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凈院原名三王廟”位于浦東張江鎮(zhèn)環(huán)東村三灶鎮(zhèn)的萬安橋東首,,是浦東地區(qū)迄今所存的最古老佛教道場,。此地域在唐天寶十年起屬“松江府”華亭縣,元代至元年設(shè)上??h,,歸上海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設(shè)南匯縣,,該地域行政區(qū)劃為“南匯縣長人鄉(xiāng)十七保十二圖”。據(jù)清代南匯縣志記載:“該廟為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年)推官(元,、明時典獄官名)‘臨淄郡侯’陳明之妻奚氏所建之家廟,,別有一王廟、二王廟在西南匯縣境,,均未詳所祀何神”,。在元代“至正年”時與附近的“普凈禪院”(即大圣寺)共有僧尼近二十人,終日香火不斷,,鄉(xiāng)里信佛民眾甚廣,,每逢農(nóng)歷節(jié)日,四鄉(xiāng)八里前往進香的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成為一方名剎,。
延至二百多年后的明代嘉靖33年(1554年),倭寇侵擾江浙沿海,,“碧云凈院”毀于兵火,。幸有善人蔡士安的努力,保存了佛像,、修繕佛殿,、又筑一楹以供“觀音大士”像。碧云凈院雖得以飭整,,但難與昔日相比,。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道人康性敏渡海朝覲普陀山觀音大士后,,感慨不忍碧云凈院之蕭索冷落,,遂與士人張元珣、張延憲,、奚君,、蔡士安之孫等集議重修碧云凈院,。在眾信徒的資助下,在“性敏”的一手操持下,,費盡心機,、歷盡萬難,經(jīng)二年辛苦努力,,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終于落成,。重修后的碧云凈院共有三殿,“金碧輝煌,、玄關(guān)肇啟,、梵音朗朗、達于丙夜,?!笨梢姰攺R宇的壯觀、佛事勤從,、信眾至誠,、香火旺盛。
又經(jīng)二百多年后的清代同治年間,,太平天國“東征軍”進軍浦東,,由于太平軍宗教信仰上的敵視,“碧云凈院”復遭劫難,,毀壞夷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里人顧榮蕊與“住持”重修廟之東半埭,,顧泰山與郭文彪合資建造西廂。信眾們又捐助耕田二十四畝作“廟田”,,以供僧尼之“耕食”,。碧云凈院得以延續(xù)。
解放后的1951年,,政府為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借廟興學,在碧云凈院內(nèi)辦起了“三灶小學”,。1958年“大躍進”年代,,尼姑還俗,宗教活動基本停止,。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熱潮中,,佛像全數(shù)被搗毀,廟產(chǎn)歸學校所有,,“碧云凈院”不復存,。到了粉碎“四人幫”以后的年代,,可嘆“碧云凈院”,,這六百多年的佛教文化古跡,,只存下一棟破舊的后殿,還有那四只“石礎(chǔ)”與一塊殘碑,,淹沒在荒草之中,。
1999年,浦東新區(qū)宗教辦落實宗教政策,,開放碧云凈院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并委派原上海慈修庵知客克蓮法師主持碧云凈院的修復和日常工作。雖然旅美僑胞顧雪英女士捐助建造了“雪英小學”后,,“三灶小學”得以遷出,,但面對如此殘存破陋不堪的廟舍,一無資金,,二是人生地不熟,,加上執(zhí)迷之人的作難與毀謗,重修碧云凈院困難重重,??松彿◣煵晃菲D難,本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法輪常轉(zhuǎn)、正法久住”的宗旨,,白手起家,,為“修殿安僧”四處奔波。她尊承“佛教法儀”進行宗教活動,,深得八方“正信佛教”信眾的擁護支持,。當?shù)氐膶崢I(yè)家瞿建國先生為搶救這六百多年的佛教文化古跡,不但他與他的“建國慈善基金會”樂助二十余萬元人民幣,,還“勸募”其好友仰融先生樂助人民幣二百萬元,。顧雪英女士也樂助五萬元人民幣。在“八方信眾”的樂助下,,開始了修復碧云凈院古寺的工程,。2001年12月23日,碧云凈院主體建筑“大雄寶殿”落成,,兩側(cè)二層廂房也相繼完工了一層,。(西廂是原新康村“仁壽庵”俗稱“徐家廟”的動遷款建造,內(nèi)供“仁壽庵”移來的佛像),。2004年底,,山門及天王殿在周金存先生墊資建造下落成,,2005年兩側(cè)廂房的第二層建筑也告完工。所有佛像,,從2001年起至2005年陸續(xù)請裝完善,。并于同年12月26日莊嚴而隆重的舉行了殿堂落成暨全堂佛像開光大典。
重修的碧云凈院,,香煙繚繞,,香客往來不絕,晨鐘暮鼓,,巍巍壯觀,,彰顯佛法莊嚴,每當周末還有大批的居士來院共修,。這浦東地區(qū)最古老的佛教文化遺跡,,如“鳳凰涅盤”,重現(xiàn)新的活力,。此乃是克蓮法師與廣大信眾的無量功德,。碧云凈院雖然建在郊區(qū)出家人的生活很清貧,但是克蓮法師常常教誨弟子:“雖度日有難兮,,然修道之心不可息也,,修道因財乎?為蒼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