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概況
原寺至北魏、北周時盡毀,,隋唐重加修建,隋文帝因為得神通感應(yīng),,而在開皇三年(583 年)改名為神通寺,。該寺在金末已荒廢不堪,元代由道興禪師主持重建,,后遭兵火被毀,,明代重修。到了清朝,,寺院逐漸衰敗,,成為廢墟。
神通寺所在地為柳埠鎮(zhèn)東北2公里琨瑞山金輿谷,。琨瑞山,,一名金輿山(金榆山),又名昆崳山,,地處錦陽川畔,,它東側(cè)的山叫青龍山,西側(cè)的山叫白虎山,。青龍山與白虎山之間的山峪即為金輿谷,。
該寺古時系臨濟道場,著名方丈有法瓚禪師,;現(xiàn)存建筑有四門塔,、龍虎塔、唐基臺與墓塔林,,大部為隋唐所建,,1985年曾由政府主持重修。
神通寺遺址是山東地區(qū)最早的一座寺院遺址,,是山東佛教的大本山,。雖然,千年的風雨斑駁了寺院的輝煌壯麗,,但至今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fā)著熠熠光彩,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游覽勝地,。
寺廟傳說
在神通寺至今有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傳說。送衣塔就演義的是“孝女故事”,。據(jù)記載,,明朝時期,一位官員因年事已高,,且又不肯與當權(quán)者合流,,遂憤然出家,在神通寺掛單 做了和尚,,其女為了照顧老父,,也毅然隨父剃度,在神通寺相鄰的“涌泉庵”出家做了尼姑,,并一邊修行,,一邊照顧老父。因囿于時尚的限制,,孝女給老父拆洗的衣物不能親自送到寺廟里邊,,只好在寺庵交界處修造了一座石塔,定期把拆洗或縫補好的衣物寄存在塔內(nèi),,由老父的弟子們?nèi)∽?。同樣,如老父有臟或破了的衣物,,也送至塔內(nèi),,由孝女取走去漿洗縫補,直至老父圓寂歸天,。此后,,該孝女仍長期定居于涌泉庵,并成為一代主持,,她就是法號為“明喜”的庵主,。
寺廟文化
簡述
神通寺遺址是山東地區(qū)最早的一座寺院遺址,是山東佛教的大本山,。雖然,,千年的風雨班駁了寺院的輝煌壯麗,但至今遺存的古塔舊碑,、摩崖造像等等,,卻依然煥發(fā)著熠熠光彩,成為中國最古老的佛家遺址。
朗公寺
盛極一時朗公寺神通寺,,隋代之前稱朗公寺,,以其創(chuàng)始人朗公而得名。僧朗,,俗姓李,,是佛圖澄的高徒。他原在關(guān)中講學佛經(jīng),,后來山東,,在泰山南北,宣揚佛法,。據(jù)《十六國春秋》記載,,前秦苻堅曾贈給朗公紫金數(shù)斤,南燕主慕容德統(tǒng)治了山東一帶之后,,為得到朗公的幫助,,致書朗公:“皇帝敬問泰山朗和尚……使者送絹百匹,并假東齊王,,奉告,、山茌二縣封給,?!崩使诖鹬x信中說:“貧道味 靜深山,豈臨此位,?且領(lǐng)民戶,興造靈剎……”
此時的朗公,,已經(jīng)成為一名政治和尚,成了輔佐南燕的國師,。同時,在慕容德的幫助下,,朗公寺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續(xù)高僧傳》云:“燕主以三縣民調(diào)用給于朗,,并散營寺,上下諸院十有余所,,長廊延袤,,千有余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弊源耍使卤愠闪松綎|的佛教中心,,盛極一時,。號稱“山東第一寺”的神通寺是齊魯最早的佛教寺院,,其遺址位于柳埠鎮(zhèn)東北的通天峪,。神通寺始建于公元351年,為名僧朗公所建,,古稱朗公寺。為佛教在山東的發(fā)祥地,是山東早期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據(jù)《水經(jīng)注》載:“朗居昆瑞山,大起殿舍,,連樓壘閣,?!贝藭r山東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佛教建筑幾乎沒有形成規(guī)模,,山東另一個佛教中心在青州,,其著名佛教寺院龍興寺始建于北魏時期,也是100多年以后的事了,。在這一時期,,郎公寺周圍不像現(xiàn)在有大量的佛教建筑,當時僅有零星的存在,。
建于隋代
四門塔毋庸置疑建于隋代,,但在塔心柱的四面佛身上刻有東魏武定二年(544年)的題刻,,由此可見石佛是在建塔前雕鑿的,。所以此地極可能原有一塔,并毀于周武帝的滅佛運動中,。另外,,涌泉庵也建于此時期,據(jù)《歷城縣志》記載,“該庵始創(chuàng)于齊,、梁之間”,,即相當于北魏,、東魏年間,。
北朝時佛教遺存
前秦時神通寺規(guī)模已經(jīng)不小,,但今天我們很少能在濟南看到北朝時的佛教遺存,,這可能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574年的兩次大規(guī)模的滅佛運動有關(guān),。濟南作為山東當時的佛教中心,,便首當其沖地遭到了禁滅。發(fā)展至隋唐時期,,佛教在濟南達到鼎盛,留下了眾多的佛教勝跡,。不僅目前的遺跡大部分都已建成,,而且規(guī)模還要大。這種繁盛一直延續(xù)到宋代,。我們今天看到隋代的佛教遺跡比較多,,這是因為隋文帝楊堅出仕北周時,對周武帝取締宗教的行為反感,,而且其母呂氏出生于濟南,,為紀念她,隋文帝因為“以通征屢感”,,得神通感應(yīng),,而改名為“神通寺”。再加上后代的統(tǒng)治者都比較扶持佛教,,所以此時期在濟南建造了大批的佛教建筑,。隋文帝當權(quán)后,佛教在神通寺重新興 旺,,一直到宋代都是興盛異常,,大建佛塔,廣造佛像,,達到了“上下諸院,,十有余所,長廊延袤,,千有余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之規(guī)模,被譽為“三齊名剎”,。直至北周保定(公元561年)以后,,在周武帝大規(guī)模的滅佛運動中,朗公寺和其他寺院一樣,,遭到洗劫而一度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