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位于寧波市鄞州區(qū)五鄉(xiāng)鎮(zhèn)寶幢太白山麓華頂峰下,始建于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歷經1700多年歷史,。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是佛教禪宗名寺,中國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瓏精致的舍利寶塔而聞名中外,198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漢族地區(qū)佛教重點寺院”,。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天王殿重檐歇山黑瓦頂底層開間,,上層五間,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國基鞏固)四個字,,檐間橫匾書(天王殿),,大門上有(八吉祥地)四寂橫匾,,是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所書,殿內石壁,,嵌有金剛經石刻十八塊,,前后石柱刻有六對楹聯,殿供大肚彌勒,、韋馱及四大天王像,。
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重檐歇山黑瓦頂建筑,,高約十四米,,正脊上有風調雨順及龍魚戲珠彩塑,檐間有(大雄寶殿)方額,,下層檐下橫匾書(覺行俱圓)為乾隆皇帝御書,。殿內橫匾額題(善獅子吼)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殿之中塑釋迦牟尼佛,,東塑藥師佛及阿難尊者,,西為阿彌陀佛及迦葉尊者。兩旁十八羅漢,,后面塑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海島圖》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殿前之兩株樟樹,,高過殿頂,。
舍利殿面寬五間,重檐歇山黃琉璃頂建筑,高約十三米,。殿前屏門,,浮雕綺麗。檐間方形額,,上書(妙勝之殿)為宋孝宗御制,,下檐黃匾上書(舍利殿),殿后壁外有四幅護法神雕,,為唐朝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殿內正中粱上懸豎額(佛頂光明之塔),,是宋高宗御書,,橫匾(光明莊嚴)掛于南面,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塔,,內放置七寶鑲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龕,,塔下列利賓及阿育王像,石塔后面供置釋迦牟尼臥佛像,,長約4米,。殿前月臺兩側壁上立有四塊珍貴的碑記,其中有唐朝萬齋融撰文,、處士范重書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朝為寺內(宸奎閣)落成書寫的記事文章和張九成撰并書的《妙喜泉銘》碑。殿后有(母乳泉),,泉上方刻有(散曼陀華)為清朝書法家高振霄所書,。
專門供奉聞名中外的稀世之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此塔就是舍利塔,,舍利塔為四方形銅質寶篋塔,,高約0.4米,用銀絲吊一顆綠豆大小的至寶于小窗孔內,,一般秘不示人。而寶塔外護的石塔,,為明代遺物,,高4米,每邊寬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單層寶篋印塔,,頂部鑲嵌寶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釋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圖像,,通身漆朱貼金,,在阿育王寺舍利殿的中心,。
藏經樓在舍利殿后之左側,,二層五間,高約12.5米,。樓下法堂,左右兩壁嵌有釋貫林十六尊者石刻像樓上為藏經樓,,有徐世昌所書《天龍共護》匾。樓內珍藏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原物,,清乾隆初年刊印的《欽賜龍藏》計一千六百六十二部、七千一百六十八卷,,商務印書影印的日本《續(xù)藏》和清雍正版本《龍藏》7247卷、《磧砂版大藏經》等其它一些珍貴文物,。
塔始建年代未詳,,明代時日本畫圣雪舟所繪的《育王山圖》,曾畫有此塔?,F塔為1995年重建,,阿育王寺東塔1992年開始,方丈通一法師住持以來,,勵志弘法,恢復寺院舊制,。在陸續(xù)修葺古殿下塔,、擴建殿宇及重修上塔后,仍認為尚不夠功德圓滿,,又得寺藏明成化年間日僧雪舟所繪‘育王三塔圖’啟發(fā),,便在寺院東側新募一塔,集善款550余萬元,,用工兩萬以上,,歷經四年方于1995年如愿達成。由于建于寺院之東,,幾乎與下塔建于寺院以西對稱,,故稱之為東塔。
公交
汽車南站:乘坐514路公交車在汽車東站下車,,再換乘759-1路,、759-2路、758路、362路公交車,。
汽車客運中心站:乘坐504路公交車在汽車東站下車,,再換乘759-1路、759-2路,、758路,、362路公交車。
寧波櫟社機場:乘坐機場大巴,,在汽車南站下車后乘坐514路公交車在汽車東站下車,,再換乘759-1路、759-2路,、758路,、362路公交車。[22]
出租
1,、距火車南路約22.7公里
2,、距寧波櫟社機場約34.2公里
3、距汽車客運中心約29.2公里
4,、距天一廣場約19.5公里
自駕
上海,、江蘇方向:沿沈海高速行駛95.3公里,從鄞州,、金華,、杭州、溫州出口離開,,進入寧波繞城高速,,沿寧波繞城高速行駛3.4公里,從寧波機場/舟山出口離開,,進入杭甬高速,,沿杭甬高速行駛19.6公里,從寧波東出口離開,,進入甬臺溫高速,,沿甬臺溫高速行駛455米,在東苑立交橋從出口離開,,寧波東收費站離阿育王寺還有17.6公里,。
