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城紀念館,全稱為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館,,是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項目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位于青海省海晏縣西海鎮(zhèn)。
原子城紀念館在王洛賓音樂藝術館東邊,,紀念館前的“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名稱由張愛萍將軍題寫,。館前有座雕塑,據(jù)說呈現(xiàn)的是原子彈爆炸前的形態(tài),。
紀念前的廣場上,,有一座醒目的標志——主題雕塑《聚》。它豎立于入口東側,,以鮮明的主題形象,,表現(xiàn)出原子城的歷史。
這個《聚》,,既有核聚變的寫實,,更有集納聚合全中國人民力量、譜寫宏偉詩篇之意,。螺旋上升的形象則象征著中國人民凝心聚力、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而《聚》選用的耐候性銹蝕鋼,源自模擬核武器研制基地獨有的半掩體建筑的外保護材料,。
其實,,《聚》最初設計時為20米高,為了與遠山形成鮮明對比,在進入施工階段時最終決定加高5米,,使《聚》當之無愧地成為原子城嶄新的絕對地標,。
《聚》出自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王培波教授之手。除了主題雕塑《聚》,,《高瞻》《遠矚》《眾志成城》《群策群力》等情景雕塑也是王培波的力作,。這些雕塑雖然是凝固的,它們背后卻流動著原子城歷史上的感人片段,,展現(xiàn)了建設者們對信念,、對事業(yè)的忠誠。
在原子城紀念館正面墻體上,,有三副巨型銅質浮雕,。
中間那副浮雕右方的太陽火熱熾烈,左下方奔騰的江河水映襯著陽光,,圖中央以鈍性的放射狀形象釋放,,暗示著核裂變的巨大能量。用日月,、水火,、陰陽彰顯大自然的偉岸,這幅被譽為《自然能量》的裝飾浮雕是三副浮雕的中心主題,,抽象與具象的方法交織在一起,,將人的遐想和自然、科技融為一體,。
據(jù)設計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杜紅宇教授介紹,美院雕塑系讓五位教師按各自的理解做了五個方案,,最終選定了他的這三幅主題分別為《自然能量》,、《奔向和平》、《和諧共生》的浮雕,。
根據(jù)設計理念的初步要求,,反映“兩彈”不能過于寫實,所以,,用“自然能量”去表現(xiàn),,因為“核能”也是自然界的能量之一?!侗枷蚝推健愤@一浮雕主題非常鮮明,,畫面以象征和浪漫的手法,表現(xiàn)男女青年在空中遨游,,他們的前方是一群和平鴿,,象征全人類乃至中國人民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對美好與和平的執(zhí)著追求。而浮雕《和諧共生》則表現(xiàn)自然界萬物和諧共生的主題,,在廣袤的青海高原,,山川壯美,水草豐茂,,牛羊悠然,,兩匹奔騰如飛的駿馬象征著開拓進取的精神,期盼和諧共生的愿望,。
紀念館有五大展廳,,這五大展廳圍繞著圓形大廳呈圓形依次排開,五大展廳記錄了221廠的滄桑歷程,。
第一展廳叫“歷史抉擇”,。這個展廳主要以圖片的形式再現(xiàn)核工業(yè)對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以及上世紀50年代,在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的領導下,,科技人員打破西方世界核威脅,,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下,創(chuàng)辦我國自己的核工業(yè)的偉大壯舉,。為了征集這些圖片,,有關部門從2008年4月1日起,先后與新華社,、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工業(yè)集團總公司、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單位聯(lián)系,,并得到了大力支持,。新華社一次性向紀念館捐贈了64張珍貴的圖片,其中有些照片是與觀眾見面,。
與第一展廳相鄰的展廳叫“激情歲月”,。這個展廳主要通過圖片、實物和模擬場景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221廠建設者的艱辛付出,。
風雪蒼茫,遠山肅穆,,三頂墨綠色的帳篷扎在蒼茫的草原深處,。白雪壓塌了篷布,帳篷門前的兩把鐵鍬立在寒風中,,仿佛是在等待著主人歸來,。這是第二展廳里的一幕模擬場景,。這幕場景真實地再現(xiàn)了1958年11月,,221廠第一批建設者挺進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銀灘草原開始基礎建設的情景,。
三頂帳篷起家,,這個221廠的建設者寫在金銀灘草原上的不朽傳奇,,更升華成了一種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位于“激情歲月”一側的展廳是“勇攀高峰”,這個展廳復原了221廠一車間102號工位和二號車間的生產(chǎn)場景。
