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靈峰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稱百福院,;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更名為靈峰講寺,,通稱靈峰寺,,是安吉最大的寺院。吳越王錢(公元825—932年)重佛尚施,,曾兩次瀏覽該院,,因賜予“靈峰長興”匾額,院容振興,。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多次重修,。廟建于五代時期,坐落在靈峰山的大雄峰,,四周被茂密的竹林環(huán)繞,,被譽為“竹海中的靈山”。廟建于五代時期,,坐落在靈峰山的大雄峰,,四周被茂密的竹林環(huán)繞,被譽為“竹海中的靈山”,。
安吉靈峰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下而上共有七重,,現(xiàn)存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臥佛殿和藏經(jīng)樓,,還有《明道人智旭碑》,、《范公云碑》、《重建靈峰寺碑》,、《靈峰百福講寺碑》等碑刻,。臥佛殿內供奉著一尊緬甸玉雕成的釋迦牟尼臥佛像,長24米,,重6噸,,為國內所罕見。大雄寶殿內供奉著三尊高大的菩薩像,,分別為阿彌陀佛,、藥師佛和釋迦牟尼佛,均為明代遺物。藏經(jīng)樓內珍藏有大量佛經(jīng),,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寺院內還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如唐代石獅,、宋代羅漢石刻,、明代大鐘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明代釋迦牟尼玉佛像,,由整塊緬甸玉雕刻而成,長24米,,重6噸,,被譽為“東方翡翠王”。此外,,還有一座國內僅存的北宋羅漢石刻群,,共有十八羅漢,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是研究宋代佛教藝術的重要資料。除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安吉靈峰寺還以其壯麗的自然景觀而聞名,。寺廟依山而建,周圍被茂密的竹林環(huán)繞,,山間溪水潺潺流淌,,構成了一幅幽靜的山水畫卷。特別是每年春季,,寺廟周邊的竹海變得翠綠一片,,與寺廟的古建筑相互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在寺廟內還有一片面積較大的竹林,,被譽為“靈峰竹海”,,這里的竹子高大筆直,蔥翠欲滴,,被譽為中國東部地區(qū)最美的竹海之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自駕】
湖州市--仁皇山路--青銅路--二環(huán)北路--二環(huán)西路--三環(huán)西路--杭長橋南路--京嵐線--湖州南互通--下莊橋--鹿山樞紐--申嘉湖高速--孝源互通--安孝路--康山大道--浦源大道--龍王溪南路--梅靈線--萬章路--靈峰寺,。
【公交】
乘坐安吉155路公交到蔓塘里站下車,,步行1.4公里到達。
乘坐安吉113路公交到徐山口站下車,步行1.4公里到達,。
靈峰寺高僧輩出,,五代有義嶙禪師創(chuàng)業(yè)肇始;宋有仲賢,;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日本東拙禪師,,從海路入中國,欲往印度遇阻,,亦留居住持,,直至圓寂。明有智旭(生于公元1599年,,卒于1655年,,字蕅益),著有《靈峰宗論》等47種,,191卷,,創(chuàng)凈土宗靈峰派,被凈土宗奉為第九祖?,F(xiàn)任方丈上達下緣大和尚,,為普陀梵音洞出家,在其領導下重修靈峰寺,,此及功德無量,。 據(jù)民國《靈峰寺治》記載,,當時有殿五,、堂六、樓二,、室三,、塔十四。寺院長年失修,,損毀較為嚴重,。