杭州、紹興方向:沿杭甬高速行駛,,從寧波東出口離開,,進入甬臺溫高速;沿甬臺溫高速行駛455米,,在東苑立交橋從出口離開,,寧波東收費站離阿育王寺還有17.6公里,。
金華方向:沿甬金高速行駛184.7公里,從寧波繞城出口離開,,朝北侖/舟山/臺州方向,,進入寧波繞城高速,沿寧波繞城高速行駛12.2公里,,從舟山,、北侖、寧波東出口離開,,進入甬臺溫高速,,沿甬臺溫高速行駛6.9公里,在東苑立交橋從出口離開,,寧波東收費站離阿育王寺還有17.6公里,。
溫州、臺州方向:沿甬臺溫高速行駛,,在東苑立交橋從出口離開,,寧波東收費站離阿育王寺還有17.6公里。
阿育王寺始創(chuàng)于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據明萬歷《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載:晉武帝太康三年,,并州離石人劉薩訶病危時,夢見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蘇,,旋改業(yè)出家,法名慧達,,并按夢示,,尋求寶塔,至鄮山烏石岙時,,忽聞鐘聲錚錚響于地下,,便竭誠膜拜誦經。三日三夜后,,寶塔從地下涌出,光明騰耀,。其狀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廣7寸,,內懸寶謦,中綴舍利,,五層四角,?;圻_即結茅于此,修持行道,。此為阿育王寺開基之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僧了緣建西塔院(又名西塔寺),。
元寶三年(744年),,鑒真第三次東渡失敗在舟山后,曾住錫于阿育王寺,。期間,,紹興、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紛紛來寺請鑒真和尚講道受戒。
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下令滅佛,,舍利寶塔充入越州府庫。
唐大中四年(850年)正月,,舍利寶塔復歸阿育王寺,,僧俗8000人參加了供奉舍利寶塔盛會。
五代后周顯德五年(958年),,寺遭火毀,。
宋太祖開寶六年(937年),修復,。
大宋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為“阿育王山廣利禪寺”,拓為十方禪剎,。
元世祖至元間(1264—1294),,頑極、如珙住持阿育王寺,,僧伽來依法輪者摩肩接踵,,人滿為患。于是,,如珙大建堂宇,,以解決信徒住宿之憂,并購得余氏海涂田1000余畝,,名“廣利莊”,。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賜名“阿育王禪寺”,,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
2003年1月10日,,阿育王寺舉行五百羅漢圣像開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會。目前,,阿育王寺每年均舉行以修持為主的禪七法會,、三壇大戒傳授法會、千僧齋法會等著名傳統法會相繼得到恢復,。
阿育王寺遺址在中國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阿育王寺在繼承優(yōu)秀的佛教文化傳統,、弘揚佛教文化思想在佛教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歷史文化價值,,其儀規(guī)使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保護。
阿育王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寺內的飽學禪僧刻印了許多佛經,,還保存了一批唐宋以來的名人碑刻、舍利塔等珍貴文物,,以宋朝的蘇軾書《明州阿育王山廣利寺宸奎閣碑》最為珍貴,。此外還編寫了一部《阿育土山志》,為研究古代中國佛教史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阿育王寺現占地面積124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4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600余間,,依山坡構筑,。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二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經樓。右側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樓、祖師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閣,、寮房等361間,;左側有松光齋、鐘樓,、舍利單,、先覺堂、大悲閣等264間,。大雄寶殿系清康熙年間重建,,殿上有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重檐,,黃色琉璃瓦蓋頂,石雕舍利塔一座,,內置七寶嵌鑲塔亭,,塔身青色,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寺內有浙江省僅存的兩座元塔,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面七層,每層置腰檐,、平座,,底層四周有圍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