一車間又稱組裝車間,是原子彈制造的核心部門,,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從這里起運的,。
二號車間是工人們熬制炸藥的車間,。將這兩個車間復原展出,充分展現(xiàn)了原子彈制作過程的神秘,而展廳內(nèi)按照1比1的比例復原的一號車間和二號車間之間的一座瞭望哨,,更是將這種氛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展廳中陳列了一個反映221廠全貌的巨型號沙盤和諸多制作原子彈所必需的儀器和器械,,這些必將引起參觀者的濃厚興趣,。
221廠退役后,廠里的不少設備分別轉移到了另外幾個單位,。聽說西海鎮(zhèn)要修建原子城紀念館后,這些單位將186件曾經(jīng)在221廠原子彈生產(chǎn)過程中使用過的儀器和器械捐贈給了紀念館,以表達對那段歲月的緬懷,。
緊鄰三號展廳的是“東方巨響”,,這個展廳利用科技含量很高的幻影成像技術,,向參觀者立體展示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時震撼人心的場面,。
為了增添紀念館的科技含量,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先后赴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中國科技博物館等全國設備先進的博物館參觀學習,,并選擇了利用多個攝像頭成像的技術,,完美還原兩彈試驗成功的不朽畫面,,令觀眾身臨其境。
“共和國的記憶”是紀念館的最后一個展廳,,這個展廳以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形式反映王淦昌、鄧稼先,、周光召等老一輩科學家和曾經(jīng)為共和國核物理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的無名英雄在221廠的奮斗歷程,。
展廳內(nèi)展出的諸如221廠工人工作證、出入證,、生活用具等實物,,是有關部門從全國各地征集來的,每一件實物展品,,都真實地反映了221廠的歷史,。
因為保密工作的需要,221廠僅出入證就有六十多種,,紀念館目前征集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是東風導彈,。
如果把原子彈比作是車里的乘客,,那么導彈就是那輛車。人們知道,,1945年美國投擲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那兩枚原子彈,,全部是依靠飛機運輸?shù)摹_@種傳統(tǒng)的運輸方式,,顯然已經(jīng)不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了,導彈成為了現(xiàn)代部隊常見的裝備武器,。
共和國的導彈研制事業(yè),,同樣也經(jīng)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1967年,,中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枚自行設計制造的中程地地導彈,;
1970年1月31日,中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枚自行設計的遠程地地導彈,;
而入駐原子城紀念館的東風二號導彈不僅是這段歷史的見證,,更因為這枚導彈曾經(jīng)在1966年10月27日在我國本土完成了帶核空中爆炸試驗而成為了共和國核工業(yè)發(fā)展史的見證。李成君說,,東風二號導彈的入駐,,為紀念館增色不少。
221廠撤銷后,,大部分職工和設備分別安置到了四川綿陽,、河北廊坊等地。他們手里有相應的實物,,從2003年開始,,只要有機會,紀念館籌辦工作人員都要向這些居住在外省的老同志以及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征集實物,。
紀念館展陳的近二百張圖片除了少量是從那些曾經(jīng)在221廠工作過的老同志手中和相關部門征集來的外,,其余的都是從上世紀60年代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反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紀錄片《東方巨響》中截取的,不少畫面還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221廠退役后,,221廠址的命運,牽動著許多曾經(jīng)在221廠工作過的老同志的心,。2002年,,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之父朱光亞同志致電中央有關部門,,希望有關部門能成立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以達到傳承“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后人,,教育后人的目的。在這封信中,,朱光亞還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總結了兩彈爆炸成功的原因和經(jīng)驗,以及自己所理解的“兩彈一星”精神,。
