皮,、鍋蹋、酩醪酒,、蓋碗茶,。
土族崇拜自然,信奉喇嘛教,。
建筑特色
土族傳統(tǒng)民居土樓
土樓為富裕人家平頂院落式建筑,,土木結(jié)構(gòu),由正房,、東廂房,、西廂房、角樓組成,。整座庭院房屋雕梁畫棟,,裝飾得高堂秀氣、古色古香,。房屋土坯墻,,正面木制,檐口,、門面柱頭,、扎口板上都雕刻著虎獅、麒麟,、鳳凰及各種花卉,、八寶等圖案。屋頂均為平頂,,可用木梯上下,,便于晾曬和儲放糧草,鄰居之間也可在房頂間自由來往,。占地面積579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
建筑布局
民居正房
正房為二層木樓,,樓上為佛堂,,樓下住人,。樓上中堂為佛位,供奉釋迦牟尼和班禪大師的佛像,;中堂兩旁為誦經(jīng)房,,僅供男性年長者出入,忌女人小孩進出,。樓下居室,,一排五間,堂屋居中,,供奉神靈,、擺放祭品,。左側(cè)臥室盤有“打泥炕”一面,,炕上放置炕柜、炕桌,、火盆,,鋪白毛氈、被褥等生活用品,,由家中的老人居住,。右側(cè)為客房,供客人及全家吃飯,、飲酒用,。民居長12.8米、寬4.4米,、高8米,,建筑面積56.3平方米。
西廂房
西廂房為一層平頂建筑,,高3.8米,。由家中排行最大的兄長居住。室內(nèi)有“打泥炕”,、炕桌,、火盆等。西耳房為“阿姑繡房”,,是未嫁的女兒居住,,也是做“刺繡”等針線活的地方。
東廂房
東廂房為一層平頂建筑,,高4米,。由家中排行小的晚輩居住。室內(nèi)砌有火炕及生活起居用品,。東耳房為廚房,,盤有鍋臺,。灶膛煙道經(jīng)過東廂房炕下后才通往煙囪,習(xí)慣稱“鍋臺連炕”,。
角房
角房為二層木樓,,通風(fēng)透氣,便利儲糧,。一層為畜圈和雜物間,,二層儲放糧草。長3.8米,、寬3.6米,、高6米。
土族院落
土族院落由院門,、庭院,、輪子秋、嘛呢旗桿,、煨桑爐,、院墻組成。庭院面積130平方米,。
院門為雙開扇門樓,,門樓上裝飾有雕花刻鳳的檐口柱頭,用青磚垛成門柱承重,,上蓋小青瓦,。
輪子秋
輪子秋是土族傳統(tǒng)競技娛樂用具。用大板車車軸連車輪豎立起來,,穩(wěn)固住重心,。朝上的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梯,梯子兩端系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zhuǎn),然后借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nèi),,快速轉(zhuǎn)動起來,,并表演各種驚險動作。輪子秋可同時供4人玩耍,。
本輪子秋,,高4米,輪盤直徑1.3米,,于2007年在青?;ブ貐^(qū)征集。
煨桑爐
煨桑爐是迎請神靈焚香招喚的器皿,,用來消除不凈和穢氣,。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爐內(nèi)點燃,然后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等,最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手搖轉(zhuǎn)經(jīng)筒。
土族傳統(tǒng)平輪水磨坊
水磨坊征集于青?;ブh臺子鄉(xiāng)格隆村,,為清同治年間制,至今已有150年歷史,。水磨坊石木結(jié)構(gòu),,屬高架干攔式建筑,上層為木房,,下層為石吊腳,,支撐在距水面2.6米高的溪水上,。長6.8米,、寬3.8米、高5.2米,,建筑面積25.8平方米,。
平輪水磨坊是借助水勢落差為動力,沖擊水輪,,引擎石磨,,晝夜不停運轉(zhuǎn)的磨面工具。由引水槽,、水輪,、磨軸、石磨盤,、磨房,、糧斗等部件組成。屬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類,。
土族平輪水磨坊,,作為研究黃河上游積石峽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不可多得的實物,,為深入研究土族利用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技術(shù),,提供了佐證。為土族博物館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