這封信引起了中央和青海省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有關領導相繼在信上做出批示。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的爭取下,,這封信的復印件將在紀念館展出,,字里行間流落出的老一輩科學家那顆拳拳報國之心令觀者動容。
原子城紀念館第三展廳以1比1的比例復原了221廠一分廠和二分廠的部分生產(chǎn)車間,,在一分廠的復原車間里擺放著一臺球面機床,。李成君說,這臺機床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的,,它很可能進行過第一顆原子彈的加工制作,。
球面機床被擦拭得一塵不染,甚至搖把上的鍍鎳也光可鑒人,,平整的床面上見不到一塊銹跡,,足可見當時的工人對這臺機床的愛惜。
球面機床在當年是加工原子彈彈頭的,,在原子彈的加工工序中十分重要,,能把這臺機床“請”來,肯定會為紀念館錦上添花,。
第三展廳的一面墻壁,,被裝飾成了防爆墻,,在防爆墻前,擺放著一臺長達2.8米的攝像機,。
這臺攝像機叫高速度轉鏡攝像機,,它原本是安裝在221廠六分廠的。六分廠又稱靶場,,221廠歷次核爆炸試驗都是在這里進行的,。高速轉鏡攝像機是靶場必不可少的儀器之一。這臺攝像機的運轉速度要比普通攝像機高十幾倍甚至幾十倍,,221廠的技術人員就是從這臺攝像機拍攝到的錄像截取畫面,,分析出各種數(shù)據(jù)的,可以說這臺攝像機為共和國的核事業(yè)立下過汗馬功勞,。
高速轉鏡攝像機不僅體態(tài)碩大,,而且很重,布置展廳時,,紀念館的10名工作人員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把它安放在了展位上。
紀念館第三展廳中央,,有一個鋼塊,,這是一個天平的砝碼,與它配套使用的則是陳列在旁邊的一臺高達1.5米的巨型天平,。這巨型天平是稱輕水用的,,輕水是制造核武器不能缺少的材料之一。用這么大的天平稱輕水,,可想而知當年研制原子彈需要輕水的量有多大,。
221廠退役后,這巨型天平就被轉移到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所,。在這次征集展品的時候,中國工程物理研究所又將它轉送給了紀念館,,在離開金銀灘多年后,,巨型天平終于回到了老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和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后,,《人民日報》分別增印了《號外》和《喜報》。在《號外》和《喜報》中,,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了“中國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發(fā)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御,,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消滅核武器,,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莊嚴承諾,。這兩份報紙,,無疑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該館工作人員一直想收集到這兩份《號外》和《喜報》,,可和多家單位聯(lián)系后,,始終沒有如愿。后來,,工作人員聽說在北京潘家園古舊市場有可能買到這兩份報紙,,他們就打車趕到了潘家園。沒想到,,當年發(fā)行量極大的兩份報紙,,居然一份就賣到了四五千元。經(jīng)過討價還價,,一位老板才同意以七千元錢成交,。這兩份報紙成為了原子城紀念館珍貴的展品之一。
西海鎮(zhèn)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廠的所在地,。1987年,,為了適應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表明中國政府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維護世界和平的意愿,,有關部門作出撤銷221廠的決定。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將這里命名為西海鎮(zhèn),,并確定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國家發(fā)改委正式批復了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項目建設,總投資8200多萬元,,由紀念館,、紀念園、爆轟試驗場,、地下指揮中心,、紀念碑等組成,占地12.1公頃?,F(xiàn)在,,彰顯不畏強暴,、艱苦創(chuàng)業(yè)、勇攀登高峰的“兩彈精神”和“基地精神”的示范基地已建成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